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华
舟曲泥石流事件具有突发性、威胁性和灾难性等特点。参与抢险救援、搜救遇难者遗体等工作的消防官兵会产生强烈的急性应激反应,部分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症状持续发展会转化为 PTSD[1],进而出现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严重后果。研究显示经过创伤暴露后PTSD症状程度与应付方式,总体健康状况等相关[2-3]。PTSD症状是否与个体的社会支持、人格以及职业特点有关等问题以往研究较少。本研究于舟曲泥石流1周年之际,对部分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进行调查,以求了解1年后救灾官兵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官兵进行危机干预提供指导。
1.1 研究对象 2011年9月整群随机抽取1年前参加过舟曲救灾的361名消防官兵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该部官兵于2010年8月在舟曲泥石流救灾中集体承担了搜救幸存者、在废墟上挖掘遇难者遗体、清淤以及疏通道路等救援任务。回收问卷352份,有效问卷为350份,有效率为99%。350名被试均为男性;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191名,高中及以上者 159名;年龄 19~27岁,平均(21.6±2.68)岁;服役年限 1~9年,平均(3.16±2.79)年;被试自评经相关人员审定救灾次数26次~130次,平均(63.31±13.06)次。调查经相关部门批准,征得被试者同意并愿意配合。
被试亚组划分:按照被试受教育程度,将其分为初中以下组和高中以上组;按照救灾次数的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的计算结果为标准,将被试分为救灾次数较少组(50次及以下)和较多组(50次以上);参照刘庆峰等对救援军人分组方法[4],将被试分为服役年限2年以下组和2年及以上组,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被试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填写下述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
1.2.1 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check-List PCL)[5]该问卷共 17个项目(研究者在使用时对词语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其与救灾相符合,但基本意思不变),分为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高警觉状态3个维度,采用1-5点式计分法。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应激总体水平越高,总分≥50分表明患PTSD的可能性大。50分的分界有较好的诊断灵敏性(0.82)和特异性(0.83),Kappa系数为0.6[5],该问卷在国内应用中也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Scale,EPQ-R)[7]评估被试的人格特征。问卷共48个条目,分为4个分量表:精神质(Psychoticism,P) 量表、外向-内向(Extraversion,E)量表、神经质(Neuroticism,N)量表、掩饰性(Lie,L)量表。 每个条目以“是”“否”回答,分别记1、0分。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8]测定个体领悟到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共12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2~84分,得分低于32分,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严重问题;得分在32分与50分之间,个体的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问题,但不严重;得分50分以上,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良好。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运算。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1 创伤后应激症状状况 救灾官兵中有11人的PCL总分≥50,占总人数的3.2%;17个项目得分均小于等于2分者161人(46.0%);有178人(50.7%)至少有1项症状有影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条目:极力不想救灾中的悲惨场面(34.1%);头脑中突然闪现救灾中的悲惨场面(30.7%);不由自主地想起救灾中的场面(28.6%);感到急躁或者想发火(26.3%);难以集中注意力(26.1%)。
2.2 不同文化程度、服役年限、救灾次数官兵的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评分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的救灾官兵在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以及各因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灾次数50次及以下组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t=1.93,P<0.01)及闯入性症状(t= 2.08,P < 0.01)、 回避症状(t= 0.97,P <0.05)、高警觉状态(t= 1.15,P < 0.01)得分均高于50次以上组(t=1.93,P<0.01;t=2.08,P<0.01;t= 0.97,P < 0.05;t= 1.15,P < 0.01);服役年限2年以下组被试的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t=1.87,P < 0.01)及闯入性症状(t= 0.92,P < 0.05)、回避症状(t= 1.03,P < 0.05)、高警觉状态(t= 1.81,P <0.01)得分均高于 2年及以上组(t=1.87,P<0.01;t= 0.92,P < 0.05;t=1.03,P < 0.05;t= 1.81,P<0.01)。 见表1。
2.3 创伤后应激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以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问卷4个分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以及服役年限、救灾次数和文化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量表得分、社会支持、服役年限、救灾次数、E量表得分、P量表得分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8.6%(表2)。
本研究表明,救灾官兵参与泥石流救援1年后,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筛查阳性者占总人数的3.2 %,提示可能有PTSD。这远低于汶川地震后安置点灾民14.1%的PTSD症状阳性率[9]和四川安县灾民15.54%的PTSD症状阳性率[10],与汶川地震救援军人 PTSD检出率 1.94%~6.53%一致[11-12],也与国际上对自然灾难后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相一致[12]。本次调查的救灾官兵均为参加泥石流救助的一线官兵,由于泥石流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救灾官兵对于事发环境和事件本身的惨烈程度心理准备不足;救灾过程中条件恶劣,场面惨烈,长时间的体力透支,睡眠不足,加上巨大心理压力和紧迫感,所以对救灾官兵造成巨大心理冲击,导致部分官兵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这点在周喜华[1]的研究中得以证实。但是这些官兵都是较为专业的消防战士,曾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又有家人、朋友、社会的有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体应对心理冲击的能力,这可能是他们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低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50.7%的官兵在作答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的17个题项时,至少有1项或以上的题项得分大于3分,这提示救灾官兵的心理辅导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加强。
