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宇 詹 龙 许 浩 张 卓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29)
随着对外开放深化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程,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能源安全越来越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而且其中约4/5的进口原油、约1/2的进出口物资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通道。[1]由此可见,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的咽喉要道,直接关切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当注意到,马六甲海峡的承运能力目前已经相对“饱和”,加之此地日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特别是外来势力对此黄金水道的觊觎和渗透,便为这一地区局势和平稳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却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直接的控制权,所以一旦这充满变数的咽喉水道被霸权主义势力遏制,中国的战略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一潜在威胁,中国必须居安思危,早作在南亚区域开拓新的印度洋出海口的打算与安排,下决心、下功夫创建“两洋出海”的战略互动格局。这样做,有助于加强海上通道安全,打破能源安全瓶颈,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提供保障。因此,有必要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推进构想,本文对此现实论证。
印度洋东连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贯通欧亚非与大洋洲,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航运通道;而马六甲海峡就紧扼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之上,是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区域价值也不言而喻。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势力、恐怖主义活动、海盗疯狂活动等诸多安全隐患频发,致使中国海上通道安全和国家利益拓展受到严重威胁。着眼于排除这一严重威胁,中国必须致力于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并且为此要首先透析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综合背景,以便在南亚区域形成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开拓态势。
印度洋海域广阔,介于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距欧洲仅隔一个地中海,既是贯通东西方世界的要道,也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枢纽。应当看到,印度洋沿岸各国进出口的大宗货物都需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便使得印度洋沿岸港口积聚了较大的货物吞吐量,世界l/6的货物启运和1/10的货物周转都需要经过印度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洋通道又是中东石油输出的主要路径,所以使此海域形势险象环生。虽然印度洋的航运业不如大西洋、太平洋那样发达,但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源源不断向外输出,这一点就决定了这一片海域不会安宁,由此也注定了印度洋航线必然具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南亚国家政权更替已经结束,政局基本稳定,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积极参与对外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因此,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已经形成了高速增长势头。以2010年为例,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877亿美元,同比增长48.5%。[2]此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之际,世界各国危机不断,事件频发,如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第一经济体美国发生内讧,险些导致债务违约。[3]虽然世界经济仍在增长,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中国作为新兴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必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发挥巨大作用,同世界各国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走向繁荣。因此可以预期中国与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必会更加密切,与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给中国在南亚另辟出海口提供了契机,铺平了道路。
除此之外,更要洞察美国霸权主义战略给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与和国家利益拓展带来的潜在威胁。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全球海上交通要道。美国在20世纪的外交政策,基本都是围绕着中东石油以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一线的运输通道展开的;而中东石油向东想要进入太平洋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美国为掌握更多的战略筹码、获得更大的世界霸权,就以反恐的名义多方运作,图谋通过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来掌控马六甲海峡通道。因此,必须注意到,美国海军是现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力量,中国海军虽然近年发展很快,但依然缺乏在远洋保护海上通道的配套能力。既然中国石油运输在太平洋海域暂时无法摆脱霸权主义势力的钳制,那惟一的选择就是要在印度洋方向另辟蹊径。因此,必须及时掌握国际动态,保持和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区域合作,为在南亚区域开辟印度洋出海口打下坚实基础。
印度洋作为贯通东西交通的主要航线,也是中东和非洲能源输入中国的必经之路,可以说中国能够实现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与这条水道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洋运输通道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石油运输的生命线。面对能源运输和对外贸易的双重刚性需求,中国必须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积极加强与南亚诸多国家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与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相关项目的筹划和建设,通过借道南亚国家并和其合作开发印度洋出海港口潜力。
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态势来说,当前急需一个印度洋出海口。因为只有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目前,石化工业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是驱动西部经济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南亚及其之外市场互动发展,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就会缺少生机与活力。而从中国全局的角度来看,更需要在印度洋沿岸的南亚区域拥有自己的出海大通道。中国是太平洋国家,可以从东部沿海直达美洲,但是出口欧洲、非洲和南亚,就需绕道马六甲海峡。而一旦在印度洋沿岸直接打开出海大通道,则能省去几千公里的路程成本,也能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改善中国和这些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印度洋沿岸区域的影响力,还可以使西部资源得到国内外市场的优化配置。
