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辉,谢骅
(江苏省海门市皮肤病防治所,海门 226100)
我们于2012年1月—2012年5月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与单独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前者可明显缩短病程,而且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我所皮肤科门诊,选择符合玫瑰糠疹诊断标准的患者86例,且病程≤1周。其中男35例,女 51 例,年龄 14~50 岁,平均(18.50±7.05)岁。病程 2~7 d,平均(4.53±1.03)d。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6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病例标准:活动性肺结核、甲亢、心肝肾功能衰竭、严重光感性皮肤病、12岁以下儿童或年老体弱者、孕妇、皮肤肿瘤、白内障、晶状体摘除者、接受放射性或同位素治疗者、近1周内有紫外线照射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商品名珺琅,潍坊中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3次/d,2粒/次,同时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光疗仪,德国Waldman公司制造,型号为UV100L,辐射波长311~315 nm),首次剂量为0.3~0.5 J/cm2,以后每次照射剂量在前次照射后无红斑前提下,按20%~30%的增幅增加,累计最大剂量为1.3 J/cm2,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照射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炉甘石洗剂外用,不用与治疗本病有关的其他中西药,均于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皮疹减少≥95%,瘙痒消失;显效为皮疹减少≥60%,瘙痒显著好转;好转为皮疹减少≥20%以上,瘙痒略有好转;无效为皮疹减少<20%,瘙痒无好转。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治疗组在2 d或3 d即感瘙痒明显减轻,1周左右皮损明显消退;对照组于5~7 d后起效。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5例,对照组有7例出现红斑及瘙痒加重,调整UVB照射剂量后红斑消退,瘙痒减轻,未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皮损处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余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2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已证实其免疫学方面的表现为:皮损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表皮、真皮乳头内朗格汉斯细胞明显增多;角质形成细胞出现HLA-DR抗原的表达等[1]。波长为311 nm左右的NB-UVB具有较强的穿透性,不易灼伤皮肤,其通过调节皮肤免疫系统,抑制表皮细胞DNA的合成,诱导真皮中的T细胞的凋亡,抑制巨噬细胞抗原的传递,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分裂与增殖,降低皮肤多种炎性介质浓度[2]。而且NB-UVB可避开DNA吸收峰值,不易引起DNA突变,降低了致癌性[3]。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明显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样效应,无明显皮质激素样不良反应,具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4],能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诱导干扰素从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具有抵制病毒增殖、灭活病毒等作用[5]。
虽然本病有自限性,但一般需4~6周或更长,故本病治疗的目的是设法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本次临床观察显示,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NB-UVB治疗玫瑰糠疹与单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相比,具有疗效更好、起效更快、可显著缩短病程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41-742.
[2]张洪明,毕志刚.紫外线治疗皮肤病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29(3):147-149.
[3]Flindt-Hanen H,McFadden N,Eeg-Larsen T,et al.Effect of a new narrow-band UVB lamp on photocarcinogenesis in mice[J].Acta Derm Venereol,1991,71:245-248.
[4]王朝霞,宋丽君,杨贵贞.甘草甜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0):796-798.
[5]宋方闻,白永敏,陈玉祥,等.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的分子构型及临床疗效[J].中国药房,2003,14(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