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涛
(65815部队六队)
各标中线在标尺上之读数(及其至标尺零点之距离),由各该标志中线至指示线间的距离以及指标线在标尺上的读数求得。如果每一标志中心线与指标线重合,则直接在标尺上读取,所得之值记于的相应位置,并标出每一标志间隔B1、B2。
每半测回观测之始终,应测记远标尺观测时的气温与气压;风力、风向与云层亦须记录。温度计须能读至0.1℃。在仪器附近与远标尺附近各安置3个温度计,每3个之一置于水平视线高度处,其它2个各置于前一个之垂直上方和下方各1 m处。各温度计距地面的高度亦记出,每岸水边之面上亦须各置一温度计以测温度。
各组往返测中照准各标志与气泡居中时,倾斜螺旋分面鼓的读数记于的相应位置。就各组观测中同一标志与气泡居中的读数分别取中数,加入其相应的分划误差改正,然后将照准各标志时的分画鼓读数(改正后的)与气泡居中时的分画鼓读数(改正后的)相减而得各标志线之倾斜角α1、α2、β1、β2(以分划数为单位)。
气泡居中时的视线在远标尺(对岸置尺点上的标尺)上的读数。就1、4号标志与2、3号标志分别算出两值(A1、A2)并求出其中数A,b为本岸近标尺的读数。
式中:B1为觇板1、4两标志线间的距离;B2为觇板上2、3两标志线间的距离;c1为由水准尺O点至标志线1的距离;c2为由水准尺O点至标志线2的距离。
c1c2由表中查取,α1、α2、β1、β2分别为 1、2、3、4 各标志线(在目镜内由上至下)与水平视线的夹角,。
跨河视线长度s供检查用。s按公式(4)计算
①每半测回所测远标尺点b2对于近标尺点b1之高差△h,按公式(5)计算:
注:式中后两项系i角变动,地球曲率及折光的改正数。
其中的(b-B)与(b-A)及s分别由表2—4及表2—5中查出,d、D为同岸近标尺与远桩(测验视轴者)距测站的距离,△H为远桩对于近于近标尺点之高差,应采用按(三)1、5)所测各值之中数;R为地球曲率半径(以米计),可采用纬度35°之值,即 12R=78 524-10-12(R=6 367 480),K为蒙气差系数,采用下列数值:
跨河视线高度在3 m以上时K=+0.25;跨河视线高度在3 m以下时K=+0.30;
式中:h1为在一测回中,仪器在此岸所测彼岸近标尺点对于此岸近标尺点的观测高差;h2为同测回中,仪器在彼岸所测此岸近标尺点对于彼岸近标尺点的观测高差。取各测回所得h的中数h0,为一台仪器观测时所得高差的最后结果:
每一测回高差h的中误差mh以及高差中数h0的中误差Mh0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为测回数;[▽▽]为各测回的高差中数与各测回高差的误差平方之和。
用两仪器进行双测回观测时的高差与中误差的计算:
一个双测回中每一仪器各自所测回的高差h'、h″仍按公式(7)计算。一双测回之高差H及中数H0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为双测回数;H'0、H″0为两台仪器各自所测各测回高差的中数;H0=(h'+h″0),作为核算之用。
每一测回高差的中误差mb每一双测回高差的中误差mH以及高差中数H0的中误差MH0,按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