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东周彩绘陶器装饰艺术解析

2012-09-06 03:31
关键词:侯马彩绘陶器

蒋 莉

(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文中所指“中原地区”是指郑洛、侯马、邯郸等核心板块及周边区域,这一地区也是东周时期彩绘陶器出土较多的区域,位居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腹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原装饰艺术研究以往多局限于铜器装饰,部分装饰设计艺术史的专著在论及东周彩绘陶器之装饰艺术信息时,虽有所提及,却也未能深入[1-3];仅有个别学者从考古分期的角度,对该区域陶礼器装饰图案的类型进行过初步总结[4],缺乏对其装饰艺术的关注。

目前,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彩绘陶器主要发现于一些贵族墓葬中,如陕县后川[5]、万荣庙前[6]、侯马下平望[7-9]、侯马牛村[10]、侯马东高[11]、侯马乔村[12]、曲沃电机厂[13]和望绛[14]、榆次猫儿岭[15]、左权石匣[16]、长治分水岭[17]、柳林看守所[18]、临城中羊泉[19]、邯郸百家村[20]、安阳大司空[21]、辉县赵固和褚邱及琉璃阁[22]、郑州二里岗[23]和纺织厂[24]、忻州上社[25]、洛阳中州路[26]、洛阳王城广场[27]等墓地。彩绘载体多见于鼎、豆、壶、盘、匜等陶礼器上,内容丰富多彩;同时特定器类的彩绘图案也有一定的固定性。

鉴于此,以下将对中原地区彩绘的构图题材、施纹法则、装饰布局等进行解析,从彩绘陶器装饰方面,对中原地区东周时期装饰语义的艺术理念进行初步总结。

一 源于自然的构图题材

中原地区彩绘陶器装饰图案众多,综合归纳可划分为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等四大类。几何类纹样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弦纹、三角纹、网格纹、菱形纹、波折纹、“S”纹、漩涡纹、卷云纹、三角云纹、流云纹、绹索纹、蟠带纹、雷纹、同心圆纹、穿贝纹、点纹等;动物类纹样题材有鱼、鸟、龟、马、鹿、龙等;植物类纹样仅见叶瓣、花瓣、叶脉、缠枝等题材,人物类主要是反映射猎、斗兽等内容。这其中几何和植物类纹样最为常见,其次为动物类纹样,如弦纹、三角纹、网格纹、波折纹、“S”纹、漩涡纹、卷云纹、蟠带纹、叶瓣纹、花瓣纹、游鱼、飞鸟纹等题材较盛行。

弦纹作宽带状,起到区划分界之功用。三角纹分单一三角、复合三角和交错三角,复合三角即在三角外框内填充三角、网格、波折线、“S”或圆点,从而构成独立的三角图案(如图一,1-4)。三角图案在彩绘陶器装饰上使用极为普遍,主要饰于鼎豆壶上。网格表现于壶肩或鼎、盖豆腹部,偶见于鼎耳绘制网格的。波折纹多为竖向(如图一,18),常作边角装饰,也见横向者(如图一,4)。

图一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彩绘陶器装饰典型纹样

“S”纹是其他曲线纹样的基础,一般为竖向和横向依次排列(如图一,4、5、7),或多个“S”交结在一起(如图一,6),构成一个独立图案,形似缠枝花卉,饰于器盖、口沿或豆盘匜内壁。漩涡纹具有向心旋转性的特点,多作器盖和盘匜内壁中心装饰(如图一,8-10)。卷云纹分单头卷曲或双头相向卷曲(如图一,7、8),多见于器盖装饰上。相互缠绕呈卷曲状的蟠带纹则在器腹及器盖上极为常见(如图一,19-21)。

叶瓣纹其状如“心”形,也有柳叶状的(如图一,10-13);在壶、盆、(盖)豆和筒形器等器腹的曲面上装饰叶瓣时,采用叶尖向下依次排列的形式;而在器盖、器底内壁等近平面上构图时,一般采用两两相间,呈凝聚态排列。花瓣纹主要见于作莲瓣壶之装饰,借助莲瓣之叶形,勾勒花瓣和花蕊,或点缀花粉。

彩绘的鱼鸟常相伴出现于同一图案之中,作盘匜内壁之装饰,构成鹰嬉池鱼的场景(如图一,17),但群鱼畅游、鸟翔长空仍是盘匜装饰之主流(如图一,13、16、18)。

以上是不同题材的主要彩绘纹样的构图方式,由存在于不同空间的题材,集合于同一载体之上,勾勒自然界的策马飞奔、鸟立枝头、勇斗猛兽、祥云瑞气、鸟翔长空、群鱼畅游、鹰嬉池鱼等场景,题材源于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示出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二 多彩分层的彩绘法则

陶器作为彩绘载体,在彩绘施纹上利用其圆形器身的旋转性这一特点,所以东周陶器彩绘纹样也如史前彩陶一样,采用条带状的周圈式布置,同一图案以对称或循环的形式组成独立的纹样条带,规整地饰于器表;但史前彩陶缺乏纹带的层次性,多数仅在器物局部作彩;而东周时期一般一件器物被划分为多个部位,口、颈、肩、上腹、中腹、下腹、圈足、盖面、盖心、捉手等等,装饰复杂的器物分别以多个独立的彩绘条带修饰于上述不同部位(如图二)。虽然陶器彩绘不同于青铜器分范模制,讲求绝对的对称,但在曲面的手工彩绘中,避免了展开构图的局限,采用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方式,追求一种相对的对称或循序;所以,同一纹带内的线条曲直依然流畅连贯,各图案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同时,整器装饰部位与纹带宽度,又有着明显的预见性,即在绘制具体纹样之前,先在器体上作严格的比例区划,条带之间一般以弦纹或绹索纹作间隔,再分层绘彩,相邻纹样层次鲜明,彼此烘托又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层次感。

