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凤鸣)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年成立以来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在借鉴学习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内外在绿色建筑、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光明新区制定并不断探索实践绿色光明之路。下面,就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请批评指正。
第一,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指导、贯穿光明新区开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光明新区位于深圳西北部,2007年8月19日成立,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近100万,是在一个底子薄、条件比较差的华侨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属深圳发展最落后的区域。作为深圳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等全方位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市委、市政府要求光明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建设深圳新的区域发展极。
正确选择发展模式,不仅是完成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历史重任的关键,也是实现光明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所在。当前社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正引导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光明新区如果走传统发展道路,没有前途,最多只是其他地区发展的简单复制。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绿色新城”,成为光明新区的首要选项,更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实现绿色发展的不二选择。
第二,建设绿色新城,是光明新区从比较优势出发,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政策优势。2008年,国家住建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为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发展导向。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光明新区为试点,以建设绿色城市为目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为光明新区建设绿色新城提供了保障。二是生态优势,光明新区绿地覆盖率占土地总面积的53%,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占全区面积53.45%,有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公明水库。三是土地优势。光明新区水域和未建设用地达114.4平方公里,拥有深圳最大的可连片开发区域。四是区位优势。光明新区是深圳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门户,通过今年即将运营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与香港、广州等珠三角主要城市均处于“30分钟交通圈”内。
第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发展思路初步形成。光明新区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初步形成了“绿色新城”建设思路,即:“一城两轮”发展战略、“五高”发展目标、四先四后”开发建设时序。
“绿色新城”:涵盖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空间、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城市形象等七大方面。
“一城两轮”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绿色新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以“绿色新城”建设引领光明新区各项事业发展,即新型城市化之轮—建设光明新城,新型工业化之轮——建设光明高新园区,形成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循环格局,走出一条“绿色光明”发展之路。
“五高”发展目标:即高品质环境,打造既具繁华都市功能,又有田园牧歌、乡野情趣的生态家园;高科技项目,打造生态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高档次设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树立特区建设新标杆;高素质人口,通过高品质环境和产业高端化,促进人才的高级化;高水平服务,建立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新体制新机制。
“四先四后”开发建设时序:即先规划后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建设地下“共同沟”,避免出现城市建设的“拉链”现象,确保地下管网设施几十年不落伍;先修路后开发,坚持“七通不平,道路先行”,通过路网建设拉开城市骨架。同时,按照“客货分流,人车分离”思路,科学布局快行、慢行、步行交通网络,使每一条道路都成为绿色路、生态路;先绿化后发展,构建城市生态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第一,从规划政策层面来看——“绿色规划”和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基本编制完成了“绿色新城”规划体系。高起点编制了综合交通、再生水及雨洪利用、综合管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40多个“绿色”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实践路径。
二是率先出台了绿色新城建设全方位指标体系。编制出台了《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领和行动方案》1+6文件,率先探索制定了“绿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确定生态环境友好健康、经济发展高效有序、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三大类指标,共计30项;并以深圳市政府规章形式,发布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强制性措施。
三是新增建筑全部强制实施“绿色规划”审批。光明新区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尽量减少审批时限,但对于“绿色规划”的落实,实行最严格的标准,规定所有建筑必须经过绿色建筑前置规划审批,建设全过程监督,如土地出让配备绿色建筑相关指标条件、规划方案审批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实行、项目报建按照绿色建筑要求控制、施工阶段严格按照绿色施工监管等。
第二,从示范项目来看——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由点、到线、到面全面推开,成为全国已评定和在建绿色建筑最多、最大的绿色建筑示范区。
为加快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我们大力加强政府引导,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中心区内社会投资项目,100%强制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三年的实践来看,光明新区绿色建筑正由点、到线、到面全面推开。
一是涉及范围广。目前光明新区在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31个,总投资约145亿,总建筑面积约318万平方米,既有政府投资项目,又有社会投资项目,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保障性住房项目14个、文教卫项目9个,工业园区4个、办公建筑2个、城市更新和房地产项目各1个。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无论数量上、还是分布密度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认证数量多。去年光明新区有6个项目通过一星级标准认证,占深圳市通过绿色建筑认证数量的40%。一个地区一次性通过认证的数量、规模,也是我国实施绿色建筑认证以来最多的;25个项目正申请认证。一批项目获得国家级绿色节能方面的荣誉或奖励,比如“国家双百示范项目”——光明招商科技园已建成;国家 “金太阳”示范项目——“光大环保杜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已于2010年11月正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48万度,每年减少碳排放量约1480吨,是目前中国南方单个面积最大、容量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光明拓日工业园已建成,集屋顶及幕墙光伏电站、太阳能热水系统、LED照明、风力发电等多项应用技术于一体,其中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370千瓦,年发电量约43万度。2009年,光明新区还成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去年12月,深圳市政府召开了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仇保兴副部长出席并给予充分肯定,并书面批示“建设生态城,绿色建筑是基础。光明新区一次性取得六项认证,可喜可嘉。希望再接再厉,真正成为全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排头兵。”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三是建筑成本低。建设成本高,是绿色建筑推广的一大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等符合南方气候条件的技术,初步估算,一星级建筑增加成本1-3%,约30-80元/m2。我们首先选取6个政府保障性住房作为示范,以增量成本34.3元/平方米,实现了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示范性、可推广性。