表1 救灾官兵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评分的个体差异
表2 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与社会支持、人格以及个体情况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李洋等对灾后消防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认为,服役年限越长,患PTSD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创伤暴露的强度和时程是PTSD重要的预知因素[12]。本研究发现,服役年限较短的官兵也是PTSD症状较为明显人群。一般而言,服役年限越短所经历的救灾次数也会越少,而服役年限较短的官兵由于入伍时间较短,对灾难性场面没有适应,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所以创伤后应激症状反应明显;服役年限较长的消防官兵,一方面工作经验丰富,经历过许多灾难性的场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多次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培训,有着良好的心理抵抗能力。上述不同的研究结果是否意味着服役年限与PTSD之间有着类似倒U型的关系?后续研究可以对其进行探讨。
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认知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过程。心理应激能否导致心理、生理反应和影响身心健康,会受到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着重分析泥石流救灾官兵的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症状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各因子相关,并进入了影响创伤后应激症状因素的回归方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3],说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症状有着明显的缓冲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格是影响救灾官兵创伤后应激症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格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变量,是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及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已有研究证实,在应激事件后,具有神经质、内向性、冲动性等人格特征者发展成PTSD的可能性大,尤其以神经质最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神经质等人格特征会影响灾后PTSD的应对,即人格因素部分的决定应对策略[14],这点在本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神经质进入了回归方程,这也与刘光雄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在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未能辅助以访谈等方法,可能对于消防官兵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连续变化了解不够;在评定救灾次数这一变量时,采用被试自评和相关人员审定的方法,这可能受到被试记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误差;在对被试PTSD症状的调查后,没有能够进行面检确认;在对被试的个体差异分析中,没有按照被试的职级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职级官兵的创伤后应激症状是否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舟曲灾后1年救灾官兵的创伤后应激症状总体上较为良好,但是仍有部分救灾官兵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干预,特别是服役年限较短、救灾次数较少以及社会支持较少的官兵,而神经质人格的救灾官兵应该成为心理干预工作的重点对象。
致谢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晓军博士、宝鸡文理学院孙彦女士为本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消防官兵为本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1]周喜华.舟曲救灾官兵心理创伤与社会支持及自我和谐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61-862.
[2]Iris ME,Marcel AH.Preexisting Neuroticism,Subjective Stressor Severity,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in Soldiers De-ployed to I-raq[J].Can J Psychiatry,2007,52(8):505-509.
[3]Man CC,Ian D,Yvette E,et al.A Multiple-Indicator Multiple-Cause Model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Personality Coping,and Maladjustment[J].Psychoso-mat Med,2005,67(2):251-259.
[4]刘庆峰,郭小朝,苏芳,等.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7):484-487.
[5]Weathers FW,Litz BT,Herman DS,et al.The PTSD Checklist Reliability,Validity,and Diagnostic Utility[C].San Antonio: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1993.
[6]陈树林,高雪屏,李凌江,等.PTSD症状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初步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3-376.
[7]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8]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6(增刊):131-133.
[9]温盛霖,王相兰,陶炯,等.四川江油太平镇安置点北川、平武地震灾民1周后心理症状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9):525-526.
[10]崔利军,栗克清,徐建国,等.四川省安县灾民地震后1个月的精神状况初步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5):300-301.
[11]魏品康,孙大志,庞斌,等.震后13893例救援军人及灾民应激障碍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7):3286-3287.
[12]刘正奎,吴坎坎,王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091-1098.
[13]李洋,彭丽华,陈雅儒.灾后消防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4):775-777.
[14]赵玉芳,胡丽,汤永隆,等.汶川震后一个月受灾者心理应激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56-358.
[15]Hobfoll SE,Canetti-Nisim D,Johnson RJ,et al.The association of exposure,risk,and resiliency factors with PTSD among Jews and Arabs exposed to repeated acts of terrorism in Israel[J].J Traum a Stress,2008,21(1): 9-21.
[16]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等.车祸应激患者血清NO、SOD测定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