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明代月港开禁与“海丝”史迹遗存

2012-08-25 05:50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条石海丝码头

郑 云

(作者系龙海市博物馆馆长、龙海市文管办主任、文博副研究员)

我国的海上贸易历史悠久,可溯源到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航线之一。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时期,主要出口货物为瓷器,故而也称 “海上陶瓷之路”。但事实上,明代以前丝绸、陶瓷等古老而著名的海上贸易商品,在当时均属于奢侈品,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算起来应始于明代。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将中外贸易推向了新的阶段。明代中国工艺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亚洲周边国家,也比西方国家先进精致,商品成本低、质量高,很多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强悍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种类极为丰富,各种史料所载者达数百种。

明代中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贸易兴盛。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1542年,有一次同时到达琉球的福建和广东商船就有47艘之多。1544年至1547年,赴日本贸易的中国商人,仅仅船只遇难飘至朝鲜而被李朝政府解送回中国的前后共千人以上。 景泰到天启年间 (1450~1627), 月港从一个民间自由贸易港口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外贸中心,兴盛近200年之久。从而,月港取代泉州港,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商港,“万商云集,中外驰声”。与此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了南中国海,与中国海商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566年海澄设县,隆庆元年 (1567),经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的奏请,明朝政府同意在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月港成为明中后期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在世界海洋贸易史和交通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古代 “四大商港”。鼎盛时期,月港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 (菲律宾)为中转,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

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和更新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漳州月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名列其中。申报内容主要包括了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等7个码头遗址和1条临江古街。

九龙江是福建境内第二大河流,西溪、北溪、南溪三大支流汇合,经石码、海澄注入台湾海峡。漳州月港,最初指的就是从海澄港口沿南港顺流往东,直至海门岛的这一段九龙江入海口,因 “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故名”。明人顾炎武在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亦说到:月港旧名也称 “月泉”,是因其 “外通海潮,内接溪河,溪水萦之如月”。

正因航海业的发达,商人、富人合股造大船,出外洋,行东西二航线。依港兴市,百业崛起,形成港口大街、鱼仔市、观仔内、花亭前、中古、容川码、店仔尾、帆巷、土城内、北门土尾庵等,托起了月港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此时的月港就有著名的商市七个,分别为县口市 (明代时海澄县南市在歧街,东市在新路口街,西市在亭下街,现存旧店肆15间)、霞尾街市(在海澄县城北门外,清乾隆时已废)、南门外市 (在海澄县城南门外,现存旧店肆5间)、港口市 (在港口桥至容川码头街段,明代贸易极为繁盛。现存店肆5间)、旧桥市 (在西门桥西侧,清乾隆时已废。现存旧店肆17间)、新桥头市 (在月边社,清乾隆时已废)、庐沈港市 (隔港与石码相连,有桥相通,清乾隆时已废)。

货运码头棋罗星布。单港口溪尾不足一公里的江岸,就有对外贸易码头七座。一是饷馆码头,位于海澄月溪与九龙江交汇处东侧。条石台阶结构,伸入月泉溪口,为当年出海商船申报进出港口并缴纳各种饷税的临时停泊专用码头。现存台阶5级,宽2米,长6米。二是路头尾码头,位于月溪与九龙江交汇处西侧,地名花坛内,与饷馆码头隔月溪相对。条石台阶结构,成弧形,为外船内港停泊处。清初施琅水师曾驻于此,建有港边花园,故有花坛内之称。三是中股码头,位于海澄豆巷村社中股角落,在路头尾码头之西,主要是搬运豆箍 (今称豆饼)上船的码头,又称“箍行码头”。码头由高码头和低码头构成,条石台阶结构,高码头砌石8层,高、低码头相距5米。四是容川码头,位于豆巷村溪尾社,在中股码头之西。条石砌筑,埠头甚大。原为台阶结构,历经多次修筑,现长31米,宽3.4米。容川码头是万历邑人蔡志发捐资所建,蔡志发本身就是一个大海商,《海澄县志》卷十二 《人物》记载:“万历十八年 (1590)岁饥米涌,适志发所驾广船二艘载米二千余石,平粜存活甚众”。五是店仔尾码头,位于豆巷村溪尾社店仔尾角落,在容川码头之西。条石台阶结构,现长3米,宽2米。六是阿哥伯码头,位于豆巷村溪尾社,在店仔尾码头之西。码头岸顶原为溪尾铳城,为船舶接受驻军检验的停泊点。条石结构,现长10米,宽2米。七是溪尾码头,位于豆巷村溪尾社,在阿哥伯码头之西。条石台阶结构,为当年内地船只主要停泊点。现长20米,宽2米。这些古码头都是用条石垒砌,十分坚固。其中的饷馆码头乃是月港开禁后的产物,明人张燮撰 《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记载:“万历三年,中丞刘尧海请税舶以充兵饷,岁额六千。”

海澄豆巷村有一条店面伫立的容川码千米街,店面行户多达二十几个,店与店之间挤挤挨挨,首尾相连,有豆饼行、米行、糖冬瓜行、冰糖行、药材行、铸鼎行等,生意繁忙,经营多样化。从南门市至新桥的两三里路范围内都是这类店铺,每天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到港市上的商客们不计其数,直到傍晚,又像潮水一样退去。月港的粮食行业很兴盛,曾被泉州等地米客称为 “米城”。当时月港的米谷大都由港口海面水运而去。米船大小不一,有大小舢舨、大帆船,其间有两条固定米艚,每三天往返一趟,每艚可运30吨。

总而言之,十五世纪前后到十七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月港成为繁华一时的对外贸易港口,曾一度人烟辐辏、商贾咸聚,成为闽南一大都会。据 《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比,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因此,被誉为 “南方小苏杭”。在中国的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国威而举办的一场 “海上阅兵”;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以及汉唐的福州港都是官办港口,有严格的贸易限制及交往法规;唯有海澄月港,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港,是惟一的民间贸易港口,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商贸中心,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1](清)乾隆版《海澄县志》。

[2](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3](明)张燮:《东西洋考》 。

[4](清)张廷玉:《明史》。

[6](明)何乔远:《闽书》。

[7](清)乾隆版《漳州府志》。

[8]中共龙溪地委宣传部、福建省历史学会厦门分会编:《月港研究论文集》,1983年。

[9]李金明:《漳州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

猜你喜欢
条石海丝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芦果漫游数题国之四层金字塔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江苏淮安清江浦城墙遗址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走读三坊七巷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三条石工人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