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黄 雷,李彦猛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弯曲杆菌病是由弯曲杆菌引起的家禽、野禽、哺乳动物及人类共患的一种重要传染病。空肠弯曲杆菌作为人类肠炎的病因,仅次于沙门氏菌和痢疾杆菌。禽类弯曲杆菌感染十分普遍,鸡弯曲杆菌病又称鸡弧菌性肝炎,是由空肠弯曲杆菌、结肠弯曲杆菌和鸥弯曲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1,3-4]。其中空肠弯曲杆菌致病力最强,引起肝脏病变最严重,笔者现将遇到的鸡空肠弯曲杆菌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河北省承德地区某养殖户饲养海兰褐肉鸡10 000只,2011年5月下旬,230日龄的产蛋鸡开始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逐渐减轻,并伴有腹泻,排黄白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玷污。发病鸡中有的冠髯发白、皱缩,有的腹部增大。产蛋率下降25%~35%,并出现零星死亡,死亡鸡只中个别是外表健康、肥壮的鸡。到笔者诊治时全群发病率达70%,已持续15 d出现死亡鸡只,死亡约80只。
经过对10只死亡的病鸡进行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脆,多数鸡肝脏破裂而大出血,肝脏表面及肝被膜下有大的血凝块,腹腔内有血水;少数鸡只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表面和实质内散布黄色星状坏死灶;胆囊、脾脏肿大;个别鸡心包积液,心肌松软无力,心肌有黄色坏死灶;卵泡有的充血、出血、萎缩、退化。
3.1 涂片镜检 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肝脏、脾脏、胆汁做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均可见革兰氏阴性、弯曲、弧形或逗点状小杆菌。
3.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采取新鲜病死鸡的肝脏、胆汁,分别划线接种于含有10%绵羊血的布氏杆菌增菌培养基上,置10%CO2培养罐中42 ℃培养48 h后,培养基表面长出扁平、圆形、光滑、不溶血、微突、半透明或灰色、呈露珠样的小菌落。挑取典型菌落镜检,仍可见革兰氏阴性、弯曲、弧形或逗点状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将细菌的纯培养物进行糖发酵、吲哚(靛基质)、明胶液化、尿酶、MR、VP、硝酸盐还原、氧化酶、硫化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所分离菌为弯曲杆菌[2]。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生化试验结果
3.4 确诊鉴定 进行萘啶酮酸敏感、马尿酸钠水解及42 ℃和25℃生长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鉴定出所分离的弯曲杆菌属空肠弯曲杆菌。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鉴别结果
经过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各种生化试验、萘啶酮酸敏感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及42 ℃和25 ℃生长试验,判定分离出的细菌为空肠弯曲杆菌。
3.5 药敏试验
采用常规药敏试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高敏药物为红霉素、阿莫西林;中敏药物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
5.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舍内通风条件,及时清理鸡舍内粪便及污物,并堆放在指定地点进行发酵。用2%苛性钠溶液对水槽、食槽及相关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5.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硫氰酸红霉素以100 mg/L饮水,连用5 d;并用葡醛内酯25 mg/kg混饲,连用5d。
5.3 用中药肝泰乐混饲(按1 000 g拌料800 kg),1次/d,连用5 d。肝泰乐主要成分为龙胆、车前子、柴胡、当归、栀子、生地黄、甘草、黄芩、泽泻,起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作用。
6.1 临床中发现,鸡空肠弯曲杆菌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虽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死亡率不高,但影响产蛋高峰、使产蛋率下降,对肉鸡则使全群生长发育受阻,如不重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6.2 该养殖户发生鸡空肠弯曲杆菌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养殖户平时饲养管理不当,鸡舍内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没有及时清理粪便及污物所造成。对于该病的预防,特别要注意控制环境卫生。
6.3 鸡蛔虫病、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鸡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对本病的暴发有诱发作用,所以平时要严格预防易感疾病。
6.4 感染空肠弯曲杆菌的带菌鸡,在春季和初夏时排菌率最高,该病即发生在5月下旬,所以春夏要特别注意预防本病。而冬季时带菌鸡排菌率明显下降,发病的情况较少。
6.5 现已有研究表面,用分离到的空肠弯曲杆菌制备鸡空肠弯曲杆菌甲醛灭活疫苗,试验免疫保护率达100%[5]。对本病高发的鸡场通过免疫接种进行预防。
6.6 空肠弯曲杆菌是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主要引起人的腹泻和食物中毒。世界卫生组织现已将该病列为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所以要特别注意对禽肉的加工处理,如果操作失误,冷藏、烹调不当,可能成为潜在食源性疾病。
[1]辛朝安.禽病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78-181.
[2]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师东方,周志勇,向毅,等.鸡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7 (10):22-23.
[4]周振银.禽病防治[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127-130.
[5]李广兴,刘建平,周志勇.鸡空肠弯曲菌灭活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保护试验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03,24(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