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大企业培植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012-09-03 22:43贺立龙蒋奇杰
统计与决策 2012年24期
关键词:欠发达战略区域

吕 双,贺立龙,蒋奇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成都 610064)

国家战略、大企业培植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吕 双,贺立龙,蒋奇杰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大学企业研究中心,成都 610064)

国家战略主导下的“三线”企业培植,带动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鲜明的历史佐证。新时期,大企业培植仍是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仍需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

国家战略;欠发达地区发展;大企业培植;西南三线企业

1 国家战略主导下的大企业培植,强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

国家战略,最早是指一个国家总的军事战略,被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当前一般理解为,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在欠发达地区追求经济社会赶超或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国家战略表现为鲜明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导我国过去十年西部地区开发和新时期中西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而在国家战略实施中,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社会资源,被“倾斜性地”配置和使用于欠发达地区外,植入和培育龙头型大企业,使之成为汇聚各类经济要素和创新资源,带动区域产业和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导力、活力和创造力”主体,则是最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体制背景下,直接的计划、指令或者行政干预,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效率和活力,市场逐渐显示出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带动的基础力量。但是,国家战略和大企业培植,在欠发达地区新一轮开发振兴中,仍起到主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第一,区域战略和大企业培植,是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地区发展收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在规模、技术、管理上优势明显,是地区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增长主体;大企业产值及利润,是地方财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大企业对就业和消费的强力拉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第二,创新型大企业的植入和培育,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形成企业创新群体,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途径。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和创新资源有限,外部创新环境不佳,技术创新上难有作为。行业领军型的大企业,创新主动性强,研发资金雄厚,拥有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它们的植入和培育,欠发达地区就有了一个技术外溢明显、创新辐射范围大、关联效应强的创新扩散中心,集聚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合作、交易平台,实现创新的行业共享和空间扩撒,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形成。

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大企业的植入,对内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更为明显。20世纪初,四川拥有众多科研院校,有研发和人才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初步发展,但是在IC设计、芯片制造等关键产业链条中,一直缺少龙头芯片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由于财力和技术要求高,地方政府扶持难度大。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落户成都,对四川电子信息行业产生了重大的项目集聚和产业结构提升效应,国内外有关芯片业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四川,当地配套中小企业得到支持和发展,一大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带动作用较强的电子信息项目,推动了四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离不开政府战略主导下的大企业培植

新时期,大企业培植仍是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逐渐表现出经济起飞的发展态势,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开始加快,企业数量和规模都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仍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在广大农村地区,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仍未彻底摆脱欠发达状态,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新型工业化征程仍然漫长,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仍大。西部地区的大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名单的不到10%,整体上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不足。大企业培植,尤其是国际竞争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的引入,可以带动这些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掀起新时期区域经济新一轮的“赶超发展”。比如,在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等西南“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当地资源枯竭、经济体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近些年发展趋缓,不仅影响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振兴,还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影响。抓住“十二五”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开发规划实施的机遇,重新审视、探究企业发展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这些“城市命脉型”的大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再次振兴,将是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命题。

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培植,仍然需要政府的战略主导和政策支持。由于公共产品、外部性、有效需求不足等市场失灵因素的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任何发展状态和发展阶段,都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经济干预。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现代经济社会政府干预也是始终存在的。何况,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才能确保市场游戏规则的有效性,因为“只有公共权威机构的政府才有能力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社会”[3]。而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欠发达状态,或者市场化因素受困于地理资源的特殊区域,政府的战略主导、政策扶持,甚至经济参与,将起到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可以用库茨涅茨曲线表示(图1),即政府干预经济程度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经历着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转折变化过程,在临界点之前,也即经济欠发达的阶段,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合理干预,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越过临界点后,政府干预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干预强度应逐步降低。从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看,以云、贵、川等西南地区为例,人均经济总量整体排在全国中下游,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都在平均水平以下,尤其是在偏远的三线城市和广大农业县市,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合理的政府干预,尤其是政府“产业发展、保障民生、扶贫开发”等赶超型战略引导,对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入、培育、扶持,相比自由经济理念下的“无为而治、听之任之”,将更符合“欠发达”区情,激发后发优势。