在色调的选择上,也颇为细腻。红、黄、白、黑、蓝等五色是常见色调,特别是色泽鲜艳的红彩成为各地色调之主旋律,但纹样着色通常也不拘于此,而多以组合色调的形式出现,常见以对比强烈的红黄为基本色调,其次是红白、红黑、红黄白,此外还有红黄黑、红白黑、红蓝的组合;也有以单色调出现的,如郑州二里岗战国彩绘陶器均采用朱色24,其他各地也常见以单纯红色彩绘者(见表一)。

纹样的勾勒采用直线或曲线等简单的几何线条,直接描绘,或预先以双线勾画轮廓,再点缀或填充对比色,突出轮廓的形态,也有在其先填以或黄或红或白的底纹者。双线勾画的轮廓色调一般是区别于填充色或点缀色的,轮廓线色调以红、黄为主,填充色以红、白、黄为主,单线勾画的纹样以红、黄、黑为主。这种多彩的纹饰条带再配合全器分层多样的纹带效果,将东周中原地区陶器装饰“多彩分层”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物饰人见的装饰布局

装饰本身就是一种流于物表的艺术形式,并不拘于刺激感官的庞然之物和浸透心灵的巧夺天工。东周彩绘陶器的装饰也颇为精巧,首先抓住饰物为人见的法则,突出装饰之本质,抓住当时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结合使用者对其相应实用器部位的关注程度,在最易为人所见的(鼎豆壶盘匜)位置布饰彩绘。

陶鼎作盛储之用,远观首现其腹,近身俯视即见其盖,所以通常在口沿、鼎盖作彩(如图二,1、2);盖豆亦如此(如图二,3)。食器盘豆与水器盘匜等乃盛食饮用之器,直接置于食者案几之上,俯视即见,一般在其内壁作彩(如图二,4、5),宴飨食之者亦会赏心悦目。水器莲瓣壶者,器身硕大,有磅礴之气,装饰亦华丽多彩。首先,壶盖皆作莲瓣状,莲瓣之上必涂绘花瓣,其次,重点是最大腹附近,壶盖和器腹的填色和线条多较复杂;再者,为壶之颈、肩、圈足,这些部位均为平视和俯视中关注度最高者,多有修饰(如图二,6、7)。这些装饰选择的部位集中于平视即见的器腹,俯视必入眼帘的器肩、盖面、内壁等,其次是边角处的补充装饰,甚或省略。

四 天人合一、各尽其用的图案语义

在经历了殷代尊神事鬼和西周礼乐制度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方面,被束缚已久的士大夫社会地位悄然攀升,大胆仿效顶层社会器用制度,因此,仿铜陶礼器被大量用于随葬,以抬升其社会身份;另一方面,陶礼器使用者大多数是士大夫甚或平民阶层,虽其为工匠所制,但多在工官统一管理之下,烧制内容需充分体现使用者之用途和思想观念,装饰器表的彩绘纹样及风格更会集中彰显于此。

首先,中原东周彩绘陶器装饰直接取材于自然,将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动植物纹样糅合起来,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画图案,集合存在于天空、地面、水下等不同空间的题材于同一载体,勾勒广阔视野中的祥云瑞气、鸟翔长空、策马飞奔、鸟立枝头、勇斗猛兽、群鱼畅游、鹰嬉池鱼等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其载体随葬的诡异空间形成强烈的反差。

图二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彩绘陶器典型装饰

其次,分类分组装饰器表不同部位,以“异彩分层”和“物饰人见”为基本原则,不仅是其装饰风格的集中体现,力求唯美的功用主义思想也跃然纸上;从精神层面上而言,这也展现了使用彩绘陶器的中间阶层,对各尽其用的秩序化社会的追求,以及渴望展现自我的价值风尚,与礼崩乐坏后,积极开拓、各显才能的社会背景相关。

表一 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彩绘陶器典型纹饰与色调搭配统计表

[1]李 松.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M].济南:齐鲁出版社,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247-248.

[2]朱和平.中国设计艺术史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88-89.

[3]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7.

[4]张 辛.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1-7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1-129.

[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18-250.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下平望两座东周墓[J].文物季刊,1993(4):52-66.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下平望墓地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85-207.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下平望墓地南区调查简报[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13-217.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牛村古城南墓葬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晋都新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94-248.

[11]谢尧亭.侯马东高墓地调查[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49-257.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乔村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6-220.

[13]李永敏.1960、1988年凤城古城遗址、墓葬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21-144.

[14]吉琨章,王金平.晋国华章——曲沃望绛墓地扫描[J].文物世界,2000(2):4-5.

[15]猫儿岭考古队.1984年榆次猫儿岭战国墓葬发掘简报[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66-287.

[1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左权石匣墓地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三晋考古: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27-403.

[17]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梁地区文物管理局,柳林县文物管理所.柳林看守所墓葬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313-327.

[19]临城县文化局.河北临城县中羊泉东周墓[J].考古,1990(8):693-702.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J].考古,1962(12):613-634.

[2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五三年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第九册:26-79.

[2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06-129.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二里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44-104.

[2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纺织厂东周墓葬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4):31-39.

[2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上社战国墓发掘报告[M]//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考古: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59-170.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65-68.

[27]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广场东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彩版五二.

猜你喜欢
侯马彩绘陶器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临汾市 局领导深入侯马指导草贪监测防控工作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彩绘“未来之星”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山西侯马虒祁遗址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