李仓霞段立欣 罗宝玉 魏润莉
1 资料 患者,男,62岁,农民,自诉于2010年12月15日始出现发作性头昏、头闷不适,并发作性头至胸部潮红、灼热感,数秒之后头面部、躯干上部出汗,持续2~5 min可缓解,白天发作少,平均1~2次,夜间发作较多,3~5次,发作后患者感全身无力,头昏加重,每天均有发作;自12月28日始出现发作性头颈向右抽动、随后意识丧失、四肢强直、两眼上翻,每次持续1~2 min,平均每日发作3~5次,有时伴小便失禁,于2011年1月6日入院。既往史:2009年1月发现“胃腺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查体:体温 36.5℃,脉搏 78次/分,呼吸 18次/分,血压 150/80 mmHg,精神差,心肺检查无阳性体征,腹部正中有一长8 cm手术疤痕,神经系统检查:双眼向右、向左、向前凝视时均有复视,右侧眼裂小于左侧,左眼外展受限,眼底检查见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左侧鼻唇沟略变浅,左耳听力下降,悬雍垂偏右,咽反射正常,伸舌右偏,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全身感觉无异常,左侧指鼻试验不准,未引出病理征。血常规:WBC 5.51 × 109/L,RBC4.21× 1012/L,HB 130 G /L,PLT 176 × 109/L,中性 0.748%,淋巴 0.103%,尿常规、肝肾功、血脂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腹部彩超检查:肝、胆、胰、脾、双肾均未见异常;头颅MR检查:枕大池蛛网膜囊肿,脑萎缩;常规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24 h脑电图检查:各导联以α波为主,波幅偏低,前额部以β波为主,未见痫性波。腰椎穿刺(2011年1月9日):脑脊液压力 380 mmH2O,葡萄糖 4.13 mmol/L,氯化物:123 mmol/L,蛋白:0.20 g/L,红细胞 2~5/HP,白细胞:0 ×106/L,考虑脑蛛网膜炎,继发性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植物神经性发作,给予①抗癫痫(奥卡西平300 mg,2/d,苯巴比妥钠 0.1 肌注,1/12 h;②脱水降颅压(甘露醇 125 mL 静滴,1/12 h,七叶皂苷钠 20 mg 静滴,1/d);③抗病毒(病毒唑 0.5 g,静滴 1/d);④激素(地塞米松 10 mg)治疗,5 d后复杂部分性发作次数减少,但植物神经性发作仍每天3~4次,自1月13日始给予丙戊酸钠400 mg静滴1/d,5 d后复杂部分性发作消失,但植物神经性发作仍每天3~4次,患者感全身疲乏无力较前明显,停用丙戊酸钠400 mg静滴1/d,改为口服丙戊酸钠200 mg,3/d,奥卡西平加量到 450 mg,2/d,再次腰穿(2011年1月19日):脑脊液压力 460 mmH2O,葡萄糖 4.25 mmol/L,氯化物:116 mmol/L,蛋白:0.11 g/L,白细胞:2 × 106/L,脑脊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见图1~2),因此诊断为脑膜癌病,继发植物神经性发作并复杂部分性发作,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出院。
图1~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2 讨论 脑膜癌病又称癌性脑膜炎,它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肿瘤种植播散而引起,也可由其它系统肿瘤经血液或淋巴转移而发生,它的发病率为5%[1]。因其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一般较困难,易被误诊。原发灶多为实体瘤,以腺癌居多,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精神症状、癫痫发作、颅神经症状、脊神经症状。
植物性癫痫的发病率极低,且大多见于儿童,成人罕见,是癫痫的特殊发作类型,属于部分发作的单纯部分发作性癫痫[2]。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属于植物神经性或间歇性发作,是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发作性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突发性头痛,腹痛,肢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复出现,症状表现基本一致,间歇期正常。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尖波,棘波,尖慢综合波,棘慢综合波,阵发性中高波幅慢波。
本病例曾有胃腺癌病史,并已做胃大部切除术,故第一次腰穿脑脊液未做肿瘤细胞学检查,直到其它检查未发现异常时,方行第二次腰穿并进行脑脊液癌细胞检查,发现了肿瘤细胞,说明手术后肿瘤强胞仍可能经淋巴或血液播散到脑膜,引起脑膜癌病,导致高颅压,并继发癫痫发作。此病例特殊性在于其以植物神经性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随后出现复杂部分性发作,且24小时脑电图未发现癫样波,而以低波幅α波为主。
笔者体会临床医生要增强对此病的诊断意识,特别对原因不明的高颅压、癫痫或颅神经麻痹者,应高度警惕该病可能,及早做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免误诊。
[1]Aparicio A,Chamberlain M C.Neoplastic meningitis[J].Curr Neurol Neurosci Rep,2002,2(3):225-235.
[2] 王新德,吴逊.神经病学、癫痫和发作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