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菁
(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02)
近日,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位教师开设了两节研究课,课题分别为《Fe、Fe2+和 Fe3+的相互转化》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激起了听课教师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学情分析:该中学是生源较差的一所完全中学,该校的高中办学模式颇为独特,分为普通班和传媒班。综合考虑江苏高考政策的特殊性和本校的生源现状,该校已经有三年没有开设选修化学班了,也就是说普通班的学生只要在高二通过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即可,而对传媒班的学生文化课要求就更低。
授课人:刘老师。
授课对象:传媒班学生。
教学过程:
1.展示自然界含有铁元素的物质的图片。
2.写出常见的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标出铁的化合价。
3.以 Fe、FeSO4、FeCl3为例,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
4.提供试剂,分组实验,实现 Fe、Fe2+和 Fe3+的相互转化。
5.小结“铁三角”。 (实际未完成)
6.实验探究某种市售补血剂的有效成分。(实际未完成)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周密,流程清晰,体现出执教者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学科水平。值得商榷的是,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相关内容只涉及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引入了Fe综合性就大大增强,而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对文化课要求很低的传媒班学生,因此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了偏差,导致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特别遗憾的是,“某种市售补血剂的有效成分”这一原本应该成为本节课亮点的实验探究没能进行。
授课人:张老师。
授课对象:普通班学生。
教学过程:
1.分组实验,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氢氧化亚铁。
2.写出造成氢氧化亚铁“变色”的化学方程式,并讨论哪些环节造成氢氧化亚铁被氧化?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的措施有哪些?
3.分组实验,采用防氧化的措施制备氢氧化亚铁。
4.讨论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原理,并播放实验视频。
5.小结:(1)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条件;(2)探究的一般思路。
6.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
分析:本节课三维目标明确、可操作,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设置阶梯降低讨论难度,探究气氛浓郁,学生实验有序,教师点拨有效,体现了教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但部分听课教师质疑,在教学进度很紧的情况下(每周2课时),专门开设一节课仅仅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是否值得?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还应考虑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方向。以上依据孰重孰轻?我个人认为,在几者兼顾的前提下,制定教学总目标时,应首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落实,毕竟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但制定具体的课时目标时,则应首要考虑学情,以确保每节课教学的有效性,分阶段、分步骤地达成教学总目标,最终还是要落实课程标准。
本案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很好,且将来还要面向高考,这样略高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设置自然没问题,不仅能使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化,其思维高度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现状是学生基础较差,只需面对学业水平测试,这种凌驾于课程标准及教材之上的教学目标设置明显是不妥的,对学生造成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最基础知识的掌握。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价值都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普及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以知识学习为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学生毕业后,一旦专业上不涉及这门学科,所学的知识本身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大部分遗忘,但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所培养的思维方法却可能会使其受益一生。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在人教版教材中只占很小的篇幅,做一个演示实验,简单地讲解一下实验要点,再板书一下化学方程式,十几分钟其实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教学效果也未见得比本案例中差。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虽然本案例中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起来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但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来看,在不过分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偶尔尝试一下还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其实,对于教学目标和化学教学价值的思考和讨论一直都在进行,但无论是哪一种观念,促进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个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以所教的学生为本,立足课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化学应有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