必须注意到,中国陆地资源正在快速枯竭,尤其作为战略物资的石油,所面临的开采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每年都需要从中东地区进口巨量石油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而其中80%以上都需经印度洋海域和马六甲海峡海运到内地。因此,印度洋海域和马六甲海峡无疑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可以认定,掌控印度洋通道和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摆脱美国制肘,发展成为世界性强国的基本保障,否则中国海上生命线将面临随时被美国航母舰队所掐断的危险,所以中国必须在陆海统筹方面寻求突破,另辟南亚沿海区域的印度洋出海大通道,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当务之急。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之际,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这就迫使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这必然需要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因此,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和贸易通道的畅通和安全,应当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举措。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的西海岸,相对于巴基斯坦另外一个重要港口卡拉奇,瓜达尔港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纵深价值。因为瓜达尔港比卡拉奇港离印度更远,一旦印巴发生战争,可以减少因印度对卡拉奇的封锁而影响巴基斯坦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瓜达尔港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全球能源产地和油气运输的枢纽地带,既是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与东亚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便利通道,也是中亚地区通往印度洋的最近出海口。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大力援建下,瓜达尔港已经全面建成,目前正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此外,中巴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与全面合作,经过长期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局势变迁的严峻考验,越发深厚与深化,有条件借助于瓜达尔港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而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穆赫塔尔在2011年5月发表一席话,已经做出明确表达和邀请,希望中国接管瓜达尔港的运营,并希望中国在瓜达尔港建设海军基地。[4]这一表态使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愿望,将会在双方友好合作中变成现实。
在南亚区域,除了瓜达尔港之外,还有吉大港值得关注。吉大港位于孟加拉国东南部的孟加拉湾,既是孟加拉国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口,更是孟加拉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由于孟加拉国几乎所有进出口货物都要通过吉大港,所以这里又是孟加拉国的经济中心。吉大港历史悠久,始建于16世纪,是一个天然良港,现有28个码头,泊位吃水深6.4-8.5米,现代化装卸设备齐全。海轮可沿卡纳富利河入港,航道宽198-274米。而对于孟方提出的建设深水港口和修建吉大港至昆明的铁路及公路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要求,中国政府已经给予了积极回应。如果中国出资将吉大港扩建成一个深水港口,并且以此为依托打开陆域通道,将会使中国摆脱“马六甲困局”,缩短进出口商品的运输距离,增加能源运输的安全系数,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规模的战略推进。
从上述两个港口的地理位置、自身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可以确定位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这两大港口,能够成为中国在南亚区域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最佳选择。应当认定,开拓瓜达尔港和吉大港这两大出海口,对于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使得中国能源及各种货物运输绕开地域敏感、情况复杂的马六甲海峡,实现中国能源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布局,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系数,解除我国能源安全的后顾之忧。
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的瓜达尔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有鉴于此,应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的邀请,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而建成的深水港——瓜达尔港,东距卡拉奇约460公里,西距巴基斯坦—伊朗边界约120公里,南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域,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湾口处。瓜达尔港是紧扼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滋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数条海上重要航线的咽喉要道。[5]作为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瓜达尔深水港自身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应当作为中国另辟印度洋出海口的重要开拓对象。
长期以来,中巴两国一直保持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都视对方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边关系稳步提升。由此可见,把瓜达尔港作为南亚区域的印度洋出海口,有着充分的地缘政治依据。可以说,稳固的中巴传统友谊,是中国将瓜达尔港作为南亚区域印度洋出海口的重要原因;而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巴基斯坦石化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快速发展,这也为中巴两国以瓜达尔港出海口为平台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1、中巴两国传统友谊不断加深,有利于中巴两国合作开发建设瓜达尔港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巴建交以来,双方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协调而密切的配合,如在中国申奥、加入 WTO、市场经济地位等重大外交活动中,巴基斯坦都给予了坚定支持,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作为穆斯林国家中的重要一员,巴基斯坦积极为中国搭建与穆斯林国家友好来往平台,为中国与相关国家政治、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中巴双方共同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维护全球特别是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当今世界上,中巴关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成功典范。
