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粤湘
渐渐喜欢上了库哈斯的调调,一种新闻焦点式的建筑发生方式。
作为新闻人出身的建筑师,库哈斯当然善于从普罗大众的角度提亮点、抓眼球,或者在一堆文字中找出所谓的“警句”来——这大概是这位跨界建筑师的“职业病”,有点禅意的表达就是“直达人心”。
镜头转向在“中华第一街”上建造中的库氏新作——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大楼(以下简称深交所),即传说中寓意资金流动的“漂浮平台”。先素描一下:深交所占地面积3.9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40米,建设规模约2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亿元人民币。从效果图来看,深交所新大楼外观为立柱形,大厦底座被抬升至30多米形成一个巨大的“漂浮平台”,平台的“腰部”由一条鲜亮的红色光带“缠绕”,整体造型犹如一个漂亮的烛台。
我眼中库哈斯设计的深交所,又是一个将时事要素、社会万象引入建筑“反应炉”后的签名版作品——在建筑自身的一套想法和逻辑之外,还照顾到深圳人内心潜在的品位和诉求;在叠加时代地域诸元素的同时,又为城市注入一股领导力、想象力和新潮活力。此外另一层意义是,深圳从此总算有了国际级大师设计的摩天楼。
开车在号称“中华第一街”(长度上的)的深南路上,我把深交所当作了一个地标——每次看到它,我就知道我要去办事的大楼快到了。有时候,也会像《盗梦空间》那样来个“穿越”,想象一下大楼的动态剪影——都市,日蚀,奇幻的蚀影在深交所全景窗幕上阒然掠过,车流和人流如梦如幻地悄然穿行,推出主语:国际名师,倾情演绎之所以作这般想,是因为我曾在一个关于北京的宣传片中看到的CCTV新大楼(库哈斯在中国最重要的作品)有着类似的效果。那一刻,我由衷地赞叹出自名师的设计,并从此把我们的首都看做和伦敦一样很前卫、富创意的城市。
言归正传,对库哈斯的深交所,我的理解是:
建筑外观酷似一个倒过来的人民币符号“¥”,其中的“枝桠”部分对应的是“大平台”中的V字形结构件。这使建筑形象附着上一层浓厚的金融色彩。参考中国新年习俗中将“福”字倒贴的概念,“财富到了”的建筑语言也就昭然若揭了。
真水无香,绿色建筑的特征之一
“大平台”几乎是深交所的代名词,它与CCTV新大楼中“新闻流”的概念异曲同工——“新闻流”的形式结果就是贯通而扭转的条状体块,而大平台则在结构逻辑上,通过大空间无柱巨型结构与证券交易大厅无遮碍空间需求进行对接。库哈斯是荷兰人,在人文地理(而非自然地理)上属于西北欧,而西北欧风格素以简约的大气、低调的奢华著称,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深交所如今的模样——它真的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绿色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简约高效,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但是在大多数项目中,如此大尺度的悬挑意味着超常规的结构。造价肯定不是一种最经济、最节约做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绿色建筑的特征之一——“节材”相悖。但对于深交所而言,悬挑大平台是一种将功能组织成清晰的建筑形式、结构秩序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设计——交易所大流量的人流需要一定的遮蔽空间,尤其在深圳这样炎热、高太阳辐射的地区更是如此。而且深圳的纬度为北回归线略偏南,夏季建筑的暴晒面移至北侧,于是这个坐北朝南的建筑就相应地有了南北对称的大悬挑。
作为一位高度关注绿色建筑的从业者,我认为“大平台”的因应对策是:在深圳地区的气候条件下要做到节能,外墙玻璃并不一定要采用又重又贵又难以更新维护的双层中空玻璃,盲目地照搬国外和北方地区的做法只能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建筑的主要能耗为空调能耗,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遮阳和散热。根据岭南某权威机构的科研成果,在对四种玻璃选型在各种工况下的全年空调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遮阳系数相同,传热系数大的全年空调能耗反而小”,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中空玻璃,单片节能玻璃(如遮阳性能较好的吸热玻璃、镀膜玻璃)更适合用于本地区。
玻璃一旦变双为单,不但有利于节能,而且意味着外窗总重量减少数倍,无疑大大降低了结构负荷和悬挑设计的难度——这对于绿色建筑而言不啻为一种福音。而这种单层玻璃,可以在一些出现在人们视野不久的高透节能夹胶玻璃中选择,其节能特性体现在高可见光透过、遮阳隔热性能优异和低反射等方面。
挺拔傲立的建筑体量下,有着遮阳避雨的城市空间,这样的深交所理应受到市民的欢迎,并真正成为深圳的骄傲。另一方面,依最新排名,深圳与上海同居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列,而且深圳在上海之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库哈斯的骄傲。
有时候,我还真喜欢库哈斯这种简单直接又涵义丰富,直指人心又结构清晰的风格,胜过在建筑这个面团中糅合很多聱牙佶屈、辞不达义、说不到点上的所谓“符号”、种种“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