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课堂参与,提高教学有效性

2012-08-28 01:41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高级中学孙福元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19期
关键词:切线方程数学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高级中学 孙福元

重视数学课堂参与,提高教学有效性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高级中学 孙福元

富兰克林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所以,要使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就要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在目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满堂灌”为主,找不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在课堂中消极等待思想严重,自主参与意识淡薄,如此教学效率低下的课堂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设计情景引领,激发参与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这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引入时情景的设置,可以寻找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立意新、有趣味、构思独特的情景,通过情景的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案例1:在上“函数与方程”第一课时,笔者先给出以下图片(如图1).

学生看了都很激动,议论纷纷,一会儿就有学生看出了这幅图中的奥妙:既可以看成两个人在对视,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由关注的是白色还是黑色决定.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图,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这与人的知觉选择性有关.由此,教师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函数的零点,并和学生解释这其实就是以前所学的方程的根,一个是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另一个是从方程的角度来研究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新的知识,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整节课学生都表现的很有激情,兴致盎然.

案例2:在讲《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时,教师在上课时先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生动、活泼的手影图《逗趣》和皮影戏《三只老鼠》,此前大多数学生会在电视中看过这种表演,所以学生看的很开心,特别当看见三只小老鼠互相调皮逗趣时,同学们更是看的乐不可支,教师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感受这些小老鼠的调皮时,是否思考一下,这些图形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这些原理还有哪些重要用途呢?继而引出投影的定义.这样在创设轻松愉快学习情景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图1

以上两案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上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或者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进行导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重视动手操作,亲历知识形成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课若一味地讲授,学生很容易产生抽象乏味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养成惰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景,优化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整节课上学生都在积极地动手、动嘴、动脑,这部分活动的安排,主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三、关注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目前我们一个班级的教学对象一般50人左右,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必然是优秀者兴趣过剩,学困生畏难扫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适合自己的内容可听,有题可做,从而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提问上,要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在课堂上回答出问题来,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其次,在课堂练习上,要改变“一刀切”的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数学已有水平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将学生分成“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层,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练习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案例4: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教学之后,可设置以下三个课堂练习题.

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各选对应的(1)、(2)、(3)题做,学困生在做好题(1)后,也可以去尝试做题(2),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有“够得着”的成就感.

另外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客观看待学生身上的差异,采取分层练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并且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赞赏学生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以持久,给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

四、挑起认知冲突,强化参与动机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探究,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无疑会更加高涨,从而强化参与动机.

案例5:已知函数f(x)=x3-3x,过点P(2,-6)作曲线S:y=f(x)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生1:由f′(x)=3x2-3,求得过点P的切线斜率k=f′(2)=9,再由点斜式得直线方程,得过点P的曲线S的切线方程为y=9x-24.

师:是否可从图像直观分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呢?(这时有部分学生在画图,作好图(如图2)他们举手提问)

生2:老师,点P(2,-6)不在曲线y=f(x)啊,上述方法是点P在曲线上的求切线方法,正确吗?

这时刚才算的不亦乐乎的同学恍然大悟:是的啊,我怎么没想到呢,那肯定有问题,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就此引导学生分析,以前我们都是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在某点处的切线.在此题中,点P恰恰不在曲线S上,求过点P的切线方程,这两个问题该如何区分呢?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同学慢慢理解了过点P的切线,只是说明切线经过点P,切点很有可能就不是点P,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探索该如何求解,学生想到应该先设切点,得出切线方程,然后将点P代入即可求解.

通过上述解法的不断深入求解,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当这几个问题解决后,整个解题过程清晰明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动机.

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及时帮助那些在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的同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引领学生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以激发其学习热情,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图2

1.周智才.论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途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7.

2.郑烨.谈提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的方法[J].学科教学,2009,7.

猜你喜欢
切线方程数学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圆的方程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多变的我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