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上,巴基斯坦给予中国强有力的支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决不允许任何反华势力在巴基斯坦境内从事反对中国的活动。特别是针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巴基斯坦给予了实质性的震慑和打击。在台湾问题上,巴基斯坦坚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给台独分裂势力任何的活动空间。在藏独问题上,巴基斯坦坚定地认为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反对达赖喇嘛依靠国际反华势力谋求西藏独立。可以说,通过多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考验,已经证明巴基斯坦是中国最为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最为亲密的友好邻邦。在这一政治前提下,中巴合作开发瓜达尔港,符合俾路支省的地方利益和人民意愿,也能为两国带来经济效应。这是中巴两国合作开发建设瓜达尔港、帮助中国另辟印度洋出海口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动力。
2、巴基斯坦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中巴两国加强能源合作提供保障
研究表明,巴基斯坦是一个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石油消耗占总能源消耗量的30%。由于巴基斯坦国内科学技术欠发达,能源工业相对滞后,由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产量严重不足,仅能满足全国15%的总需求,其余85%都要来自进口。[6]能源供应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巴基斯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巴基斯坦每年要为进口大量的石油和石油制品消耗大量的外汇储备,致使其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后劲动力不足。应当注意到,由于受制于自身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巴基斯坦国内蕴藏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无法被有效开采和利用。为此,巴基斯坦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勘探与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尽最大努力增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7]而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开采工艺,能为中巴两国能源合作开发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巴基斯坦对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能源需求迅猛上升的势头,巴基斯坦政府为了跟进这一态势,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了石油工业的发展步伐。而石油开发和加工的进程加快,必然会推动巴基斯坦国内各炼油厂提高产量和扩大炼油能力。在巴基斯坦境内,随着一系列加快石油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不管是上游的勘探开发工作,还是下游的炼厂扩建、新建及相应设施的建造,都有明显的合作需求;原来石油产业上游和下游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这一现状,由于对外合作正在得到有效改善,相应的石油产量也是逐年上升。可以预见,巴基斯坦石油工业的振兴,将有力地推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选定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将会对巴基斯坦的能源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巴基斯坦国内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极大地推动中巴两国能源领域合作进程,使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这一战略构想得到实施。
中国选取瓜达尔港作为南亚区域印度洋出海口,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中巴石油管线问题,这条管线要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技术上的可行性很有必要探讨。中巴两国合作建设能源走廊,必须穿过巴基斯坦境内的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会给其蒙上一层阴影。另外,中巴两国能源合作需要相关产业作为支持,而巴基斯坦的相关产业却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这也会放缓中巴能源合作进程。
1、巴基斯坦石油开发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缓慢,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石油资源开发的相关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从机器制造业方面来看,巴基斯坦的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每年都要动用大量外汇进口机器设备。应当看到,机器制造业是工业生产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巴基斯坦的工业化进程;而这一产业,又与双方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项目密切相关。必须清楚,不管是出海通道的开拓,还是能源线路的铺设,都得需要一定的工业实力作支撑。除此之外,巴基斯坦能源产业也不容乐观,石油开发远不能满足本国需求,85%的市场投放仍然需要进口,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进程也不理想。因此,可以断定,目前巴基斯坦相关产业落后的现状,势必会影响到中巴两国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双方一时难以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还要看到,巴基斯坦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步伐。近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巴基斯坦国内政权的不正常更替,使其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了严重制约。从铁路运输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国内铁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技术装备老化,服务水平不高;二是疏港铁路不配套,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从公路运输角度来看,公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公路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运输网络,连接中巴友谊公路的交通支线也没有匹配到位。有鉴于此,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尚待提高,不然将对修建中巴能源走廊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对中国战略物资的运输造成障碍。
2、构建中巴两国石油管线经济技术难题
