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石刻重现稀世光彩
——宋洪昌临摹兖州市兴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图侧记

2012-09-09 08:39邹宏志
当代矿工 2012年7期
关键词:寺塔人物造型兴隆

□邹宏志

斑驳石刻重现稀世光彩
——宋洪昌临摹兖州市兴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图侧记

□邹宏志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为兴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画卷图题词

从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年过七旬的兖矿集团退休职工宋洪昌有个情结割舍不下,就是要把自己在山东省兖州市博物馆发现的一个线条斑驳、几近模糊的北宋石刻,通过图片等临摹、补绘出来,让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两年过去了,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佛教人物造型画了一幅又一幅,宣纸用了一卷又一卷,资料翻了一大摞,终于,一个展示着“吴带当风”美感的兖州市兴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画卷图展现在人们面前。2012年3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看到这幅8米长的临摹绘本长卷,爱不释手,对其艺术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引人的惊鸿一瞥 爱好美术的宋洪昌退休后,专门到清华大学学习书画,现为兖矿圣地书画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2月,他和家人一起到兖州市游玩,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不少的金器、银器,这些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和家人一路看过去,在二楼的一间展室里看到了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石函,石头是普通的石头。突然,他发现上面有模模糊糊的刻画痕迹。68岁的他视力不好,有视神经萎缩症。他摘下眼镜,贴近玻璃,仔细观看那些刻画,有人物,线条流畅,裙带飘逸,只是时间久远了,有些画面非常模糊,缺损的地方也不少。

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郁结:宋代的石刻,为什么会有唐代“吴带当风”的美感?在唐代,吴道子曾经做过兖州县尉,画风是否历经数百年在此地依然留存。《八十七神仙卷》据传为其所作,大画家徐悲鸿非常钟爱,在画上专门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石函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神仙人物造型,大有追赶名画《八十七神仙卷》的妙处。宋洪昌非常激动,下定决心,自己要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把石函上的画面临摹出来,以飨世人。

注目在兀兀穷经中 2010年3月的一天,一位朋友为宋洪昌送来了一本书,是人民画报社出版的兴隆寺塔地宫资料和图片,这令他欣喜若狂,立刻捧读起来。经过仔细阅读他才搞明白,原来这些石刻讲了一个有趣的佛教故事。

据资料介绍,石函长102厘米,高98厘米,宽82厘米,前后左右四侧表现的是一个故事:佛祖将欲涅槃,众弟子、护法神等得知纷纷赶至,劝请佛继续住世,接受最后供养这一场景,并有“梵王众”“帝释众”“天王众”“波旬众”“比丘众”等榜题铭文。人物线条精美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图案纹样饱满,颇有唐风,在国内现有的宋代文物中绝无仅有。

当着手临摹时,宋洪昌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画集里看到的这些石刻的图片,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实物被水侵蚀时间过长,许多线条已模糊不清,有的人物面部或者肢体缺失。于是,他又开始了收集资料、寻访、购买之路,先后收集了《敦煌艺术图册》《法海寺图册》、佛教资料、道教里的《永乐宫图册》《八十七神仙卷》等。他不仅看材料做笔记,还把一本本书籍、画册做好记号,以备多次查阅使用。

一丝一毫绘异彩 因为有眼疾,且行话说“夜不观色”,宋洪昌就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白天干。每天早晨锻炼完身体,他就在宽大的画案上铺开长长的宣纸,对比着图片中的人物造型,按照事先放大的人物线条,一笔一笔地临摹。图片上的线条不清楚,或者看不清是人物的线条还是石头的纹理,他就参看画册上多个不同角度的图片。有时线条过于缜密,没理解透,比如画中的比丘众,看到领口左侧上下都是直的,认为画错了,经过几次辨认才发现不是领口,而是身披的袈裟。常释天面部残缺,怎么办,他查阅了《法海寺画册》,但是该画像是束发冠,本石刻是通天冠,于是只能借用其面部。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医学功底,对人物造型有着医学和艺术的双重理解,才能把一个个人物画像临摹和补绘成功。

有一天,他从早上6点画到了下午4点,起身时突然发觉眼睛看物体时竟然像毛玻璃一样模糊。孩子、老伴心疼得不得了,他也劝自己放弃,可是两个月后,心有不甘的他再次拾起画笔,开始了工作。

2012年3月,历经两年时间,一幅具有“吴带当风”韵致的宋代石刻画像8米长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还为宋洪昌的长卷题词:古塔蕴珍,盛世显光。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新闻报社)

猜你喜欢
寺塔人物造型兴隆
品读源影寺塔
兴隆山楂管理技术
北寺塔见证苏州发展七十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苗家织女(123cm×122cm)
游法门寺
特别的生日礼物
仲夏雨后登灵谷寺塔抒怀
Toy store stops selling drug—dealer dolls
Topological Srrucrure of US Flighr Nerwork Based on Complex Nerwork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