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基于GINI系数观点

2012-08-20 06:56黄小舟
关键词:库兹涅就业结构居民收入

黄小舟

(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居民的收入也由市场来决定。无论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史或现实情况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居民收入发展变化都遵循相同的路径。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提出了关于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库兹涅茨假说,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动轨迹。库兹涅茨假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或新型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都成功的得到了验证。我国经济市场化后,我国的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这是否印证了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的实现,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利用有关数据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该假说在中国的存在,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相同的发展路径,即路径依赖。神农架林区(以下简称林区)在实现市场经济过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化是否遵循库兹涅茨假说呢?本人有幸在林区统计局工作、学习,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统计实务,利用本部门前期积累的统计数据,分析林区居民收入的发展变化,探寻其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林区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一)人均GDP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即收人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该影响因素是本文要重点验证的变量,如果人均GDP和人均GDP的平方与居民GINI系数分别表现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就有力的证明了库兹涅茨假说在林区的存在,也阐明了人均GDP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财政支农的比率

财政支出中对农业支出的增长率可以反映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农业支出的增长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如果农产品的价格保持稳定或出现上升,那么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通常采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表示。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四)民营经济规模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产品的收入,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来自乡镇企业的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紧密关联,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制度创新,凡是乡镇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就高,增长就快,差距就小。

(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民收人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第一产业,因此,第一产业的产值将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大,农民收入就会相对增加,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即该指标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三、数据、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本文分析的数据都来自于林区统计局经济发展统计手册,主要由于缺乏林区有关价格变动指数,各变量均使用了可变价格测度,但是这样处理并不妨碍结论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为文章并不是要准确分析各个因素对林区收入差距影响的精确数量,而是主要侧重于各影响因素对差距影响的方向和显著程度。

遵循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思路,本文设计了如下计量分析模型,因变量为连续变量,采用了OLS计量方法。

Gini系数、Theil指数和五等分指标是国际通用的用来测量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其中gini系数使用的最为广泛,本文借用了gini系数来测量林区居民收入的差距。Pergdp表示人均GDP,finance用来刻画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empstr表示第一产业农业的就业结构,nonsta用来描述民营经济发展规模,argc用来反映农业GDP占本地区的比重。为避免异方差带来的模型系数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finance和nonsta变量采用了对数值。

表1 :模型OLS估计结果及检验

模型1中仅引入了财政支农、产业结构、民营经济规模和第一产业比重,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89.4%,说明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为89.4%;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了本文核心变量人均GDP后,模型的判定系数从89.4%增加到92.6%,增加了3.2%,模型的解释了进一步增强;模型3在模型2基础上引入了人均GDP的平方,模型的判断系数又有所提高,并且各变量仍然显著,说明人均GDP与因变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曲线相关,此时模型的判定系数为93.4%,模型的解释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比较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可以发现财政支农规模、民营经济规模和第一产业GDP的占比与收入差距都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阐明了财政支农的规模扩大、民营经济发展和第一产业GDP比重增加都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证结果与经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是相吻合的;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揭示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会明显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业就业人数越多,则收入差距也就越大。

本文需要关心的核心变量——人均GDP与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正相关,人均GDP的平方与收入差距是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GDP是倒U型关系,即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收入差距会扩大,到达最高水平并短暂稳定,然后随着人均GDP的继续增加,收入将会呈现出缩小态势。

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各变量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都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实证分析结果是稳健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规范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林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有如下结论:

第一,林区经济发展同样遵循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轨迹,即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倒U型模式,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林区经济发展显示出清晰的路径依赖;

第二,在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中,财政支农规模、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第一产业的GDP结构显著的影响着收入差异;

第三,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农业产业使用劳动力资源越多,则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显著扩大,反之,则会抑制收入差距的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经过收入差距的扩大阶段,但是,有关文献资料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收入差距的过大除了会抑制居民的福利水平提升外,还会造成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减少居民消费,带来国民储蓄的过度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型;同时也会滋生社会犯罪,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因此,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缓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差距过大带来的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冲击。

第一,加大财政对林区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效率。财政支援农业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规律,必须高度重视,保证农业的合理财政投入规模;

第二,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林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改善林区经济的税收来源,同时,还会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力契机,大力推进林区城镇化建设,让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增加城镇经济的辐射力度,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城镇化促进。

[1]白雪梅,王少瑾.对我国收入不平等与社会安定关系的审视[J].财经问题研究,2007,(7).

[2]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3]陈春良,易君健.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1).

[4]陈钊,陆铭.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胡联合,胡鞍钢,徐绍刚.贫富差距对违法犯罪活动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6).

猜你喜欢
库兹涅就业结构居民收入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解构:收入分配与库兹涅茨转折点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