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洋与中国的“南向战略”*

2012-09-07 07:51陈迎春
关键词:印度洋印度战略

陈迎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2488)

印度洋由于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而被一些学者视为“21世纪之洋”,[1]并实际上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新舞台。尽管中国文明曾在印度洋区域显赫一时,但世易时移,中国却成为印度洋事务的后来者。随着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多地在境外实现,印度洋日益成为中国南向战略的“前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站”。迄今为止,中国尚缺乏明确的印度洋战略框架,这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极不相称。因此,中国需要审时度势,制定明确而又合理的印度洋战略,以适应自己融入世界的新要求。

一、相关大国的印度洋政策及其对华战略张力

印度洋之所以受到印度、美国、日本等诸大国的青睐,首要原因在于它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的海上战略通道,地缘意义十分重要。它紧扼三个地理“咽喉”,即印度洋西北部的亚丁海峡与红海,波斯湾地区的霍尔木兹海峡,以及印度洋东南部的马六甲海峡。而这些重要的海上通道均为油气能源等战略物资运输的必经之道,同时也是国际商旅往来的海上枢纽之一。加尔各答港、孟买港、马德拉斯港和科伦坡港,均为世界上少有的优良港口。就经济价值而言,印度洋海底及其周围陆地为世界著名油气储藏区。迄今为止,波斯湾地区仍然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储油区。此外,其他海洋资源比如鱼类、海洋植物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资源从来是国际政治斗争与合作的焦点,因此,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被誉为“世界资源库”的印度洋自然就成为当今大国竞相角逐的舞台。西方普遍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将“谁控制了波斯湾,谁就能控制西欧、日本,也就控制了整个世界。”[2]在此背景下,不但印度洋国家制定了各自的印度洋政策,甚至区域外大国如美国和日本也依据印度洋的战略价值,制定出符合本国利益与发展目标的印度洋政策。中国学者如张文木甚至断言印度洋是未来国际政治的轴心区域。

1、印度的印度洋政策

印度处于北印度洋核心位置,三面环海,扼制着通向海湾、非洲和经红海、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航线的枢纽,故而印度在印度洋享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自然就把印度洋视为印度天然的“势力范围”。“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中指出,自16世纪起,印度洋便成为强国争夺制海权的战场,(而)印度的前途便不再取决于 陆 地,而 是 取 决 于 印 度 洋。[3](P4)1967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提出了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洋共同体构想,但这一构想因为周边国家的担心而没有实现。[4](P41)

印度政治精英设计的印度洋战略是一个庞大的构想,其目的是谋求控制印度洋,取得绝对的霸主地位,否则,“印度作为地区大国的形象将会受挫”。[5]自1947年开始,印度的外交与军事战略重点转向南方,把南亚次大陆作为重中之重;1998年,印度的“东望政策”把南中国海纳入其战略利益范围之中。为此,印度正整合其在孟加拉湾、孟加拉、东南亚诸国(特别是越南)以及波斯湾等地的经济和军事利益。[6](P134)

为实现上述目标,印度海军于2001年公布了《新海军作战学说》,前言部分呼吁每一位海军军官、公务员、政治家以及与海洋从业人员都要学习《新海军作战学说》。[7](P77)根据这一新的海军战略,印度的海洋防卫范围不仅涵盖了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还涉及到远洋通道安全的保护,把印度变成为“印度人的印度洋”。近年来,印度积极发展海上力量,重点是远洋作战能力,其总体实力在印度洋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在印度洋的积极态势,必将对印度洋区域安全态势及大国关系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国和日本的印度洋政策

除了印度外,美国和日本对印度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两国各自的印度洋战略中不乏制衡中国的考虑。

与印度不同,美国在印度洋的目标是“充当这一海域的稳定力量,而非寻求霸权或优势地位”。[1]印度洋对美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美国视为其世界海权的“心脏”。美国在印度洋的首要国家安全利益是在海湾的石油利益,但是美国的主要盟国和经济伙伴却是中东石油的主要消费国。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美国不可能仅依靠南美和自产的石油,必然会再次增加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由于中东的石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交通运输线的,而交通运输线的安全始终依赖于对海洋的控制。[8]

独步天下的军力、海权、金融和国际制度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四大基石。因此,美国在印度洋的第二个目标就是保证美国控制印度洋重要的水路、港口,特别是对波斯湾水域的控制,即所谓国际航道的“自由通行权”。美国2010年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把印度洋作为其战略规划的优先领域,足见美国对印度洋的重视程度。

另外,随着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习惯于现实主义权力观思维的美国表现出了焦虑,特别是对中国的走向感到不安。西方学者的“权力转移”理论认为,霸权国和新兴大国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类似的论调在美国战略界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在印度洋投棋布子,是制衡印度特别是中国的较好选择。美国利用印度急于主导印度洋的心理,暗地支持印度牵制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为中国的南向发展设置诸多障碍。

