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2-09-13 06:28师延领苏艳莹陈敏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广西协同人才

师延领 苏艳莹 陈敏

(①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选择

师延领①苏艳莹①陈敏②

(①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将是未来高校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协同理论出发,对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协同论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彼此依赖、相互影响,协同发展正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广西应站在战略的角度,对全区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加大人才培养的协同力度,培养各方面人才,满足广西现在和未来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促进广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的是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具有普适性。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着整体性、统一性、协同性、合作性等现象,这种内聚吸引、合作、相互作用的普遍现象,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差异与协同来完成的,协同理论论证了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

协同论的相关原理:(1)协同效应原理。即系统内部子系统围绕系统整体的目的协同放大系统的功能,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2)伺服原理。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3)自组织原理。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自组织原理解释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

近年来随着协同理论的发展,协同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西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可以理解为以广西各高校为管理系统的最基本要素,通过协调广西高校与各人才主体等多方面要素,发挥高校与各人才培养主体的整体协同优势,形成协同效益,促进广西人才全面、协调、系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的最优配置,为广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广西高校的人才协同培养的主要方式包括高校内部人才的协同培养、高校之间的人才协同培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协同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人才协同培养、高校与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人才协同培养等等。

表1 2005-2011年广西经济发展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广西连续7年GDP增长超过12%,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人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关键在高校,协同效应原理认为开放系统的内部子系统围绕系统整体的目的协同放大系统的功能,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从整个广西考虑,每一个高校都是一个子系统,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和使命,把这些高校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发挥他们整体协同的优势,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协同自组织原理认为系统的开放性是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子系统通过一定规则的相互作用即协同作用产生有序结构,只有协同作用才能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是开放的、系统的、协同的,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根据广西现在和将来人才的需求,考虑多方面因素,培养合适的人才。

二、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现状

高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促进不同层次和领域之间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5月2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合作等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6月16日中科院广州分院与广东省潮州市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就开展人才培养、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6月30日,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39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机构联合打造“再生医学”航母……各省市地区高校人才协同培训工作如火如荼开展。

广西利用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发展教育国际合作,协同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目前在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相互流动的学生已超过1万人,力争到2015年实现双方学生相互流动达到3万人。广西在发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本区内的教育联合。2010年11月和2011年9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两次组织全区本科院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由南往北,由东向西,到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等城市和高校,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的形式,对全区高等教育布局调整、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自治区政府希望以此带动和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虽然广西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区内高校与其他人才培养主体协同力度不够,大部分都是孤立发展,没有发挥出人才培养的协同优势。

三、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协同

1.供给与需求总量的不均衡。2009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4.12%,人才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差距较为明显。

2.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应用到社会发展和建设中来。广西北部湾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存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定位与高层次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人才需求总量达40700—41700人,至2015年发展到54800—55800人,但是区内高等学校少,缺乏相关专业,教育水平不高,自产人才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内部人才培养不协同

区内一些高校各专业间发展不协同,专业划分过细,造成专业布点过程中的混乱,同科类相邻甚至相容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例如有些高校设有管理学院和商学院,他们同时都设有工商管理专业,造成相邻甚至相容专业重复设置。另外由于专业划分过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发展的需求。

(三)人才结构失衡

表2 “十二五”时期广西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广西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十二五”时期广西人才发展主要目标显示人才的需求偏向于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这三方面人才需求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2%以上。当前广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只考虑本校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造成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

(四)高校人才培养与其它人才培养主体间的不协同

1.高校间人才培养的不协同。当前高校有一种倾向,都希望办成综合性的院校,学科齐全,导致各高校学科重复设置现象严重,高校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和学科优势。高校间专业设置重复一方面会造成一些专业人才相对过剩,形成了潜在的就业危机;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教育资源过度投入到高校重复专业的建设中,会占用其他专业的教育资金,影响其它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之间人才培养各自为政,很少协同培养人才,造成人才的培养重复,自己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2.高校与企业人才协同培养滞后。校企联合的优势不言而喻,高校与企业的联合能够迅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成果。校企的联合可以使学校专业设置合理化,高校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才,从而使人才的培养适应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当前许多省市开展了校企合作,相比之下,广西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对滞后,联合的力度不强,不能发挥校企联合的协同优势。

3.高校与科研院所间的不协同。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有利于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互补,从而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也可以探索突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力量分散重复、彼此封闭的机制障碍,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平台。但是目前广西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工作落后于其它省市,联合力度较弱,缺乏相应的联合机制,不能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协同优势。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同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日益加深和北部湾开发的深入进行,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人才的国际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多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以北部湾为例,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条件,是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随着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但是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

三、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滞后

理念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理念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就是高校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区域未来的人才需求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并积极与其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发展,培养出适合本区域需求的各类人才,同时也促进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这种协同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为政、固步自封,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人才的长远发展规划,造成人才协同培养滞后,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不适应本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广西高校缺乏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广西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应使广西区内所有高校为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当外界环境不断变化时,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发挥作用,根据环境的变化,外界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促进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但是当前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这种协同机制,全区统一的人才大市场还没有形成,无法在区域内统一培养、配置人才资源,人才的信息共享和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致使多方面的不协调,同时也造成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等诸多问题。

(三)广西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

政策具有导向性、稳定性、连续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政策可以对社会的活动和政策对象产生影响和引导的作用。当前由于广西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缺乏相关政策的指导,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协同性差,不稳定,不持续,致使高校人才培养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不适应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广西人才协同培养的战略选择

(一)树立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

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是一种有效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人才困境的新措施,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根据当前广西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树立全区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努力使这种协同发展的理念被广泛认可和接受。普及“协同”的理念,培养“协同”的文化,促使协同发展和协同管理的理念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对广西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产生积极推动的作用。

(二)出台有关高校人才协同培养的政策

自治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全区性政策规划,对全区高校人才的协同培养进行政策性指导。当前广西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与东盟合作平台初建,北部湾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要根据本区的区位优势,站在全区的战略高度对全区高校人才培养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布局,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资源共享的人才协同发展平台。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协同和引导,加大人才培养的协同和开发力度,改善和调整人才资源素质结构和专业结构,使人才的培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符合未来本区不同领域行业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全区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建立,应该根据本区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打破人才培养多元主体间的体制壁垒,通过系统改革,坚持以人才协同培养为核心,营造出新型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要建立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制定出未来广西高校人协同培养的总体发展路线,实现人才的开放共享和持续发展。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和国际的创新力量和人才资源,形成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推动本区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式上,要加强专题合作与全面战略合作相结合,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只有做好“引才、聚才、用才”这个系统工程,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快速推动广西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

[1]乌杰.协同论与和谐社会[J].系统科学学报,2010,(1).

[2]哈肯著,徐锡申等译.协同学引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3]覃柳丹.广西与东盟携手推进人才培育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教育国际合作[N].广西日报,2011-12-13.

[4]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以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开创我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105,ebook=8

G64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2.05.34

1009-6922(2012)05-105-04

2012-09-04

师延领(1984—),男,河南新乡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管理;苏艳莹(1987—),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管理;陈敏(1981—),男,广西全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广西协同人才
广西贵港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