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教育的正本清源——评陈理宣新著《知识教育论》

2012-08-20 00:44文/蔡
中国出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客观化范畴意义

文/蔡 春

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才培养在学术水准方面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对知识教育的探讨既不够系统深入,也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人民出版社2011 年10 月出版了一部专著《知识教育论》。该书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诉求,即我们在知识教育领域里应尽快建立属于教育学范畴的知识教育理论。作者认为,我们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理论,以至于在知识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错位与错误,如知识的绝对化、客观化、精细化、知识价值的功利主义化,使得知识教育成为了人性的异化教育。

正是出于对素质教育的执著理想,对应试教育的深刻批评,该书考察了中、西方知识观的差异问题,论述了基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多视角的知识观。

第一,深刻分析了知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教学过程要解决的是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体化知识。近代以来教学的知识观主要是一种客观知识观,它视知识为客观的对象物,知识在教学中以“客体化”方式存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镜式反映”关系,除功利性联系之外没有并且不允许有任何主体的价值态度以及情感体验上的联系。显然,这实际上把知识与学习者主体割裂开来了,它完全忽视了甚至排斥知识发现者或者知识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和主体因素。

第二,对应试教育的客观化知识观基础的批判。把知识看作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真理,那么,教材上的知识就是不能变的,接下来,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解释就是权威的,学生就只能原原本本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考试参考答案比教师更加权威。于是,知识教育越来越被一个统一的、单调的、机械的外在物所支配。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自由选择权、加工权和解释权。知识被一个庞大的考试机器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亲密性和愉悦性,因此,人们一直以来所诟病的缺乏创新的问题就自然永远也无法得到解决。

第三,分析了知识教育活动被异化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知识教育就是直接把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这就使得知识教育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意义分裂。一是分裂了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意义联系。二是分裂了知识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意义联系。三是分裂了知识与知识对象之间的意义联系。由于当前的一些教育活动把知识从多个层面分裂开来,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知识教育就已化为了与人本质没有关联甚至是反人性的异己活动。低效率的教学活动和厌学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四,提出了知识教育内在的独特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范畴构成整个理论体系的支柱,再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范畴子系统构成理论大厦。

解析知识的结构,我们看到了知识不是单面性的,而是多面性的,它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意义性等五大特性,而且这五特性之间无限流转和充满运动张力。

解剖知识的教育实践,我们会发现,原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之所以屡纠不止,个中原因除了是教育体制、文化机制和社会心理等外在原因,还有我们通常所谓的思想观念原因,更隐秘的是我们知识观的原因。

陈理宣教授在这部著作中呈现出的理论视野、深刻的新见解,对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操作者都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客观化范畴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件有意义的事
中医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分析
中医舌诊客观化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探讨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民事司法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内涵探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