日本一直将印度洋海上交通线视作“生命线”。日本关注印度洋,不外出于两个动因:一是维护石油供应和运输安全,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海外资源,其中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攸关日本经济命脉。因此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对印度洋石油输送线的安全依赖最深的莫过于日本;二是贸易通道,日本大部分商品要通过印度洋远销至欧洲市场,因此海上安全对它来说至关重要。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的军事力量无法涉足印度洋。“9·11”恐怖事件后,小泉政府借机出台了《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一举突破制约日本发挥军事作用的限制,大幅扩展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该法正式授权日本自卫队向印度洋派遣军舰,协助和支持美国对阿富汗实施的军事打击。这表明日本出兵印度洋不仅要保护海上生命线,而且也是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9]可见,日本在印度洋事务中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制定的印度洋政策都含有制衡中国南向发展通道的意图。一个例证是,近年来在印度东部孟加拉湾的马拉巴尔海岸,由美国和日本海军联合举行的一系列海上军事演习,十分高调,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比较明显,用国外一些媒体的话来说就是“防止中国在印度洋的渗入”。印度也是如此。近年来,中国海军在印度洋展开的护航、打击海盗等活动,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角度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印度看来,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一系列活动,展示出中国已经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近年来,为抗衡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印度积极加强了在印度洋的防御力度,试图把海军力量投射至太平洋,扩大海上防御纵深,以抵消中国在靠近南亚次大陆的部署给印度带来的所谓“威胁”。

二、印度洋在中国“南向战略”中的地位

与“两洋”(太平洋、大西洋)国家美国、“三洋”国家(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俄罗斯相比,中国传统上被视为“一洋”(太平洋)国家。为确保国家安全,中国海权的发展应优先选择印度洋方向,从“一洋”国家转向“两洋”国家。[10]今天,由于在东非和中东有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印度洋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认真加以考量的问题。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包括两个方面,即地缘安全和海外利益战略通道安全。

1、地缘安全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很早就重视印度洋的地缘安全价值。15世纪前期,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访问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执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权力投射。即便是在动荡不安的“文革”年代,中国人也没有忘记印度洋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例如,曾有中国学者著书谴责“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印度洋地区的扩张,实际上折射出身处极端年代的中国人对印度洋的战略地位仍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近代以来,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海权的丧失直接导致了中国安全受制于海洋大国。就印度洋而言,在历史上,它曾是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西部的前进基地,西藏和云南则成为保护中国西部侧翼安全的屏障。二战期间,日军南下印度洋占领缅甸并推进到云南保山,最终被阻于怒江西岸,未能实现打通云南进入四川的战略计划。冷战时期,美国在印度洋的潜艇能将中国的全部领土置于其导弹射程之内。除了来自西方强国的威胁,中国在印度洋周边还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印领土争端和西藏问题。[11]及至全球化时代,尽管地理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国家面临的地缘安全仍然是国际政治永恒的主题,只不过国家的地缘战略设计需要放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予以考量。从地理上看,印度洋中国的西部地区省份与印度次大陆相邻,而南部的南中国海与印度洋相接。从军事上看,它与马六甲海峡互相呼应,互为犄角,在非常时期可以扩展中国海上防线的战略纵深,对于缓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境”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2、拓展海外利益的战略通道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日趋增长,中国商品和资本也需经由印度洋走向世界,因此印度洋在中国的资源战略与国家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空前重要的地位。

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及其开展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穿越印度洋的能源运输线决定的,而这条能源运输线对崛起的中国至关重要。[12]当前,中国对外海上货物运输、海洋通道安全、海上资源开发和保护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印度洋密切相关。印度洋已经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生命线,攸关国脉兴衰。以中国在中东进口石油为例,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东的石油供应,因此印度洋成为中国石油“生命线”的关节点。作为中国与南亚、中东、西亚和欧洲、非洲地区重要的交通、贸易与能源通道,印度洋对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跨印度洋贸易正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印度洋的安全和稳定,对中国的战略与经济利益意义重大。

总之,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和印度洋息息相关,它是中国走向海洋通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因而需要把印度洋纳入到中国的大战略框架之中,甚至不妨考虑“确立两洋战略”。[13]当然中国的“两洋战略”并非像美国那样称霸全球,而是指随着中国的利益在印度洋区域的日益增多,中国的国际视野应该更多地关注印度洋的战略问题。