设计中的中巴石油管线,要经过帕米尔高原,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最为棘手的是,还要通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这里的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为能源管线的设计与施工增添了新的难题。如何适应这些区域环境,规避管线建造的不利条件,已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建设中巴能源管线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而且还需要地质勘探、石油化工等相关领域的密切合作,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在现实设计建造中,要注重发挥中巴两国技术人员的智力资源。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所经路段险恶的地理环境,已经成为中巴能源管线得以贯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拟议中的“贸易-能源”走廊所处的区域,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都不理想,建设这条走廊的科技含量要求也相对较高,从技术角度来看的确存在着很大的挑战。而在这一挑战面前,巴基斯坦各级政府较低的办事效率也会对新走廊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打通这条新的“贸易-能源”走廊,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为能源走廊的构建包括公路的改建,铁路的修建,管道的铺设,涉及各个方面的配套工程。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巴基斯坦经济目前仍十分脆弱,贫困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况且,巴基斯坦的经济主体仍保留着封建社会的某些特征,经济体系还未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因此,资金问题将会困扰巴基斯坦政府,从而影响这条能源走廊的建设进程。
3、构建中巴两国能源走廊面临政治挑战
建设中巴两国能源走廊必须经过巴基斯坦境内大部分地区,各政治派别以及宗教势力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应当看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化运动”,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下仍然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俾路支省作为巴基斯坦西北地区一个资源大省,是中巴两国能源走廊建设的必经区域。而俾路支省的少数民族向来希望脱离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控制,并组建了俾路支解放军,企图凭借军事力量达到独立的目的。俾路支省地方部落武装与巴基斯坦政府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能否解决,已成为这条新“贸易-能源”走廊能否顺利贯通的关键。
还应看到,由于这条能源管道要穿越巴基斯坦境内的大部分地区,也有一些隐忧需要注意。当前,由于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十分稳定,各派力量之间的矛盾始终未得到有效协调,所以为管线建设野埋下了一个不确定的伏笔。值得一提的是,从穆沙拉夫政变到贝布托家族重新掌权,巴基斯坦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特别是自在“9.11”事件过后,从阿富汗渗透过来的恐怖势力与巴基斯坦国内的一些部落派别相互勾结,对抗巴基斯坦政府,使国内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值得关注的还有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加大对巴基斯坦的政治影响力,企图操控巴基斯坦政局。各种迹象表明,巴基斯坦的国内局势已远比“9.11”事件发生前复杂,这显然对构建中巴能源管线不利,不得不防。
针对瓜达尔港作为南亚区域印度洋出海口的现存问题,应当及时地做出有效的对策创意,从而提高中国在南亚区域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可操性。首先应构建铁路、公路、管道三位一体的出海通道体系,使得来自中东和北非的油气在瓜达尔港上岸后能够以便捷的方式运抵中国境内。在积极谋划石油管线的同时,中方还要注重从经济技术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努力打通这条穿越喜马拉雅山的能源走廊。为此,还应缓解巴基斯坦国内紧张局势,并且提供充足资金推进战略项目,从而确保中巴能源走廊的顺利贯通。
1、完善公路、铁路、管道三位一体的出海大通道体系
目前,中巴之间已有公路相连接,它就是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中巴友谊公路”的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公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连接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中东、近东、南亚次大陆取道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与中国相连的唯一陆路通道。为满足中国出海通道构想的实施需要,有必要将喀喇昆仑公路的路宽扩建到30米左右,这样将极大提高车辆的行驶速度,增强公路的运输能力。[8]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境内已形成以卡拉奇作为结点的辐射公路网,连接瓜达尔和卡拉奇的高速公路也已畅通,所以扩建后的喀喇昆仑公路可以有效地与巴基斯坦境内的其他公路连接,使得运输更为便捷。届时,来自中东、北非等地的石油,就能够通过公路方便快捷地从瓜达尔港运送到中国境内。
还需注意到,随着中国在巴基斯坦建立出海大通道构想的提出,公路运输成本高、运输量小的缺陷会越来越突出,所以中巴两国之间尚无铁路连接的运输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鉴于中国新疆的南疆铁路已修到喀什,而喀什与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仅相隔760公里,因此中巴两国应当修建连接两地的铁路,从而实现中巴两国铁路运输的陆域贯通。由于白沙瓦与相距300公里的奎达已有铁路相连,因此中巴两国只需新建白沙瓦与奎达之间400公里铁路,并改造已存在的300公里旧铁路,就能够形成瓜达尔港——奎达——白沙瓦——喀什的陆域通道,从而为瓜达尔港成为印度洋出海口创造了陆域条件。[9]这样做,不仅会推动跨国边境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助于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提高两国人民的合作信心与生活水平。而中国至巴基斯坦的能源通道走向应当是:从瓜达尔港铺设经卡拉奇至伊斯兰堡的石油管线,然后途经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沿中巴友谊公路建设至中国境内的管线。由于中巴两国多年来的睦邻友好合作,而这条输油管线的建设又完全在中巴境内,无需经过第三方,因此受外来干扰较少,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在中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条管线不仅能够承载起两国对石油需求的区域重任,还能够加强双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开发,进一步提高双方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水平。
2、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巴基斯坦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鉴于在巴基斯坦境内构建印度洋出海大通道需要巴基斯坦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中国要注重发挥在机器设备制造工业上的优势,应当在石油开采设备、化学工业设备、机床工具等方面与巴基斯坦加强合作,帮助巴基斯坦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能源领域中,中巴两国开展合作的潜力更大。据此,中国应以投资为主要手段,帮助巴基斯坦在近海和沿海区域开发油气田。只要双方秉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开展务实合作,一定会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中国还要下功夫帮助巴基斯坦改造与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配套的铁路和公路网,以保障印度洋出海大通道能够顺畅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接壤,而新疆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发挥向西跨境开放的前沿作用。为此,中国应当加强与巴基斯坦边境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大力推进喀什“走出去”的战略取向,使之在巴基斯坦市场开发上大有作为。目前,中巴两国经济往来主要局限于双方的边境贸易,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为中巴两国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中巴应当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在发展双边贸易的进程中,大力开发共同感兴趣且都有实力参与的合作领域,为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为巴基斯坦解决民生问题创造条件。可以预见,通过中巴两国边境区域合作,不仅能够激活巴基斯坦相关地区的经济活力,也能够促进巴基斯坦对中国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给予更多的关照和支持,这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务实举措。
