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 向俊
汇率是综合反映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复杂关系,围绕汇率的决定问题,不同汇率决定理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1],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就是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assel)最早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自此该理论与汇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就业、资本流动等因素使得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解释力大大减弱,人们开始怀疑它的实际有效性[2],甚至有人直接宣告它的“崩溃”[3]。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单位根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发展使得购买力平价又重获支持[4],随着协整技术、方差比检验、结构突变检验等方法的流行,学术界再次开始重视购买力平价理论,人们更加关注购买力平价对长期内汇率水平的决定与变动趋势。
在国外,自从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协整理论及两步检验法之后[5],人们针对购买力平价在长期中是否成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后来关于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聚焦在平稳性检验及协整关系检验上,但数据分析技术各有不同。例如,2001年Chiu采用多国的截面数据分析技术,2004年Basher和Mohsin应用了面板数据分析等等。Froot和Rogoff利用1973年之后的浮动汇率数据,结合两步检验法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更适用于三变量模型而非两变量模型[6]。但Benigno和Thoenissen在2008年指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成立[7]。
在国内,也有大量的学者针对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结论存在分歧。例如,张晓朴采用1978~1999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中美两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结合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法,对单变量、双变量和三变量模型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人民币汇率不符合购买力平价[8]。孙刚、邓黎阳基于1978年1月至2004年9月的数据,采用平行数据单位根检验法检验了购买力平价,检验结果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中是合理的[9]。而王一川等对1994~2008年整体时段和分时段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不成立[10]。
由上述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都存在分歧,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理论仍具有表达简洁、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这是其他汇率决定理论所不及的,因此购买力平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拟采用1980~2010年间的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中美两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样本,首先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选取计量模型,再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判断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作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较大,在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无法成立,因此近年来的实证检验多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一般有三种检验形式,分别是单变量模型、双变量模型和三变量模型。而在研究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时,三变量模型应用得最为普遍。本文拟采用三变量模型形式来检验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中美两国购买力平价的关系,模型如下:
其中,β1是常量,ut是随机误差项,β2和β3分别是国内外价格变量的系数,且β2>0,β3>0,et为汇率的时间序列变量,pt、pt*分别为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的时间序列变量。当汇率、国内物价指数和国外物价指数存在着稳定的线性关系时,购买力平价条件成立[11]。
1980年以前中国完全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情况,因此本文选取1980~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官方资料。消费者物价指数采用以上年为基期的环比指数,其中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采用的是美国城市消费物价指数,美国环比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美国以1984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转换计算所得。
本文应用协整技术来检验人民币汇率与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果协整关系存在,且协整方程的符号符合购买力平价的经济意义,则可以得出购买力平价关系基本成立的结论。
为了避免在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产生伪回归问题,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确定人民币汇率与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平稳性,即对其原始序列和差分序列作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人民币汇率(RMBER)、中美两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NCPI、USCPI)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即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后,D(RMBER)、D (CNCPI)和D (USCPI)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能够拒绝单位根假设,即是平稳序列。因此RMBER、CNCPI和 USCPI都是I(1)序列,即一阶非平稳系列,可作协整分析。
单位根检验确定了RMBER、CNCPI和 USCPI均为I(1)序列,可以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在1%的显著水平下,41.31672>39.91,说明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人民币汇率与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由上式可知,RMBER、CNCPI和USCP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协整方程的系数符号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经济意义是符合的。也就是说,如果国内的价格指数上升,则名义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而美国物价指数与汇率运动方向恰好相反。然而,观察协整方程系数的大小,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对应的参数是0.25,表明其影响不显著,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解释能力较弱。
本文通过对1980~2010年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成立的,但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解释效果比较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等存在,“一价定律”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例如不考虑交易费用、没有外汇管制等,但实际上国际间贸易往往存在着诸多壁垒,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其最重要的假设条件之一“一价定律”在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中仅具有理论意义,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第二,价格指数的选取存在问题。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而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所包含的商品项目及所占权重均有不同,因此用这种价格指数来解释汇率是有缺陷的。
第三,汇率不仅与价格指数相关,还与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等基本经济变量有显著关系。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升值,经济增长快的国家货币会相比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货币升值,从而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较好地解释本国货币的汇率变化情况。另外,我国长期实行的外贸管理政策是“奖出限进”,这使得大量外币流入,经常项目顺差十分严重,导致外汇供求关系严重扭曲。
第四,要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基期的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因观察能力、技术和数据不足等问题,基年选择十分困难,这会影响到计算的准确性。
第五,我国体制转型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存在重大影响。1980~1993年属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人民币汇率实行双轨制,体制变化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基本经济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程度。我国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人民币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而资本市场的建立、税收体制的改革等经济因素都会对人民币名义汇率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美国已经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两国的发展时期和状况存在差异,不同经济体制产生的摩擦使得购买力平价的成立受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购买力平价在决定人民币汇率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是存在,能够部分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然而用购买力平价解释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尽管我们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人民币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结论,但我们仍要谨慎使用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并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进行修正。
[1]Ito Takatoshi,Anne O Krueger.Changes in Exchange Rates in Rapidly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s,Volume 7,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2]Meese,R.A.,K.Rogoff.Empirical Exchange Rate Models of the Seventies:Do They Fit Out of Samp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14, No. 1(February 1983),pp3~24.
[3]Frenkel,Jacob.The Collapse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during the 1970s.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vol.16,No.5(May 1981),pp145-65
[4]Taylor A. M.Purchasing Power Pari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1,No.8(August 2003).
[5]Engle,R.F.,C.W.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ometrica,vol.18 No.9(October 1986),pp251~276
[6]Rogoff K.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uzzl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4,No.4(April 1996),pp647~668.
[7]Benigno, G. & C. Thoenissen Consumption and Real Exchange Rateswith IncompleteMarkets and Non-traded Good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8,vo.l 27(6).
[8]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J].世界经济,2000(9).
[9]孙刚,邓黎阳.人民币汇率合理性判断[J].财经问题研究,2005(10).
[10]王一川,程昊汝等.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吕风勇等.购买力平价偏离理论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