三、关于中国构建印度洋战略的初步思路

在“后炮舰外交”时代,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硬实力,也需要关注软实力。构建一个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印度洋战略”,要立足于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此,中国应主动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辟中国的西南海洋通道,即“南向战略”。具体来说,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建设远洋投射力量,维护安全边界;同印度洋区域国家达成战略谅解;同印度洋区域外国家共同缔造印度洋新秩序。

1、要根据中国的国力与利益分布情况,积极建设海上力量

“经济越全球化,越有必要加强在印度洋的蓝水海军”。[14]虽然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越来越强大,但如果没有以外交和军事特别是海军作为后盾,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就无法实现。[15]当然,中国的海上力量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非局限于海上武装力量的增强,“海上力量并不仅仅建立在海军之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海洋强国通常在全球体系中也是一个经济领先的大国”,[16]除了海上武装力量之外,还需要突破海洋经济核心技术的瓶颈,故而海上力量建设实际上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它要服从于国家大战略的总体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极容易引起外界的“中国军事威胁”呼啸而来的错觉。而国际政治心理学认为,国家间的知觉误判是引发国际冲突甚至战争的重要诱因。因此,中国海军应大力宣扬中国海上力量的防御性与和平性之本质,慎防“树未大而先招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中国海军走出近海、走向印度洋的同时,让外界人士真切感受到中国海军的到来,是为了与国际社会一起打击日益猖獗的海上犯罪”,[17]也是为了确保印度洋作为国际航道的安全,维护印度洋秩序的和平。海军应该成为展示中国展示和平与责任形象的“大使”,并为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提供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public goods)。

2、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加强增信释疑,开展预防性外交

印度洋事务之所以复杂,不仅仅在于区域外大国争相介入,还在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数量众多,各国之间围绕印度洋而产生的利益彼此交错,更重要的是,各种版本的“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很多沿岸国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凡此种种,都加大了中国介入印度洋事务的难度,进而对中国构建自己的印度洋战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印度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能否和平发展的“试金石”。

首先,要重视中巴、中缅之间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为实施“和谐印度洋”战略,中国要夯实共同利益基础,使巴基斯坦和缅甸真正成为对华友好的国家。由于中国与印度洋之间没有陆上通道,只有借道巴基斯坦,打通能源和贸易走廊,才可以在印度洋找到一个立足点。2006年4月,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布,从2006年5月起,中国和巴基斯坦将陆续开通四条国际道路运输线,届时,巴基斯坦还将利用卡拉奇、凯西姆、瓜达尔等港口为中国提供出海口,直通印度洋和非洲。此举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获得了重大突破。[18]当前,中国和巴基斯坦已经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两国关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中巴两国间友好合作关系,夯实信任基础,使中巴关系长期保持一种长期友好而稳定的战略关系,使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印度洋战略的一个支点。

同时,在中缅能源管道开通后,中国对缅甸政府的影响力大大上升。中国应加大对缅甸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促使缅甸国内政局的稳定,以保障中国在印度洋的安全和利益。2009年,中缅管道开工建设。这条作为整体油气战略的西南大通道打通后,来自非洲和中东的石油将会通过这条管道输向中国,[19]这是中国能源安全多元化的又一重大举措。中缅管道将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咽喉要道,中缅能源管道将成为欧亚大陆的又一条“能源高速公路”。中缅能源管道是中国伸向印度洋的一大出海口,不仅有利于缓解能源安全上的“马六甲困境”,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它将极大地改变中国传统的“一洋”战略,打通大西南陆上通道,直达印度洋,这样使中国在国际战略层面形成“两洋”态势。这确实是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巨变。

其次,中国也须加强与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特别是北非国家的关系。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称,中国若把宏大的中非战略伙伴关系变成现实,需要应对九大核心挑战,其中包括:(1)中国要竭力克服文化、宗教和种族歧视带来的障碍;(2)尽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呼吁加强双方媒体和文化交流,包括互派常驻记者,但中国国内智库中精通非洲问题的专家很少;(3)不干涉内政的传统政策将与中国在非洲不断深化的利益发生冲突;(4)如何中国实用主义的非洲政策与雄心勃勃的政策之间实现协调与正确引导,将会给中国带来越来越的压力。[19]中国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消除在这些国家中存在的“中国威胁论”,促进与它们之间的信任,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第三,中国要特别注意妥善处理中印在印度洋的纷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同为地区性大国,而且印度洋一向被印度视为“印度的印度洋”,传统上两国的安全范围分别集中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但近年来两国的安全涵盖范围有所重叠,这使印度对中国的崛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因此两国在印度洋海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15]许多印度学者认为,中国正试图推行“珍珠链”战略,他们担忧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所谓“基地”用于军事目的。2009年,《印度防卫评论》刊登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古帕里特·库拉纳的文章,这篇文章把从属于第一岛链的日本到整个印度洋描述成一个中印“海洋竞争弧”(见图1)。这反映出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抱着很深的戒心。