3、双方要共同致力于确保石油管线顺利贯通
尽管铺设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石油管道面临着诸多层面的技术挑战,但这条管道的建成将有利于中国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对于中国来说,建立一条从海域到陆域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已势在必行。目前,中巴两国应从技术的角度对管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地质勘探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支持,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加强全面合作攻关。与此同时,中巴两国还应共同加大资金的投放力度,使这一石油管线能够及早顺利贯通。由于中巴两国关系友好,兴建从喀什到瓜达尔港的陆域输油管道,既现实又可靠,且又不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基于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长远考虑,中方应当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力量设计和建设跨国石油管线。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沿喜马拉雅山脉修建一条从瓜达尔港到中国新疆的输油管道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相符合,值得重视。尽管目前这一管线的铺设存在诸多复杂因素,但只要以实现中国能源安全为战略目的加以积极策划,并由此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解决问题,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展望未来,在资金投放力度、科研攻关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双方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这条富有重大战略使命的输油管线有望贯通。还应指出,这条陆海统筹输油管线的建成与运营,必将有效地缓解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给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形成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互动态势。
4、确保中巴两国能源走廊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中巴两国能源走廊的顺利实施,从稳定巴基斯坦国内政局的角度出发,中方应当协助处理好巴基斯坦国内党派以及宗教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大力度打击对能源走廊构成威胁的恐怖势力,特别是要注重缓和俾路支省地方部落武装与巴基斯坦政府之间的对抗局势。而从巴基斯坦国内平稳发展与民族和解前景来看,巴基斯坦政府与俾路支分裂分子必须开展对话,从而减轻甚至化解双方矛盾。只要巴基斯坦政府能够坚持民族和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合理要求,积极改善民生,能源走廊所经之地的政治环境就会得到改善,安全运营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由于能源走廊的修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应当积极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使巴基斯坦能够从中受益,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以推动落实能源走廊的建设规划。为此,中巴两国应在巩固传统经贸关系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途径。令人鼓舞的是,中巴两国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贸合作项目。特别是随着《早期收获协议》的签署,中巴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可以肯定,中巴两国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建立,将有利于改善双方经贸合作不平衡现状,使巴基斯坦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为中巴能源走廊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孟加拉国东南部的吉大港专区首府,是该国最大海港和第二大城市,位于孟加拉湾东北岸。吉大港作为天然良港,距河口仅16公里,现有28个码头,港区右岸伸展出17个栈桥泊位。由于港口货物进出的增长,又在吉大港下游北岸建有多用途泊位,并且配有现代化装卸设备,海轮可沿卡纳富利河入港。但其航道多浅滩,泊位吃水深仅为6.4-8.5米。虽然其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但选择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为印度洋出海口,能够使我国进入印度洋的行程大为缩短。因此,也有必要将吉大港作为中国在南亚区域选择印度洋出海口的开拓对象。
中国与孟加拉国之间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这对中国选择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设想已经提出,这条大陆桥的走向在贯穿中国、缅甸和孟加拉国,与从吉大港到中国境内的出海路线基本一致。这样一来,由于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区域价值,将会对吉大港被最终选为印度洋出海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中孟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孟两国一直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人文交流日益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经贸合作不断扩展,合作内涵日益丰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孟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推动着双边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资源互补,贸易互惠,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且在当今世界,中孟两国拥有广泛共识和共同利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合作。孟加拉国一贯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一直给予中国坚定支持,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与中国保持一致立场。可以说,无论国际或南亚局势发生何种变化,孟加拉国内政局如何演变,中孟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将会始终如一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合力成为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孟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是与中孟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传统友谊分不开的。中孟两国彼此相邻且历史悠久,早在千年以前两国人民就开始互动交流。在交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加深了解,增进好感,彼此尊重,产生共性,形成了和平、和谐的主调。[10]可以说,正是这种巨大的民间力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促使中孟两国关系不断深化,致使两国能够更加珍视双边关系,视对方为好邻居和好伙伴。应当认定,中孟双方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情感需要,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在两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下发扬光大,能够为合作开拓由于出海大通道奠定政治基础。
