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非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盘锦 124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起病突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高、并发症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脑血栓的根本性治疗方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在发病早期溶栓时间窗内尽快行静脉溶栓治疗。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栓治疗脑血栓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2例脑血栓患者,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MRI证实,均符合1996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血栓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外脑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为首次发病者。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排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排除近期手术,外伤、应激者及伴有心肌梗死者。入院前1个月内未服用抗栓药物,其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年龄43~79岁,平均 (54.2±4.1) 岁,病程<72h。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乏力、偏瘫、活动不便。低密度脂蛋白LDL>100 mg/dl,有高血压病史67例,糖尿病史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卧床休息、限盐,吸氧、强心,利尿,给予神经营养药物,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GTT,剂量疗程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胞二磷胆碱0.5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有合并症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抗栓治疗,给予阿司匹林 (300 mg/d),氯吡格雷 (50mg/d)。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⑴疗效判定标准[1]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②显著进步: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较治疗前减少≥21分;③进步: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8分。⑤恶化: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8分。⑥死亡。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ADL):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2],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
采用SAS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梗塞疗效、神经神经功能及ADL改善比较 (N=56)
脑血栓对人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其较高的死亡率,更重要的它是大多数瘫痪病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且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脑血栓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作用是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学基础[2],脑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被激活,释放血栓素A2(TXA2),逐渐形成固体质块。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 (COX),通过是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 (ADP)和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栓的作用[3]。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是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以及血小板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栓治疗,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这提示抗栓治疗脑血栓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1]王立田,尚桂艳.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5):85-86.
[2]赵文娟,安中平,王景华,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51(9):13-15.
[3]聂献真,储彦丽.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密达莫治疗脑血栓140例疗效分析 [J].吉林医学,2010,31(35):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