然而,印度战略家对中国在印度洋的误判将会导致印度洋地区“安全困境”的产生。从目前来看,中印关系在印度洋问题上都体现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特征。但如果两国都增加政治和军事问题上的透明度,那么两国关系就不是那么棘手。庆幸的是,中印两国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2006年签署了《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国防部长开始互访。[20]这些措施可能会冲淡两国在印度洋问题的军事与外交冲突,从而为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存在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除了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外,不存在重大的战略冲突。因此从长远来讲,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谅解与合作,还可以防止美国深度介入印度洋事务,在中印之间两面下注。

图1 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印海洋竞争弧”

3、同印度洋区域外相关国家开展印度洋海事合作,推动建立新的海洋秩序

从相关国家的政策与态势来看,各国既有争夺印度洋海权的一面,也有合作维护印度洋航道安全的一面。作为印度洋区域外国家,美国和日本同样重视印度洋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印度的东西。中国应该尊重美国和日本在印度洋的合理的利益诉求。近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海上多边主义,使中国在该地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与沿岸各国海军交流与演习,扩大经济合作、建设远洋补给基地等方式,为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提供入口和持久行动提供了后勤支持。这使中国在该地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多边主义的海上外交活动已成为中国提高在国际事务、特别是与印度洋沿海地区国家发展双边关系的首选战略。[21](P236)

因此,通过海上安全多边合作,使印度洋能够成为各国认可的利益共享空间,应该成为中国制定印度洋战略的逻辑起点。今后,中国应更加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印度洋海事安全活动,这样既可维护中国在印度洋日增的经济与安全利益,也为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印度洋新秩序做出贡献,更可为中国南向发展、走向世界打通战略通道。

[1]Rorbert D.Kaphlan.Center Sta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ower Plays in the Indian Ocean[DB/OL].http://harowo.com/2009/02/25/center-stage-for-the-twenty-first-centurypower-plays-in-the-indian-ocean-by-robert-d-kaplan-foreign-affairs/.

[2]刘中民.印度洋与西亚、南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J].海洋世界,2008,(12).

[3](印度)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M].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4]R.N.Misra,India Ocean and India's Security[J],Mittal Publications,2000,p.41.

[5]Cdr Gurpreet S Khurana.hina-India Maritime Rivalry[J].IndianDefenceReview,Vol.23(4),2009,p.6.

[6]Ashok Kapur.Regional Structure in Asia[M].Routledge,2003.

[7]James Holmes,Andrew C.Winner,Toshi Yoshihara,Indian Naval Strate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Taylor &Francis.2002.

[8]宋志辉.美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对双边关系的制约与推动[J].南亚研究季刊,2008,(3).

[9]钱峰.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大国争相角逐印度洋[DB/OL].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21219/891364.html.

[10]Li Chenyang,Lye Liang Fook.China's Policies towards Myanmar:A Successful Model for Dealing Myanmar Issue?[J].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Vol.7,2009(2).

[11]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12]Robert D.Kaplan.China's Arrival: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 Global Relationship[DB/0L].http://kms1.isn.ethz.ch/serviceengine/Files/ISN/106416/.

[13]Andrew S.Erickson.The Growth of China's Navy:Implications for Indian Ocean Security[J].StrategyAnalysis,Vol.32,2008(4).

[14]Amit Kumar.China's Island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Breaching India's Sphere of Influence[DB/0L].http://www.observerindia.com/cms/export/orfonline/modules/analysis/attachments/influence_1253251335478.pdf.

[15](美)詹姆斯·霍姆斯,古原俊井.中国:一个"软"海军力量[J].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简报,2009,(8).

[16]Jack S.Levy and William R.Thompson.Balancing on Land and at Sea:Do States Ally against the leading Globao Power[J].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5,2010(1).

[17]王逸舟.做一个强大而谦逊的国家:中国急需新东亚战略[DB/0L].http://iaps.cass.cn/news/140190.htm.

[18]Sudha Ramchandran.China's Secures Myanmar Energy Route[DB/0L].http://www.atimes.com/atimes/South_Asia/KD03Df03.html.

[19]Jason J.Blazevic.Defensive Realism in the Indian Ocean:Oil,Sea Lanes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J].ChinaSecurity,Vol.5,2009(3).

[20]Bates Gill,Chin-hao Huang & J.Stephen Morrison.China's ExpandingRoleinAfrica:ImplicationsfortheUnited States:AReportoftheCSISDelegationtoChinaonChina-Africa-U.S.Relations[R].CSIS,2006.

[21]胡志勇.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及其内涵[DB/OL].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3/cnpol100913c.shtml.

猜你喜欢
印度洋印度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去印度洋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