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守山
(山西省天镇县新平镇卫生院,山西天镇038204)
失眠亦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日益增加,人们的精神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失眠的症状也随之产生。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失眠起效快,但随后表现出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而且还容易出现耐药性和成瘾性,直接影响到失眠的治疗效果[2]。近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失眠26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26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9年-2012年门诊患者,其中男98例,女152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42.02±3.65)岁;病程 3个月~10年,平均(3.62±0.98)年;合并高血压者56例,合并糖尿病者20例,合并更年期者28例;按照中医辨证分肝火扰心型56例,痰热扰心型42例,心脾两虚型62例,心肾不交型61例、心胆气虚型39例。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失眠的诊断标准[1]。病史:常有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病后、体虚等。临床表现:肝火扰心型: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痰热扰心型: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脾两虚型: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心肾不交型: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胆气虚型: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排除伴有酒精依赖的患者。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肝火扰心型56例采用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法治疗,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 g,黄芩9 g,栀子9 g,泽泻 9 g,当归 3 g,生地 6 g,柴胡 6 g,车前子 6 g,生甘草3 g,香附6 g,郁金6 g。痰热扰心型42例采用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法治疗,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川连6 g,竹茹12 g,枳实6 g,半夏6 g,橘红 6 g,甘草 3 g,生姜 6 g,茯苓 10 g,焦三仙各6 g。心脾两虚型62例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法治疗,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9 g,当归9 g,茯苓 9 g,黄芪 12 g,龙眼肉 12 g,远志 6 g,酸枣仁12 g,木香6 g,甘草3 g,人参6 g。生姜3片,大枣3枚,五味子9 g,夜交藤9 g,柏子仁9 g。心肾不交型61例采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治疗,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熟地黄24 g,山萸肉12 g,山药 12 g,泽泻 9 g,牡丹皮 9 g,茯苓 9 g,川连 18 g,肉桂心3 g。若心阴不足为主者,可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若阴血不足,心火亢盛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心胆气虚型39例采用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法治疗,方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酸枣仁 30 g,甘草 3 g,知母 9 g,茯苓 6 g,川芎 6 g,远志 6 g,石菖蒲 5 g,茯神 15 g,党参 9 g,柴胡 6 g,香附6 g,陈皮6 g,山药6 g,白术6 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分服。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失眠症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睡眠时间完全恢复正常或能够维持在6 h以上,睡眠质量非常理想,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3 h以上,睡眠深度也明显增加;有效:症状有所减轻,睡眠时间延长程度不足3 h;无效:睡眠情况没有任何改变。
260例病例治疗后临床治愈167例,显效43例,有效2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0.38%。各证型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260 例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 [例(%)]
张某,女,32岁,教师。1年来,因与家人吵架,心烦不寐。近两个月病情加重,遂来我院就诊,自诉彻夜不能入睡,烦躁多怒,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自汗,手足灼热。曾服用艾司唑仑3个月,效果不佳。察其面赤,苔黄,脉弦而数。诊断为失眠,肝火扰心型,治宜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 g,黄芩9 g,栀子9 g,泽泻 9 g,当归 3 g,生地 6 g,柴胡 6 g,车前子 6 g,生甘草3 g,香附6 g,郁金6 g。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初服10剂,心烦不寐收效,夜间安稳,能入睡3 h左右,但仍大便秘结,遂原方加大黄5 g,嘱继服12剂。复诊便畅症减,又服10剂,睡眠6 h~7 h,诸症消失而愈。
失眠是一种持续一定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该病病程缠绵难愈,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肉体上极大的痛苦,可引起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大约有33%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4],有17%的人为严重失眠,并且近年来失眠患者有年轻化趋势[5]。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症的治疗主要给予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三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和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左匹克隆等。这些药物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服用常常会引起一些负面效果,如白天残余的镇静作用、共济失调、认知功能受损、药物依赖以及停药后的反跳现象等,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等优点,易于被病人接受。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总属虚多实少。若肝郁化火,或痰热内扰,心神不安者以实证为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由心胆气虚,或由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多属虚证,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近年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医辨证、整体调节治疗失眠,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
[2]王惠.自拟养心安神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82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5):36-3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肖四飞,梁蔚.归脾汤合捏脊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5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60-61.
[5]刘均仪,凌方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33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