2、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区域价值
经过专家论证提出的第三大亚欧大陆桥创意,起始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群,主要是依托于上海、广东等地港口,以昆明作为枢纽,沿线经过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然后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整个大陆桥全长达15000多公里,横跨亚欧21个国家。[11]根据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空间理论,第三大亚欧大陆桥是亚欧、亚非点轴空间系统中的轴线,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如果第三大欧亚大陆桥构想得以实现,必将会成为从东亚到西亚的联运通道,成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沟通桥梁,成为亚洲、欧洲、非洲的往来纽带。
从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经过的路段来看,亚洲处于依托的重要位置,而其中昆明至吉大港段是重要部分,并且这与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路线正好重合。因此,第三大亚欧大陆桥中的缅孟路段,对于中国的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具有积极的链接作用。着眼于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路线完善,在昆明通向吉大港的铁路修成后,继续向西进入印度、中东、欧洲和北非,这一路段正处于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中枢部位,占据着极其重要战略地位。可以肯定,中国能源、商品等物资仅能从太平洋直接出海的尴尬局面,将随着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修建而得以终结,“出东洋”与“下西洋”的出海格局必将成为现实。
当产妇和家属遇到产后出血时,多表现为惊惶,不知所措,异常的恐惧,心理,担心产妇会有生命危险。并且产后大量失血,会使产妇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弱,活动耐力低,生活自理困难,护理人员应给予产妇关心与体贴,给予产妇及家属安慰,使产妇安全感增加,做好解释工作,保持产妇安静,指导产妇学会放松,鼓励产妇能对内心感受进行主动说明,使产妇和家属能主动与医伤人员配合完成抢救工作。
必须看到,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首先就是港口本身的基础设施问题。由于吉大港的硬件条件有限,对于未来能否有能力接卸大批量原油等战略物资尚存疑问,并且其区域位置也并不算优越。另外,孟加拉国与其他国家展开能源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可能对双边开展合作造成一定的阻碍。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吉大港相关地区是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外经济合作,并且到目前为止这一意向也不够明确。
1、吉大港本身的支撑能力问题
从区域位置来看,吉大港位于孟加拉国的南部,孟加拉湾东北沿岸,并位于孟加拉国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因此吉大港还难以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难以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难以发挥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从目前吉大港的腹地来看,腹地范围偏于狭窄,主要集中于孟加拉国的南部港口附近地带。目前,吉大港腹地经济发展仍然缓慢,甚至出现了一定范围的贫困地带。由于吉大港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所以使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可以看到,腹地范围狭窄、经济发展落后,港区对周边带动不强,已成为吉大港的区位劣势,不利于对中缅两国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形成支撑能力。
基于用大型原油泊位接卸石油等战略物资的考虑,作为出海口的港口应当具有良好的深水条件,并且港口码头吨级也必须能够满足较高要求。而从目前吉大港的条件来看,港口码头吨级还有待提高,尚不能满足大批量石油及货物的接卸;吉大港港口配套设施功能还不够齐全和完善,特别是缺少规模较大的炼油厂或炼油厂群,这不利于中孟两国开展能源合作;吉大港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不够理想,公路、铁路网尚未形成,这不利于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快捷、经济的二次中转运输。
2、能源开发与供应中存在的合作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量,所以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呈逐年提高的趋势,能源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多元化石油进口通道对中国而言,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性问题。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内陆以及大陆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至今还未进行,加之生产能力不足,能源往往通过进口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且石油制成品的进口已经成为了沉重的外汇负担。
尽管中孟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着很大的空间,但到目前为止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中国方面来看,只是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才逐渐加大围绕能源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力度。可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经验还很不足。从中国的能源合作对象来看,多集中于中东、北非、俄罗斯和中亚,战略重点不包括孟加拉国在内的南亚区域。从孟加拉国来看,其国内存在一股反对与其他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保守势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孟两国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潜在威胁。
3、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鉴于当前中国的西南地区、缅甸、孟加拉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现状,各方应当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必须看到,这一地区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缅甸、孟加拉国属于全球最为落后的贫困国家,国民收入水平极低;西南地区则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凸显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主要是与缅甸接壤的中国云南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所限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缅甸北部地区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成为世界上最不开放的地区之一。正是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才致使区域经济合作难以提到日程。因此,加强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以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是中缅孟毗邻地区的当务之急。
