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先学后教”为导向的“校本化”复习教学策略——以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大气环境”复习课为例

2012-09-01 02:16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二高级中学311251胡建权
地理教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气温大气模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第二高级中学(311251) 胡建权

高中地理总复习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整理,以求完善学生地理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复习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若能把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巧用复习方法,便能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几年的高三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提出了“整合教材,先学后教”的“校本化”复习教学策略。现以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大气环境”为例进行阐述。

一、把握学情,遵循学科规律,整合学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

就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学习状况呈现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学情特点存在差异(图1)。第一层次,学生熟悉常见的地理现象,并能从常用的地理信息载体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但欠缺信息获取的方法性;第二层次,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可以结合已获得的信息,用地理术语科学地描述地理规律,但缺乏地理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应用能力;第三层次,学生能娴熟地归纳出地理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能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揭示地理现象发生的本质。

通常在第一轮复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第一层次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复习的时候通过“整合内容”的措施,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在学习中进一步领悟地理规律,从而习得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分析描述能力。

通过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结合《考试说明》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把“大气环境”整节学习内容作通盘思考,便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把握学习的重点知识,如该节学习的重点是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和降水两个要素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通过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知识脉络:“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导致大气温度的时空差异,进而产生了不同时间和区域的大气运动,由于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的时空差异,使得陆地上降水有着区域和时间差异”(图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区域气候差异等人地关系问题的同时,习得对区域性和整体性两大地理特点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二、倡导“先学后教”理念,重在预习性体验——把握教学目标

学习是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性行为变化。学生在复习阶段中的学习,是再现已学知识过程下,通过一定操作训练,强化学习经验,并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前,需要深度地了解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一份精致的预习作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常地理复习课的预习作业可以有如下三个模块组成:模块一,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再现;模块二,地理基本知识运用能力体验;模块三,模糊知识的征集。

例如,“大气环境”的预习作业:

【模块一】

1.说明图3中各辐射的名称、特点及相互关系。

图3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2.结合图4,完成下列问题。

图4 局部热力环流图

(1)标注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原因。

(2)若是图中冷热为地球的极地地区和赤道地区,则大气运动方向该如何?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引起区域冷热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3.阅读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完成下表。

表1 不同天气系统的对比表

【模块二】

1.试用地理原理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否相反的现象?

(2)对流层大气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夏季同纬度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冬季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

(4)城市气温一般高于周边郊区气温。

2.描述大气降水的过程。

【模块三】

经过认真预习后,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内容不甚理解。

三个模块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复习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让师生共同认识到学习的困难(或说学习难点)之处。模块一,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考试说明》三个纲要性读本,回顾所学的核心知识,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块二,根据学生的预习,能尝试着去解决一些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涵盖了气温和降水,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模块三,要求学生找出不易理解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后提问的好习惯,同时能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结合学生预习作业,初步得出了“大气环境”的学情。

表2 湘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环境”学情分析表

三、突出重点和难点,实施“校本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明确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需要实施“校本化”教学,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谓“校本化”教学,是对国家课程内容、标准要求的具体化和适切性的教学,它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教材的顺序,有的放矢地解决重点和难点,为此要亟需处理好以下几个教学要素。

1.体现“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

“校本化”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所以需要打破固有的“教师按自己的理解备课,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听课”这种低效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更大程度上结合学情,即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必要时还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有教师理解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中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而开展的教学才会更有意义。如教师明确了学生在复习“大气环境”这节内容的已知和未知知识后,在教学设计时做了如下处理。

(1)以预习回顾形式提升学生对已知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学片段一】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生1:向全班同学展示预习作业中的模块一。

生2:评价生1的展示,并提出对“对流层大气受热”这一块知识尚不理解的知识点。

生3:解答生2提出的问题。

师:归纳学生表述,列出知识框架(图5)。

图5 对流层大气受热简易图

生:说出图5中各箭头的含义。

学生通过在同学面前的展示,更加明晰了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再通过教师的及时整理,学生搞懂“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网络。