图1 库茨涅茨曲线

从资源配置和大企业培植的具体过程看,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市场主体发育不足,都要求政府通过战略主导和政策扶持给予强力推动。相比自然资源不足,但市场因素富集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在区位、交通等先天条件禀赋,以及资金、人才、市场体系、信用等市场化因素方面,表现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竞争和马太效应,使得发达地区通过资本和市场,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迅速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很难通过自由市场里各类企业的自发成长和快速发展,自动得到解决。因此,政府战略引导和政策扶持,显示出“替代市场”的发展驱动力量。合理的政府干预,可以集合区域内有限的关键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组合成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产业,以吸引大企业的植入[6],大企业的培植,进而又成为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强力主体。赶超目标下,在欠发达地区大企业植入过程中,政府有时可以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参加经济利益的博弈,必要时利用其强制力量,构建信用社会,培育资本市场,积累社会资本,为大企业的植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实中,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也往往倾向于在大企业植入中发挥作用,以增加税收,表现出政府“双重可能性”[7]。但应当指出的是,新时期政府的作用不能超越“战略引导和政策扶持”的界限,比如,西南三线企业要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大企业,必须摆脱行政干预的束缚,攀钢等传统优势企业,必须转型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 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第一,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国际知名企业引入发展”的大企业培植战略,推动欠发达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当前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建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具有经济比较优势的工矿业龙头企业,我们称之为传统优势企业,以攀钢等大型“三线”企业为典型。传统优势企业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新时期要引导和推动其转型升级,发挥其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中的主导性作用。比如,通过传统优势企业的组织再造、扩张调整、联合从组,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促进当地制造业做大做强;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在当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清洁高效电力,转型风电等新能源生产,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通过“信息化改造”,推进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如何通过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这些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应导入“自我发展”和“产业助推”的双重战略取向,一方面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转型与成长,实现生产技术和企业制度全方位创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将其发展融入当地产业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带动当地新型工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尽快找到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发展的合理路径和长效机制。既要打破“行政束缚”,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变革,又要传承有时代价值的“传统优势资源”,使之焕发新的竞争活力,带动当地现代化进程。[8]

第二,基于区域战略实现和大企业培植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和资源要素供给系统,营造有利于传统优势企业振兴和大企业培植的制度环境,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

建立专门的区域经济政策管理机构,塑造与区域战略实施相适应的经济运行管理体制,并加以立法保障、政策确认。明确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政策工具,以及各级政府的权责范围、考核方式等,加强区域经济政策执行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提高区域经济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包括大企业培植在内的区域政策与法律法规,一方面由全国人大从国家层面上统一制订,如关于西部大开发方面的统一性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并明确地方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权限与义务;也要由各地方人大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区域性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明确符合区情,有利于大企业培植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大企业的培植需要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改革相对滞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少,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大企业对国有银行的资金依赖程度非常高,不利于大企业的培植。政府作为资本市场各种制度的制定者及其关系的协调者,应该首从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抑制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为大企业培植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大企业的培植需要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本。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能力,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地区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越强,尤其是对高素质和低素质两端人力资本投资要求较高。比如地区较发达地区,一方面大量吸引高、精、尖人才,另一方面因为存在一般人力资本短缺而引起“民工荒”,吸引了大量民工流入,人力资本投资越多的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力也越强。当前欠发达地区政府要重视本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为大企业的培植储备人才。

欠发达地区大企业的培植,还需要社会资本的集聚和信用网络的打造。由于地理区位和市场因素积累不足,欠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将起到替代和辅助市场,推动经济资源流动和配置的重要作用。[9]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培植和成长所需社会资本的获取,要围绕政府信用建设进行。首先,建立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科学化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公共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其次,逐级建立政府信用考评机制,上级政府负责对下级政府的信用考评,本级政府负责对所属部门的信用考评,公务员的信用考评由其所在单位负责。第三,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减少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对公众的回应也需要更为准确和有效。第四,加强公务员素质教育,增强公务员信用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政府信用建设提供道德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扫除大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培植的排外门槛。

[1(]美)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堕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沈蕾.论大企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四川:“老三线”跃升“新三线”[N].第一财经日报,2009-11-23.

[4]何帆.美国西部开发之路[J].西部论丛,2003,(1).

[5]资阳.这座年轻城市的蝶变[N].四川日报,2012-4-16.

[6]王文英.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

[7][日]青木昌彦.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8]贺立龙,赵玉民.关注传统优势企业的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2012-4-8.

[9]丁焕峰,陈庆秋.区域社会资本: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动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

F124

A

1002-6487(2012)24-0175-03

四川大学985“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四川大学精品项目“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082604144040);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8ZR0002)

吕 双(1975-),女,广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易永生)

猜你喜欢
欠发达战略区域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分割区域
战略
战略
区域发展篇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