而且从长远来看,绿色建筑更具综合效益,初步分析31个示范项目,节地方面,住宅类项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达35%;节水方面,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约9.88%;节材方面,可循环材料利用率约15.2%;节能方面,节能率超过50%,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014吨、减少碳排放约1.24万吨、节省运营成本约946.7万元。
第三,从城市配套来看——以绿色道路、地下共同沟等为代表的“绿色”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一是高标准建设“绿色道路”。光明新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光明大道、华夏路、光侨路等“九纵八横”17条主干道路,以及30多条支路,都按照绿色道路标准施工建设,都实行“人车分离、快慢分离、公交优先”,路面采用降噪材料,人行道采用透气透水砖,以消除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建成自行车和步行“绿道系统”20.7公里,基本实现了“把乡野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到田园”的规划目标。
二是高标准建设地下“共同沟”。光明新区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地下共同沟21公里,现已建成9公里,正在建设13公里。“共同管沟”为水泥浇筑,根据城市主干道的功能要求,分为不同的尺寸规格,一般高2.8米,沟宽3米-7.8米不等,可以容下一辆中型卡车从中穿过。“共同管沟”将之前分散埋设的电力、通讯、给水、中水、燃气等各种地下管线敷设在同一个管沟内,共同维护、集中管理。光明新区成为深圳第一个实施真正意义上城市综合管沟工程的区域。
三是在深圳率先采用LED绿色照明系统。新建成的道路全部采用LED照明,其中光明大道是深圳首条采用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3年来,LED路灯充分展现了低光辐射污染、低能耗的优势,与普通照明灯具相比,每年每公里耗电费可节约8万元。
四是公交站亭采用光伏太阳能顶。太阳能电池板一方面可起到隔热、遮荫作用,另一方面为候车亭的LED显示屏、广告牌提供夜间照明。
五是积极建设人工湿地。投资3363万元,建设完成茅洲河人工湿地,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日处理污水4万吨;明湖公园、白花人工湿地2处人工湿地也已投入使用,并正规划建设“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区”配套湿地区等多处湿地,改善光明新区水环境。
第四,从产业发展来看——“绿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我们按照“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一流园区、一流城区”的建园思路,立足“高、大、新”,以循环经济、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高成长型企业加速向光明新区聚集。我们力争在未来5年,打造平板显示,LED光电、电子信息 “三大1000亿优势产业”;发展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 “三大100亿新兴产业”;提升内衣、模具、钟表 “三大100亿传统产业”,培育绿色产业链,把光明新区建设成为绿色产业的聚集区。
当前,在产业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绿色产业集群”,其中,处于产业发展前沿的太阳能光伏、LED光电、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光明产业”在光明新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其中投资245亿元、深圳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华星光电今年即将正式投产,形成较为完善的平板显示产业链;以龙邦芳纶、星源材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正加快聚集;生物医药形成了以全球第二大制药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葛兰素史克、迈瑞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以杜邦太阳能、拓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光明“绿色产业”,已有配套中小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
总结我们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绿色新城的建设正逐步形成了特色与优势。一是规模优势,绿色建筑在建和将建的已达31个,并有6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已形成全区域推进的态势。二是低成本可复制,在保障性住房率先实现绿色,增量成本约34.3元/平米;三是突出“区”的概念,具集约及配套优势,以绿色建筑为核心,以绿色市政、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为支撑和配套,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四是第三方技术支持,与深圳市建科院合作,实践证明对示范区的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五是影响力不断扩大,短短半年时间,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林木声副省长分别在省委政研室调研光明新区绿色建设示范区的报告上批示;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批示肯定新区取得的阶段成果;省住建厅房庆方厅长、山东省住建厅杨焕彩厅长分别来新区调研考察;在第七届绿博会展示交流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六是共识加强,在新区主要领导的指导和提倡下,绿色已成为光明的共识,为示范区的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光明新区绿色新城建设已经破题,下一步,我们将以建筑绿色建筑示范区为主要抓手,突出光明新区“生态优势”这一核心价值,以规划为蓝图,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高强度节点开发、低密度组团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城市。
一是强化规划指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规划,维护规划刚性,认真落实雨洪利用、低冲击开发等各项“绿色规划”,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片区、每一块土地,打造一批与“绿色城市”相配套的高标准、高档次的生活、休闲、商业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区。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我们将尽快落实绿色新城研究成果和指标体系,完善政策、技术等配套保障措施,积极解决发展绿色建筑在政策、管理、资金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对可再生能源工程、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新技术利用等,采取财政直接补贴等方式,予以鼓励和推进。对政府投资项目、城市更新项目,以及一定规模的社会项目,强制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三是创新保障机制。“绿色新城”不仅是“建”,还要体现在“管”上,必须建立起与绿色城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光明新区将按照深圳综合配套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城市、一流园区的管理经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手段、创新方法,构建符合光明新区发展实际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我们将从人文入手,通过包括创建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空间等,提倡绿色的工作模式、绿色的生活模式、绿色的发展模式,打造百姓绿色生活体验区,从绿色建筑向绿色城市、绿色生活全方位的发展,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绿色城市带来的好处,提升城市幸福指数,争取群众更大力度的支持,努力营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将“绿色”进行到底。
绿色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建设幸福城市的基础。如果说,“绿色”的未来是光明的,“光明”的未来也必定是绿色的!我们一定会按既定的目标,与有志于“绿色”事业的同仁,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国际友人一道,为新型城市化、为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