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200234) 丁晟琦
心理效应是人、物、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下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首因效应、创克效应、格林斯潘效应和心厌效应等。地理课堂上适时地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使地理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这一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Rochins)在1957年曾经做过实验首先得到证实并提出的。
上海地区初中地理课程安排在六、七年级,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地理学科,因此运用好首因效应,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在第一节地理课上教师要注重第一次讲话、第一次授课形式、第一次师生互动的方式,甚至是第一次批评学生的方式。第一次授课除了要阐述清楚地理课的上课规范、作业要求、成绩统计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地理课讲什么。例如,在第一堂地理课序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以“世界为什么如此美丽?”为主题的讨论,学生分别从“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色”“美丽的景色是永恒不变的吗?”“这些美丽的景色如何形成的呢?”等一系列的角度,共同探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差异、因为有变化、因为各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在讨论中,学生们结合自己已有经验的所想所感,深入浅出地了解地理学科学习的内容。因为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陌生,因而更需要教师由地理现象入手,内容简洁朴实,同时又要幽默风趣、声情并茂、图文并茂。
第一次组织学生活动能够使预初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教师的上课方式及要求,对教师提出的上课规范和要求有具体的体会和感悟。第一次批评对学生印象会特别深刻,教师要准确、合理、适度、公平。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首因效应还指每一堂地理课的导入环节应该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疑激思的教学导入。从新闻报道、生活经历到图片、影像资料,辅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技术渲染地理课堂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思考。
“创克”,指的是Chunk,即组块,它是指人们生活中一个熟悉的记忆单位,她可以是一个字、词、数据,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段落、一幅图画、一首音乐等。在记忆时运用创克而迅速提高记忆水平的现象称为创克效应。
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地图,一张地图往往能承载多种信息——城市、河流、地形、农业分布……因此利用地图作为一个“创克”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记忆的量,化“零”为“整”,更有效地体现地理学科的整体性。
图1 巴西地图
例如:在讲述巴西的时候,通过读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入手,形成以下的知识链:
图2 巴西教学结构(部分)
利用一张地图将各种地理现象进行关联,将零散的组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创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教师平时教学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记忆块的训练,不断扩大记忆块的含量。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者一方发出“嗯—嗯”之声使另一方反应增强的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1955年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在一次语言条件化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或“哎—哎!”反应,则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事实上,这种效应不仅仅是“嗯—嗯”之声会使之产生,有时交往者的各种微妙的方式,例如交往者的行为、举止、语调、风格等,也会使对方产生影响。
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他们能在教师上课之前获得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通过学生间各种信息的交流能达到发挥学生积极性、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因而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偶尔的“嗯—嗯”声,表示教师在认真听着,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喜好听取这种意见,并想再听下去。这会给发言的学生很大的鼓励和信心,有利于促使其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但是格林斯潘效应也有其消极的作用。教师频繁地就某一个话题或规范化的回答表示赞同而发出“嗯—嗯”声后,学生容易被造成暗示,就朝着这一个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失去自己的个性或独创性。另外,教师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及时指出学生话题中或回答中的错误信息。
在讲授“埃及”一课时,学生们对金字塔、埃及法老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但是这些故事中有的的确是有历史记载,但有些则是后来人们的杜撰。此时,教师使用格林斯潘效应,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但教师也应及时指出学生话题中错误的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应更科学、严谨。
如果学习者持续从事同一性质的学习,就比较容易逐渐丧失对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内)的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态度。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称为心厌效应。
预初年级的地理学习以区域地理(国家)为主,在讲了几个国家之后,教师或学生不由自主地掉入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城市分布”这条老路上去了。如何学出新意,避免学生产生心厌效应,减低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变化学习的形式或者变化学习的内容。
一般而言,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生产生心厌效应时,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学生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对于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区域特点,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补充,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向结合的方式来满足初中学生求新、求奇的特点。例如,讲印度时可适当添加种姓制度,以此作为对课内的印度教内容作补充;讲欧洲时,可以以一些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背景,触发学生读欧洲地图的兴趣,推动学生产生了解欧洲文明发展历史的冲动。
在人才心理学中,人们把那些看似平庸的人的优势和才能被正确发掘后发生巨大变化的现象,称为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曾经被许多老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而后被化学老师发掘了他的智能优势,给他指明了方向,使之成功发展,最终成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和化学界的巨人。
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心理学家加德纳经多年研究,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在1983年出版的力作《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对人的七种智能(97年后又提出一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作了定义,并指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几种智能,这些智能的不同优势的表现及不同的优势组合决定了人的千差万别。
教师要承认瓦拉赫效应在学校中的存在,要善于发现学生所擅长的智能。地理课以读图、辨图、析图、画图为主要智能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但是地理教师也要意识到并非所有学生都在空间智能上有所长,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智能类型的活动,来挖掘学生的不同的智能水平,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提供数据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如人口密度的计算、比例尺的计算等;进行角色扮演,分析人地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唱一段民族音乐、跳一段舞蹈,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发挥学生的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学生一旦找到了能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他们就可能取得惊人的进步,较好地实践了“主体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enry Clay Lindgren)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心理学的。教和学是心理过程,而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便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序和技术与效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同时灵活安排教材,并与正确教法和组织措施相结合,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持久性,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