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国内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如何?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钟晓流:关于信息化建设,行内有一句话:“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信息化是需要资金做后盾。可以说,对信息化的投入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国际上,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教育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资源建设。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均衡,这个不均衡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如东部和西部、中部之间;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之间,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从东部或一线城市来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并不落后,尤其在教学环境的构建方面,我们是世界一流的。这也是国外的同行给我们的评价。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视频公开课的发展,您认为主要需要关注什么问题?
钟晓流: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促进教育公平。这个工作需要企业与教育用户的共同努力,即企业提供装备和系统集成,而作为我们在一线从事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装备搭建好平台。同时在应用和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再反馈给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真正成为企业是供,我们是需,供需双向互通,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视频公开课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作为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员,我认为制约教育资源共享的不是技术瓶颈,而是政策瓶颈。
从单体教室的建设,到集成平台的建设,再到教学环境其他衍生系统的搭建,基本的技术难题已经逐一突破。为什么是政策的问题?名牌学校是否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优秀教师能否贡献出自己的优质课件,这实际牵扯到各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国家利益,需要政府从政策上加以解决。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保障,当前,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视听技术日益结合和宽带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走向成熟。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加速了数字型校园向智慧型校园的衍变,并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行业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和推广应用,以保障数字校园和教学环境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有序、和谐与健康发展。
——钟晓流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发展需求是怎么样的?哪些需求值得关注?需解决哪些层面的问题?
钟晓流: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行业最直接的变革,而且正在快速的变革当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将越来越深入,教育对于信息化技术的需求是巨大的。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正在向以学为主的模式转变。如美国的中小学,学校先通过电子书包将课件和相关的资料发到学生,老师在网上进行远程答疑,可以说是教学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典型的模式概念。第二,教学的资源大大丰富,通过远程视频会议技术可以实现双向交互;第三,节能环保,正是我们时代的主命题。
传统的粉笔教学,对环境污染,甚至对老师的健康,都是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70%的一线老师都患有慢性咽炎,实现多媒体教学后,这个数字已经大大减少了。另外,如果实现电子书包,电子课堂,每年节省的纸张将是用百万量级计算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交作业,可直接通过QQ方式,通过邮箱方式提交。相信未来的考试,也有可能实现网上答卷判卷。
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动力和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双向互动远程教育值得关注。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或者教学课堂,有几种模式,一是演示教学,即针对本地教学,教师采用PPT、录像以及多种数字资源,主要是以演示为主。二是交互型的教学,如法律的案例教学,经管类的案例教学,清华远程教育台等,都是属于交互型的教学。
信息化的发展,教学的变革,需要发动多方的力量共同参与。比如交互式教学,我们可以利用成熟的平台,目前国内有不少产品,最典型的就是远真系统。Polycom(宝利通)作为一个企业进入中国很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视频会议,即电视电话会议开始进入中国,由视讯转而适应教学发展需求,其视频会议系统确实对教学有很大的推进。当然,作为一个企业,要迅速有效地占领市场,首先要考虑中国教育市场的经济承受能力。从经济学层面讲,教育经济是规模经济,是周期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一个企业要保证在教育行业长盛不衰,一定不能疏忽这两个方面。
《中国教育网络》:企业产品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应具备哪些条件?
钟晓流: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和平台,一定要智能化,我们叫“傻瓜化”,英文叫“One Touch”。我在清华教学环境规划中提出24字方针,即“技术水平先进,具有清华特色,运用格式统一,操作简单便利”。清华大学有大量的教学名师,但教学大师不一定是设备操作大师。所以信息化应用系统不能太繁杂。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利用其教学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如果降低效率,那就是舍本求末了。因此,任何IT企业产品要想进入教育信息化市场,一定要切记三个主题词:第一,EControl;第二,E-Management;第三,Room-View。用中文表述就是网络控制、网络管理、智能化显示。这是智慧型校园乃至智慧型城市必不可少的三个核心词。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瓶颈和障碍需要突破?如何解决?
钟晓流: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保障,当前,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与数字化视听技术日益结合和宽带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走向成熟。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加速了数字型校园向智慧型校园衍变,并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行业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和推广应用,以保障数字校园和教学环境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有序、和谐与健康发展。
然而,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最大问题是有标准不遵循,有规范不推广。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的问题。
解决这个瓶颈,一句话:应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由行业协会来推进信息化标准规范,将学校与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于2011年8月正式出版了《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内容包括:建筑物理、信息网络、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音频系统设计规范;视频系统设计规范;多媒体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规范;系统集成技术规范等。
有了标准规范,从设备配置,设备选型,到环境的搭建、验收、评估、测试等,就有了一个“有据可循”的技术保障,大家都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控制协议、传输协议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可以消除垄断,促进行业的有序、公开、公平竞争,可以保证节约大量的成本。
欧美的行业协会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是标准的制定者,其所在的行业协会联盟甚至有惩罚措施。国内的发展趋势也应如此。
《中国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更新换代很快,当前的标准规范能否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
钟晓流:标准规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环境的设计,环境的构建,到设备的选型,设备的配置,工程的系统集成,再到测试,检测办法,售后服务体系,但是,作为技术标准,它不一定很完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逐年修订,包括国标,ISO标准等,需要每年加以修订。
有些标准可以是很长时间修订一次。如物理空间的体形、建筑物理结构等。就像音响,一个礼堂最大的声压级,频率音响特性,是不会变的;教室环境需要的视频设备亮度,因为人眼不会变,相对是一个很稳定的数值。而像通信协议、接口协议、控制信令等,是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以Polycom(宝利通)的视频会议终端为例,它的技术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准协议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其视讯产品是基于V.35协议,即通过卫星通信协议;随着专线带宽发展,有了H.320协议,即ISDN和ISDL。在很长一段时间内,ISDN视频会议标准协议——H.320一直主导着视频会议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发展。1997年,国际电联又发布了用于局域网上的视频会议标准协议——H.323,由于其采用了先进的TCP/IP技术,在提供相同性能和更多功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用户终端的成本以及用户线路使用费用,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目前这一协议也被多数其他的视讯交互产品所采用。
当然,有的阶段可能是多种协议并存。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这种情况也需要存在。比如清华远程教育系统与西藏地区的通信,H.323网络可能还覆盖不了,就需要遵循H.320,通过专线,也可以通过卫星,遵循V.35。清华远程教育塔130多个点,现在仍然是三种通信协议并存。
毋庸置疑的是,制定标准一定要跟上新技术、新应用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