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流变考

2012-08-17 09:25杜升强
关键词:古汉语用例现代汉语

杜升强

王力先生认为:“在语言中,词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个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词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造成的,因此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王力《汉语史稿》)就眼睛这一视觉器官而言,它的“所表”从古到今并无变化,但其“能表”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在广泛查阅语料的基础上,对从古至今用来指称眼睛这一器官的词汇做一番梳理,以期对其历时演变的轨迹和演变规律加以描述和总结。

眼睛属五官之一,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据笔者掌握的材料,从古至今用来指称眼睛这一器官的词语共有21个(见表1)。

表1 古今指称眼睛的词语

如表1,上古汉语中用来指称眼睛的词共有3个:“目”、“眼”、“目精”。 其中,最早用来指称眼睛的词是“目”,甲骨文形体为“”。《说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古文目。”段注:“(古文)囗象面,中象眉目。江沅曰,外象匡,内象目。”参考陈年福先生《甲骨文词义论稿》第一章第二节中对“人体器官”的研究,可以确定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目”指称眼睛的用例,如:“戊戌卜贞:丁未目,不丧明?”(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

略晚于“目”而于先秦出现用来指称眼睛的词是“眼”和“目精”。 例如:

⑴“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易·说卦》)孔颖达疏:“为多白眼:取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也。”(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全13册)

⑵“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庄子·盗跖》)

⑶“煌煌荧荧,夺人目精。”(战国楚宋玉《高唐赋》)

以上3个词中,“目”的用例其后可见于东汉和明代的文献,但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单用。例如:

⑴“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汉王充《论衡·命义》)

⑵“目接其光辉,身承其教训。”(明高启《梦松轩记》)

“目精”一词用来指称眼睛,其后可见于南朝、唐代以及明清时期的文献,但现代汉语中也并无其用例。例如:

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⑵“因风旋落裙片飞,带日斜看目精热。”(唐元稹《山枇杷》)

⑶“真个是瞱兮如华,温兮如莹,须臾之间,美目横生,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明汪道昆《高唐梦》)

⑷田实发云:“我偶一展卷,颇似穿窬入金谷,珍宝林立,眩夺目精。”(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

而“眼”的用例,自先秦出现其后可见于南朝和唐代的文献,现代汉语中亦有其用例。如:

⑴“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⑵“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唐韩愈《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

⑶“旧同学不得要领似的睁大了惊异的眼。”(茅盾《创造》二)

到了中古汉语时期,出现了新的指称眼睛的词语:“寸眸”、“眼目”、“目睛”、“瞳睛”,例如:

⑴“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周翰注:“高台远视,八极之地可入于寸目。”

⑵“识其状貌,伤其眼目。”(《后汉书·袁敞传》)

⑶“今颜渊用目望远,望远目睛不任,宜盲眇。”(汉王充《论衡·书虚》)

⑷“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好丑相反,瞳睛殊也。”(北齐刘昼《新论·正赏》)

中古汉语时期出现的4个词中,只有“瞳睛”一词其后并无用例,其它3个词其后都有用例,“寸眸”只见于清代文献,如:“陡然万古奇,森此寸眸仄。”(清魏源《剑阁》)而“眼目”、“目睛”二词其后一直沿用,例如:

⑴“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发疼痛。”(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⑵“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⑶“已死不敢近,目睛射余光。”(宋欧阳修《猛虎》)

⑷“鸲鹆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见烟霄外事。”(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

现代汉语中“眼目”、“目睛”二词亦有其用例。如:

⑴“图画的色彩也加倍鲜明,动摇了我们的心灵与眼目。”(冰心《往事(二)》一)

⑵“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到了近代汉语时期,开始用来指称眼睛的新词语共有 12 个。 其中,“眼睛”、“眸子”、“眼子”、“眼孔”、“眼筋”5词用来指称眼睛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例如:

⑴“念此日月者,为天之眼睛。”(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⑵“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唐韩愈《赠张十八助教》)

⑶“千娇眼子,天上失其流星;一搦腰支,洛浦愧其回雪。”(唐张鷟《游仙窟》)

⑷“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唐张元一《又嘲武懿宗》)

⑸“诸禅德,大凡发足超方,也须甄别邪正,识辨真伪,带些眼筋始得。”(《古尊宿语录·云峰悦禅师》)

