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彬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其中慢性失眠症则指由各种病因所致的病程时间较长(12个月以上),临床表现为睡眠的质量有严重不足,且继发性存在明显的日间功能低下的一组综合征,常伴发抑郁、焦虑症状,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危因素[1-3]。本病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药在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2010年以来,笔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失眠症1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以失眠为主诉,并且依从性较好的老年失眠患者260例,平均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 h,且大部分病例伴有入寐难、易醒、多梦、心悸、头晕等症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56例,女74例;治疗组中男68例,女6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为:①患者主诉有失眠,包括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醒后不适等。②社会功能受损及失误性治疗方法引起苦恼,包括早上或整个白天不够清醒或不能恢复精力,白天感到疲劳或想睡,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影响白天工作或学习能力,关注失眠及担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产生苦恼。③失眠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④排除由各种精神、神经和躯体等障碍所致。
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取穴:四神聪、神门、内关、百会。方法:取28号2寸毫针,向后平刺1~l.5寸,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气管旁入路,穿刺点位于胸锁关节上2.5 cm,正中线外侧1.5 cm处。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挤向外侧,与气管分开,中指指尖用力即可触知C6横突,其下方1.5 cm处即为C7横突;选长3.2 cm的7号针,针头由两指尖垂直向后刺入,直到触及C7横突,针尖触及C7横突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脑脊液、血液后即可注药。用0.8%利多卡因7 mL,左右交替阻滞,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20评价,PSQI由23个项目构成,可划分为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1、2、3来记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各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4、8、12 周来运用 PSQI评定治疗效果[4]。睡眠效果:优:每晚能睡6 h以上,少梦或无梦,醒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良:每晚睡4 h~6 h,有梦,醒后精神尚可,白天有倦意,一般状况改善好转。差:每晚睡眠少于4 h,多梦,醒后头昏脑胀白天瞌睡。无效:治疗前后睡眠情况无改善。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为52.9%,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72.6%,两组病例治疗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慢性失眠症,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且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但是长期的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成瘾和戒断反应,安眠药的日间残留效应可对患者的日间社会活动及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安眠药物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其他方法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星状神经节由颈下交感神经节和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过去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只能治疗其支配区的疾病,现知其治疗范围几乎遍及全身。星状神经阻滞是一种微创治疗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而阻滞支配头面颈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经的方法[5-6]。星状神经节阻滞是1920年首先在日本开始用于临床的非手术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国内应用于临床,其临床效果喜人。星状神经节阻滞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作用于大脑皮质、小脑、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维护脑组织的循环;并作用于交感神经调节周围神经、自主神经、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增加血流量,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阻断交感神经紧张性恶性循环;改善血循环状态。同时,星状神经节阻滞还可以显著增加该神经支配区的血流量,仅以颈总动脉而言,可增加血流量75%,改善组织器官的血供,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等。再者,星状神经节阻滞使脑血流增加的作用超过任何药物,下丘脑血流的增加能起到维持垂体激素平衡的作用,从而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7-8]。星状神经节阻滞还能使自主神经安定、强化。
失眠多由于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引起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人体内环境失衡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极其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纠正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发挥独特的功效,可使所支配范围内的脏器血管扩张,可直接导致脑血流量增加,活化脑细胞功能。其中枢作用是对下丘脑起着积极的双向调节作用。我们认为此治疗方法较单纯应用镇静催眠药使患者处于被动睡眠更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1]王玥,朱国行.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9(6):16.
[2]李长达,毕淑霞.失眠从颈部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9,5(4):25.
[3]商海明,刘香花.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枕大神经阻滞治疗失眠48例[J].实用临床医学,2011,2(8):39.
[4]吴向梅,黄深荣.血府逐瘀汤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抑郁症失眠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96.
[5]罗义竣,孙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60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55.
[6]张朝贵,杜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30(1):38.
[7]韩纪琴,董虹凌.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3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5):40-41.
[8]刘群会,朱祖欣.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26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