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图”“两个数” 把握原理不用愁

2012-09-01 02:16浙江省绍兴越崎中学321050赵兴利
地理教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纬度太阳变化

浙江省绍兴越崎中学(321050) 赵兴利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超越我们教师的思维,显得更加珍贵。真正的地理课就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各种随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并巧妙运用。引领学生投入到正式的再创造之中,互动生成。努力丰富和调整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将新课程的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促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呈现

一堂高三地理“地球运动专题”的复习课上,在开篇考题回顾环节,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

例题:图1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图1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A.23°N B.63°N

C.43.5°N D 27°N

教师:该小题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错误率比较高;解题的关键点是能快速理解C为23.5°。然后得出a为3.5°。则此题可解。

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表情中流露着疑问。有人说了一句“为什么C等于23.5°”全班同学附和“对呀,为什么呢?”

教师敏感的意识到,几乎全班学生对于“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掌握欠佳,对“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掌握不透。怎么办?用“小技巧”转承过渡到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还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师决定利用好这个课堂资源,挑战自己,进行课堂动态生成的尝试。

二、动态生成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掌握不好,请大家拿出纸笔按要求作图。可以相互切磋、前后讨论。

教师在黑板上快速画图(图2),请大家在此图的基础上画出赤道、23.5°N、30°N、66.5°N、90°N、33.5°N、5°N、18.5°N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图2

顿时,课堂上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拿出纸笔,开始讨论、计算、绘制。5分钟后,学生课桌上的作品出现了,有些是集体作品、有些是个人作品。经过展示和讨论大家一致认可第3组的集体讨论方案(图3),然后让该组甲同学作为代表发言说明作图依据。

图3

甲同学:①为北极点,夏至日23.5°,冬至日为0°,若考虑负值则冬至日为-23.5°。②为北极圈,夏至日47°,冬至日0°;③为33.5°N,夏至日最大80°,冬至日最小为33°;④为23.5°N,夏至日直射90°,冬至日43°;⑤表示18.5°N,直射日为90°,夏至日为85°,冬至日最小;⑥表示5°N,理由同上;⑦表示赤道地区,春秋分太阳直射为90°,冬至夏至一样大,为66.5°。

由于甲同学语速快,条理清晰,同学们不由为其精彩表现鼓起掌来。

教师总结:就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差异: ①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曲线以夏至日对称。②北回归线以北区域,一年中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曲线以夏至日对称。南半球相反。甲同学分析的非常到位,第3组的同学为我们设计出了很重要的一幅图“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图”。谢谢!

教室里掌声再次响起。

教师:哪位同学能依据此图,画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的纬度分布图?(即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曲线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曲线)

这一下,课堂上又不安分起来,学生们纷纷拿出纸笔,开始认真的绘图。不一会儿,学生丁举手要求展示他的作品,绘图作品如图4。(无阴影部分)

图4

教师:此幅图画的非常好,非常正确。

教师将此图绘制在黑板上,同时画上阴影。

教师:同学们在该图中发现了什么?

同学戊:阴影是梯形,白色为平行四边形。此言一出,引来笑声一片。教师也忍不住笑了。

教师:说的没错,不过能否再具体点,结合坐标找规律。

学生戊:哦!白色区域随纬度升高差值不变,阴影里的值在变化!

教师:不错,哪位同学还想补充?

同学己:老师,我明白了,回归线和极圈间的年变化幅度恒定为47°;赤道~回归线的差值从23.5°增大到47°;极圈到极点的值从47°减小到23.5°。

教师:恭喜你,你给大家总结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字。“23.5°、47°”!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极圈内考虑正午太阳高度的负值,则变化幅度照样是47°。

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教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对我们理解原理、快速调用知识、快速解题有何帮助?我们一起来见证!

教师再次展示历年考题回顾试题。(图1试题)

教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该题的解题思维?

同学们跃跃欲试,庚同学主动站起来。

庚同学:由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没有两次直射,说明该地在北回归线或者以北地区故A错; 由于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所以该地一定在北极圈以南;其年变化幅度是47°,由图(图1)可知,C是47°的一半,C为23.5°,所以a为3.5°。再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解答出B正确。

这时平时一位上课不大活跃学生辛示意要求发言。

学生辛:老师我认为有更简单的做法,不用动笔,秒杀该题。如果将此图变形为刚才我们画过的图(图3),很容易发现它和曲线②(北极圈)的正午高度变化最为接近,由于北极圈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0°,而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5°;说明它比极圈纬度低3.5°,所以其纬度为63°N。

下面窃窃私语声传来“太厉害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方法是简单”… …教师带头为辛同学鼓掌,随即掌声四起… … 下课了!

准备走出教室的我,收到了学生传上来的纸条:“老师!我给您这节课做了个小结:一幅图、两个数,把握原理不用愁!”

猜你喜欢
纬度太阳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纬度
太阳几点睡觉
鸟的变化系列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
常用纬度差异极值符号表达式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