“银海”、“眼斤”、“眼脑”三词用来指称眼睛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例如:

⑴“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二)

⑵“东坡作《雪》诗……人多不晓‘玉楼’‘银海’事,惟王文正公云:‘此见于道家,谓肩与目也’。”(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

⑶“莺莺那里怎安稳,觑着自家般丈夫下得随人逃奔,短命的孩儿没眼斤!”(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凌景埏校注:“眼斤,就是‘眼睛’。 ”

⑷“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棣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

“六老”用来指称眼睛最早见于元代文献,例如:“把闲家扎垫的饱,六老儿睃趁的早,脚步儿赶趁的巧,只休教细褪了,永团圆直到老。”(元邓玉宾《村里迓鼓·仕女园社气球双关》套曲)

“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亦作 “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睛”、“眸”三词用来指称眼睛最早见于明代文献,例如:

⑴“两个媒人用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打一看时,只见屋山头堆垛着一便价十万贯小钱儿。”(《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⑵“那行者睁睛看处,真个的背在身上。”(《西游记》第三八回)

⑶“偷睛斜望,春光只隔流苏帐。”(明陆采《明珠记·桥会》)

⑷ “天子见李白在马上双眸紧闭,兀自未醒。”(《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在近代汉语时期始见于文献用来指称眼睛的12个词中,“眼子”、“眼筋”、“银海”、“眼斤”、“六老”、“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亦作 “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神水”)、“睛”7个词只见于它们始见于文献的朝代,而“眼脑”一词自宋代始见于文献,其后一直沿用至清代,但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用。例如:

⑴“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王季思校注引毛奇龄曰:“北人称眼为眼脑。”

⑵“着那等嫩鸽雏眼脑着忙,讪杓来手脚慌张。”(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

⑶“他天生眼脑,不是至诚人。”(清阮大铖《燕子笺·约试》)

只有“眼睛”、“眸子”、“眼孔”、“眸”4 个词语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⑴“一对不大不小眼睛,凝睇时荡漾生幽波,瞬动时燃炽着热情。”(茅盾《诗与散文》)

⑵ “〔周朴园〕眼眶下陷,眸子却闪闪地放着光彩。”(曹禺《雷雨》第一幕)

⑶“蘧然奋醒一大梦,手挽东海洗眼孔。”(谭作民《噩梦》)(7/1211)

⑷“乌黑的双眸亮闪闪,凝望着团长泪珠含;千般苦,万重恨,化做烈火胸中燃。”(姜金城《山丹丹花》二)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开始用于指称眼睛的词语共有 2 个:“眼眸”“眼瞳”,例如:

⑴“〔贾湘农〕觉得身上热烘起来,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眸闪着黝黑的光亮。”(梁斌《播火记》三四)

⑵“他那栗色的卷发,微黑的短髭,加上一双不停地述说着无声语言的深邃的眼眸,透出一种美男子的魅力。”(《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

⑶“你灰色的眼瞳,瞌睡的眼瞳,映照着北方的广漠的土地的忧郁。”(艾青《驴子》)

⑷“从她那明如秋水的眼瞳中,范博文似乎看见了他们俩已往的一切亲昵和无猜。”(茅盾《子夜》六)

⑸“孩子在周大勇的眼瞳里看见了自己的模样。”(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

综上,从古至今用来指称眼睛的词汇共有21个。其中:上古汉语时期只有3个词,中古汉语时期新出现了4个词,近代汉语时期又出现了12个新词,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又有2个新词开始用来指称眼睛。就这21个词语而言,显然近代汉语时期出现的新词最多,达到12个之多;就其使用年代而言,“目”出现的时代最早且使用年代也最长,在甲骨文中就有其用例,其后一直沿用,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已几乎不再单用;而就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而言,“眼睛”一词从唐代始一直沿用至今,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最普遍,亦成为日常口语中大家最熟知的用词;就词语的音节构成而言,这21个词中,复音词(包括多音词)占绝大多数,共17词,占总数的81%;单音词只有4个,只占9%。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蒋绍愚,等增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全12册[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9]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王力.汉语史稿(一卷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蒋绍愚.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J].中国语文,1999(5).

[13]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4]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的转折[J].古汉语研究,1993(3).

[15]史锡尧."眼"和"目"的语素组合及语义[J].普通话,1989(1).

猜你喜欢
古汉语用例现代汉语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