必须注意到,虽然中国与缅甸、孟加拉国均为友好国家,但也存在一些由于政治制度不同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些问题都不应成为阻碍中缅孟毗邻地区开展区域合作的障碍。不难发现,中缅孟毗邻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经济文化联系和民间贸易往来,民间贸易活动也从未因各国市场互不开放而停止过。这说明,该地区具有区域经济合作土壤,毗邻地区人民需要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从未消失过。这就恰恰表明,时至今日仍未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还未达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还未对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更为实质性的努力。要想使这一地区尽快摆脱贫困、造福于人民,相关国家政府就必须高度重视,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未来启动中缅两国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工程,对于吉大港存在的问题要对症下药,及时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意。首先就是要改造现有港口,不仅要加快现代化进程,还要加强现代物流功能,使之能够真正完成起中国能源物资的接卸任务。为此,还要努力构建中孟缅能源大通道,挖掘缅甸与孟加拉国的能源潜力,为以吉大港作为出海口的能源通道提供支持;还要积极倡导区域经济合作,让三国毗邻地区真正得到实惠,从而调动起开拓印度洋出海口的地方积极性。
1、下功夫改造与完善吉大港的基础设施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吉大港周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对于这一落后地区,依靠自身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应当在吸引外资上下功夫。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又有谋求在印度洋开辟出海口的意愿,应加大对吉大港周边地区的投资开发力度,促进双边经贸合作上规模;中国还应将西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该地区,这有助于孟加拉国的产业成长。与此同时,孟加拉国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利用吉大港的港口优势构筑物流大平台,以点带面地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周边地区脱贫致富。只有吉大港的腹地经济得到发展,才能有利于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功能提升。
为此,要加强对吉大港装卸储运基础设施的改造,能够采取现代化、高效率装卸手段,使其成为满足吨级要求的专业化码头;要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在港区建设拥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厂,从而保障快速地完成石油等战略物资在港的接卸、储备和转运;要大力加强现代物流功能,改善周边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较好地衔接起来,做到高效、快捷、经济、安全地完成能源运输全过程,保障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顺利地从吉大港通过中孟缅能源大通道进入中国境内,这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注:图为规划中的从孟加拉国吉大港经缅甸境内到中国昆明的铁路线,设计的公路与铁路走向完全相同。
2、积极构建中孟缅国际能源大通道
鉴于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中孟缅三国应对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工程从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加快启动。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缅甸和孟加拉国出于发展民生、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都对构建能源国际大通道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客观上讲,孟加拉国和缅甸都拥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对构建中孟缅能源大通道会起到积极作用。孟加拉国已公布的天然气储量为3113.9亿立方米,远景储量超过8000亿立方米。缅甸的陆地和近海都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4420.5亿立方米,石油储量为31.54亿桶。这就从根本上为跨国能源大通道的构建创造了基本条件。可以肯定,在完善能源开发协商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合作勘探开发孟加拉湾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此,中孟两国合作开拓能源国际大通道,主要应采取铁路干线与公路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建设,以适应中孟缅跨国区域能源合作的多样性要求。目前,第三大亚欧大陆桥的构想已经提出,而昆明至吉大港是非常重要的路段,所以要加快修建昆明至吉大港的铁路线。在中国境内,必须把昆明到大理的铁路线延伸到瑞丽,然后修建从瑞丽至缅甸石兑的准轨铁路,再从石兑铺设到吉大港的铁路。这条铁路,还可继续沿吉大港进入印度境内,从而沟通中东、欧洲和北非。与此同时,还要修建一条从吉大港至昆明的公路,其走向与设计建设的铁路线完全一致。这样,就将形成昆明—瑞丽—曼德勒—石兑—吉大港的顺势走向,贯穿缅甸和孟加拉国的铁路与公路,中国外贸与能源运输单向东运的现状也会由此得到改善。
3、大力推进中缅孟区域经济合作
从进入21世纪开始,,中国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力度,利用西南沿边的有利区位条件提升了对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水平。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开发战略之一,是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云南省既是对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又是孟加拉国穿过缅甸进入中国陆域通道的必经之地,所以应当把云南省甚至整个西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中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推动跨国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可以看到,中缅两国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沿线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这对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能够通过产业转移、建立合理的地区协调机制等一系列促进措施,可以预计该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会很快得到改观。
