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奇
不合逻辑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到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历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经常涉及这种类型的病句。那么,什么叫“不合逻辑”呢?逻辑,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所以,不合逻辑指语言表达中在概念、判断、推理方面出现的毛病,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概念。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不当的错误。
【例1】(2009年湖北卷第4题C项)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解析】“导游地图”不属于“工艺品”,因此它不能与“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古玩、配饰”并列。应删去“导游地图”,或将“工艺品”改为“商品”。
【例2】(2011年江西卷第5题D项)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解析】“枪支弹药”与“武器物资”并列不当,枪支就是武器,并列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可将“武器物资”改为“及其他军用物资”。
【例3】(2011年湖北卷第4题B项)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解析】“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存在种属交叉的问题,“花鸟虫鱼”中的“鸟”,“龙虎凤凰”中的“虎”,本来属于“飞禽走兽”,却被并列叙述,可以去掉“飞禽走兽”一词。
同一个句子,应保持前后语意、逻辑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例1】(2001年全国卷第4题C项)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解析】“日前”、“正在”不能连用。因为“日前”的意思是“几天前”,表示时间已经过去,而“正在……之中”则表示行为仍在进行之中,因而这两个词在时态上是自相矛盾的。
【例2】(2009年重庆卷第4题B项)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解析】“海内外”与“国家、地区”自相矛盾,可将“海内外”改为“海外”。
【例3】(2009年山东卷第5题D项)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解析】“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表达前后矛盾,既然是“大约”就不能是“多”,删去其中一个。
“主体”指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指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实践”,而不是“客体对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如果表述为后者,就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
【例1】(2004年北京春招第5题A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解析】“中学生”是主体,“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客体,这句话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多数中学生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或“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例2】(2005年北京春招第5题A项)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这句话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给中国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3】(2010年湖北卷第4题C项)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解析】这句话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不通,事理逻辑当是人对物感到陌生,在“对我们”后加“来说”。
否定不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表否定的动词或非否定副词,如“否认”、“忌”等;二是反问句,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例1】(2005年江苏卷第4题D项)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解析】“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意思说反了,应删去“不”,改为“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删去“避免”,改为“使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也行。)
【例2】(2007年江西卷第5题D项)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解析】“难道……吗?”本身表一重否定,“否认”又是一重否定,也就是说原句如再加一个“不”,就由双重否定的肯定变成了三重否定的否定,结果把原句意思弄反了。
【例3】(2008年北京卷第4题B项)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解析】“不要”是显性否定,前面的“防止”一词虽是隐性否定,但仍表一次否定,这样句意就变成了双重否定的肯定句,把要表达的意思弄反了,删“不要”。
事物发展的程度有轻重之分,如果表述时,不注意表意结构的特点和使用的关联词语,就极易产生轻重倒置的语病。
【例1】近两年来,他的科研成果的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中有两项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解析】就“科研成果的水平”而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重,“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空白”为轻,根据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应先轻后重,而该句是先重后轻,犯了轻重倒置的错误。
【例2】(2005年北京卷第5题D项)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解析】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由轻入重,而该句却由重入轻,犯了轻重倒置的错误。应改为“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应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否则,就会出错。
【例1】(2008年湖北卷第4题A项)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解析】不合事理逻辑。“倍”一般用于增加、扩大、提高,不用于减少、缩小、下降,原句应改为“缩短了十分之九”。
【例2】(2009年全国卷Ⅱ第3题D项)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是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解析】“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逻辑语序不当,赛事的进行顺序总是先海选再决赛,所以该句宜将“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调整为“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例3】(2010年天津卷第4题C项)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解析】“黄发垂髫初懂事理”不合事理逻辑。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所以黄发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黄发垂髫”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
在表述因果关系的句子中,有时会出现“强加因果”的语病,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本来不是因果关系;二是语句中的前因不能产生后果。
【例1】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故我。
【解析】读完这个句子,会让我们不解: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这就是“强加因果”。
【例2】我省热带作物生产的规模还很小,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因此发展潜力还很大。
【解析】句中“发展潜力”指的是尚未加以利用的发展的可能性,它的大小取决于原有的客观条件,和前面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可改为“但是发展潜力还很大”。
【例3】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解析】“有积极的思想倾向”与“文笔清新,耐人寻味”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把“因而”删去。
提承关系的句子,要分析前后是否统一。前面“能否”、“好坏”提,后面却单面承;前面是一面提,后面却两面承,这样的句子前后是不统一的。
【例1】(2007年四川卷第3题B项)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解析】“强弱”是两面的,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面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使得国力变强,怎会使国力变弱?因此该句犯了两面一面不照应的错误。
【例2】(2009年天津卷第4题D项)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能否”是包括事情的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属于双起单承(前后不对应)的错误,可将两个“能否”改为“能”或在“有效”前加“能否”。
【例3】(2011年江西卷第5题B项)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解析】“是否”、“能否”是两面的,而“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一面的,属于双起单承(前后不对应)的错误,可将“是否”、“能否”删去或在“推动”之前加“能否”。
辨析一个句子是否有不合逻辑语病,关键是选准辨析角度,即抓住几个“切入点”,以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归结起来为“六看”:
一看并列词语,辨别是否种属并列、种属异类、不合事理逻辑顺序。
二看否定词,否定词与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如“防止、避免、切忌、禁止、难免、杜绝”等并用,辨别是否否定不当,或多个否定词连用或否定词用于反问句中,辨别是否否定失当。
三看介词,介词放在句中,辨别是否主客颠倒。
四看数量词,辨别表述是否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逻辑。尤其是表示减少、下降、降低等意义时用了倍数,表达有误。
五看两面词,一个句子中,若出现两面词, 如 “是否”、“能否”、“与否”、“有无”、“好坏”、“大小”、“高低”、“成败”、“得失”、“优劣”、“强弱”等词时,可能是不合逻辑。
六看关联词,辨别是否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