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斌,荆黎敏
(1.山西省平定县中医院,山西平定045200; 2.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山西太原030012)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反复多发难于治愈的疾病,是由动脉硬化、烟酒茶的嗜好、胃血流量不足等损害胃黏膜的屏障机能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胃内游离盐酸减少或缺乏、消化不良、贫血、上腹不适等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近年来我们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36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 28 岁~69岁,平均(42.29±9.16)岁;病程 3.5年~29年,平均(14.98±9.69)年;病变部位:胃窦部 21例,胃体25例,胃窦胃体部22例;萎缩程度:轻度38例,中度24例,重度6例;伴胃黏膜上皮化生26例,肠腺上皮化生3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34例,胃黏膜异型增生28例,胆汁反流16例,糜烂性胃炎10例。治疗组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41.99±8.16)岁;病程 4 年~27 年,平均(15.08±6.26)年;病变部位:胃窦部 23例,胃体 22例,胃窦胃体部23例;萎缩程度:轻度39例,中度22例,重度7例;伴胃黏膜上皮化生24例,肠腺上皮化生38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32例,胃黏膜异型增生29例,胆汁反流14例,糜烂性胃炎1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有关CAG的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共同拟定[2]。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但以白色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病理组织学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3]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CAG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标准拟定[4]。
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95),20 mg/次,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三精明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294),0.5 g/次,每日3次,口服;克拉霉素片(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513),0.25 g/次,每日 3 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一贯煎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 9 g,北沙参 9 g,麦冬 9 g,当归 9 g,生地黄 20 g,枸杞 15 g,川楝子 3 g,芍药 12 g,甘草6 g。随症加减:嘈杂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粉各15 g;饮食停滞加焦三仙各10 g;疼痛明显加延胡索10 g,川芎10 g;兼有血瘀加丹参15 g;兼有气滞加陈皮、柴胡、香附各15 g;大便干结加瓜蒌仁15 g;阴虚胃热加石斛15 g,知母15 g。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两组患者均于治疗8 w后空腹静脉取血5 mL,检测IL-12和TNF-α,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和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Hp菌阴转。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所见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极度以上(含2个极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2/3以上,Hp阴转。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极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达原病异常值量的1/2以上,Hp阴转或阳性。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Hp阳性。
3.2.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24%,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24%,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中IL-12和TNF-α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中IL-12和TNF-α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清中IL-12和TNF-α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IL-12(ng/L)TNF-α(ng/L)对照组 6829.62±5.1650.25±8.13治疗组 6820.98±6.591)35.98±8.331)
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IL-12和TNF-α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本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伴肠化、异型增生时癌变危险性增加。有研究报道,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占受检人群的13.8%[5]。现代医学普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病原综合作用的多阶段的变异积累过程,治疗原则为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改善胃动力,增强胃黏膜防御,防止胆汁反流,改善萎缩和预防胃癌的发生[6]。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采用胃黏膜保护药,加强胃黏膜屏障尤为重要。奥美拉唑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对胃蛋白酶分泌有抑制作用;阿莫西林穿透细胞壁的能力较强,口服后药物分子中的内酰胺基立即水解生成肽键,迅速和菌体内的转肽酶结合,使之失活,切断了菌体依靠转肽酶合成糖肽用来建造细胞壁的唯一途径,使细菌细胞迅速成为球形体而破裂溶解,菌体最终因细胞壁损失、水分不断渗透而胀裂死亡;克拉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比较好,且对诱导产生的红霉素耐药菌株亦具一定的抗菌活性[7]。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的“胃痞”、“胃脘痛”、“腹胀”、“呕逆”、“嘈杂”等范畴,其病机虽复杂,但总属胃阴不足、胃阴亏虚,所以临床中医治疗重在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中党参、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益气养阴益胃;当归补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助沙参、麦冬、生地养阴之力,全方共奏益气养阴、理气止痛之功。经临床观察发现,一贯煎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25-43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学,2006,11(11):674-678.
[3]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5]乔模.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24.
[6]马庆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近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8(4):83-85.
[7]杨云.两种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0,3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