应当认定,中缅孟各国在相邻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一区域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如果中缅孟三方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将把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三大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与南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的落后现状。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所以这三国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应当顺势而为,跟进时代潮流,践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共谋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规律。不仅如此,三国毗邻地区经济合作还会进一步扩大到相关国家的更大地区,朝着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进一步为亚太地区平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可以得出关于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谋划海上通道安全,以保障拓展国家利益。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性会日渐凸显,必然会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保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当注意到,在海洋环境方面,仅靠太平洋的中国本来就远不如濒临三大洋的美国(东西两洋和北冰洋),更由于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形成的太平洋岛弧将中国海疆团团包围,使得中国的近海——黄海、东海、南海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国先天的出海条件就不尽如人意,而美国的后天干预更使得中国出海战略的实施举步维艰。美国根据亚洲大陆的地理岛链特征,加强同岛链中有关国家的军事合作,构筑了围堵中国的军事封锁线。因此,必须明了,天然形成的一系列岛屿,是中国东出太平洋、南下大洋洲、西去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而这一对中国发展和崛起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却掌控在第七舰队为核心的美国海军手中,中国周边的海洋安全状况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谋划海上通道安全,以保障拓展国家利益。
第二,中国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以求“防患于未然”。现如今,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这更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恐慌和戒备。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就迫不及待地重返亚太,强化与日、韩的同盟关系,蓄谋策动周边国家形成对中国的弧形包围圈,推进对中国的战略封堵。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国际环境下,很容易产生擦枪走火的突发性事件。一旦引发中美冲突,中国就会陷入被人遏制海上通道而断路、断油的危险境地。为此,中国必须居安思危,急需在印度洋方向获得新的出海口,形成“两洋出海”的战略互动态势,以保障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和海上通道安全。在中国军事实力不及美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避开与美国的直接碰撞和冲突,为经济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又能够打破美国的封锁及马六甲困局。此外,还需注意到,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经过马六甲海峡后,运输到东亚各国必经南海;而南海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在该海域中国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可以预见,中国一旦着手收回南海主权,将会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发生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冲突,这将极大威胁到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这样看来,中国必须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以求“防患于未然”。
第三,中国促成“两洋出海”的战略互动格局,以利于全面“经略海洋”。应当注意到,中国不是一个印度洋国家,与印度洋区域并不接壤,因此新的战略通道只能由陆及海,借助陆桥走向印度洋。具体来说,就是从面向印度洋的3个边疆省份云南、西藏和新疆出发,通过水、陆、空交通网络进入南亚乃至中东地区,从而间接获得印度洋“出海口”。[12]调研资料表明,南亚区域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中国推进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战略的最好合作对象,它们在地域关系上同中国西部接壤,外交政治上同中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在经济合作上同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可以认定,中国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重要投资国和贸易伙伴,而巴孟两国将是中国实施印度洋出海战略的依托力量。中、巴、孟三国互为重要的盟友和伙伴。而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开拓,也将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提供广阔市场,也能够为巴孟两国借助中国发展东风提供便捷之路,极大促进两国经济在发展中走向繁荣,进而有助于三国巩固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区域利益共同体,为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注入动力。为此,中国必须树立海上运输通道的大安全观,不断充实周边外交的政策内涵,加强和南亚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与太平洋出海大通道相互呼应,形成“两洋出海”的战略互动格局,以利于国家全面“经略海洋”。
[1]许晶岩,孙健.论马六甲海峡在亚太地区大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东南亚之窗,2011,(2).
[2]南亚各国经济回温与中国经贸高速长[EB/OL].http://finance.sina.com.cn/j/20110112/01259237373.shtml.2011-01-12.
[3]陈宝森.为什么后金融危机时期仍然危机不断?[J].当代世界,2011,(9).
[4]外媒称巴基斯坦希望中国援建海军基地[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10523/105539.shtml.2011-05-23.
[5]黄君宝、赵鹤芹、毕世宏.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J].亚太经济,2008,(2).
[6]巴基斯坦石油工业解困任重[EB/OL].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09/08/04/001250295.shtml.2009-08-04.
[7]刘伟.巴基斯坦的能源状况及政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6,(5).
[8]陈小萍.中巴贸易能源通道构想与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9,(1).
[9]吴永年.论中巴开辟新“贸易-能源”走廊[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
[10]张宪.中孟交往的历史与说[EB/OL].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756678.htm.2010-09-28.
[11]李辉民.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建、前景与机遇[J].中国远洋航务,2008,(7).
[12]马六甲海峡瓶颈难以突破中国谋局印度洋[EB/OL].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125193.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