(2)以小组互助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理解。

【教学片段二】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小组讨论:气温的时空分布曲线图(在图6中作图示意),并分析原因。

图6 气温的时空分布曲线图

生1:分析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生2: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3:评价生1和生2同学的分析。

生:整理“气温时空分布规律”的知识结构图。

师:评价学生所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并板书(图7)。

图7 大气温度影响要素结构 图

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只是通过教师讲授,很难达到学生内化知识的目的,往往呈现“学生听得懂,不会用”的教学后果。而通过小组讨论,生生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克服只听不想的不良学习现象。

2.充分运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校本化”教学所需的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更要关注到师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策略,以及校内地理专用教室等等。

(1)学生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三】冷锋天气系统

图8 南方大雪

生:观赏幻灯片中的雪灾图片,回忆在2008年年底,给同学们生活上带来了哪些不便之处。

生1:描述当时的生活不便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年的气温那么低,雪那么大的原因,是哪种天气系统影响所致。

生2:阐释原因。(学生可能会分析不周全,如只考虑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较强,而忽略南方暖湿空气势力强的特点)

师:分析冷锋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变化特征……

天气变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能巧用特殊天气现象作为教学案例,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克服高三复习教学中常出现的“学生遇课堂就疲倦”的状态,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2)地理专用教室

【教学片段四】案例教学——东南信风对南半球的降水的影响

教具:世界地形模型图 6个木制箭头(表示东南信风)

生1:把6个木制箭头分别放在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东西两侧中低纬海域(强化学生大气环流对水汽输送影响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思考东南信风对三大洲降水有何影响?

生:讨论思考(3分钟)

生2:描述过程并阐释原因(学生可能会忽略地形对大气环流输送水汽的影响)

师:归纳分析……

师:同学们能否在这个地形模型图中再用这些木制箭头作示意,来解释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情况吗?

生:纷纷尝试……

大气环流的知识相对抽象,学生不太易于内化,尤其涉及到全球性大气环流,与整个地球的轮廓,地形等关联度很高,因此使用一些教具演示,能起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与此同时,学生培养了整体剖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限时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

高三地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此它具有较大的量化特征,如“大气环境——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可以表达为: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合作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变化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和作气温、降水、气压数值变化图,提高利用图表分析天气变化的能力。同时高三地理复习课又具有节奏快、综合性强的特征,如果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已复习的知识,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往往会严重影响下一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如学生没有扎实地掌握“大气环境”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在接下来“水循环——河流水文特征”“自然带分布规律”等知识学习时会产生分析受阻的能力短缺现象。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已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做到心里有底呢?除了每堂课的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以外,还应该辅助适量的限时训练。所谓限时训练,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一定数量的与当堂学习内容有极大关联度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具有可量化评价特性。它区别于学生在完成课后训练时在时间上相对宽松、在状态上可以翻阅课本等不能真正检测学习目标的制约性条件。这种检测能刺激学生,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反思。

通常情况下,高三地理复习课的限时检测形式有两种:

(1)体验“直接运用”的形式

这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式,比较直接,便于评价。学生完成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比较合理,试题形式尽量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以“大气环境——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的情景训练题为例:

[1]阅读图9和图10,描述④地的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

图9 世界某区域简图

图10 ④地降水量气温变化图

[2]试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说明②④两地降水的季节差异。

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过程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归纳,分析结果具有条理性强、标准单一。

(2)注重 “知识迁移”的形式

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境内容涉及到整个地球大气环境分析,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一一举例说明每个区域的详实内容,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迁移能力,也是师生检测学习目标大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在“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日本西北部气候特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作为教学案例,大致教学内容是:“夏季日本中部山地阻挡了东南季风,使得西北部成为雨影区,降水偏少,而在冬季,来自亚欧大陆的西北季风掠过日本海,携带水汽,遇日本中部山地的地形抬升,使得日本西北部降水较多。”之后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下面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

图1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下图完成问题。

图11 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猜你喜欢
气温大气模块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水之后,土十条来了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大气的小“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