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012-08-17 09:25吕能芳
关键词:利润表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吕能芳

2009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文件,对利润表做出重大调整。现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出台已经有三年时间,具备足够的样本量进行统计研究。因此,作者试图从理论和实证分析来检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并为投资行为和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一、综合收益观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

1.其他综合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文件定义,其他综合收益是指“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2010年9月,证监会发布的《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指出,其他综合收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也与权益性交易无关”。2010年12月,财政部发出《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详细列出其他综合收益应包含的内容,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权益法下投资单位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的份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综上所述,其他综合收益就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未实现的损益。等将来收益实现,重新转换为净利润。

2.综合收益

美国FASB在1980年首次提出综合收益的观念,被定义为“某一期间某一主体与非业主之间进行交易或者发生其他事项而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它包括该主体在这期间内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一切净资产的变动。”

我国现行财政部报告中并没有对综合收益有完整定义,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提到综合收益是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二者之和。

(二)综合收益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6年,财政部出台《企业会计准则》在描述“利润”要素概念里面提到了“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所有者权益变动中也要求包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虽然没有提到“综合收益”,也没有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会计要素,但是已经明确提出“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2009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文件正式提出综合收益观,要求在利润表中体现综合收益,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2010年9月,证监会在《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指出2009年年报中有关综合收益列报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概念辨析。2010年12月,财政部发出《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1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详细列出了其他综合收益包含的内容。

综上所述,综合收益观引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三年多,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投资者都存在着对综合收益观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三)综合收益观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综合收益观的引入更多的体现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中的“决策有用观”,即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必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向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

传统的净利润只反映企业已经实现的收益,而对于未来交易或事项导致的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直接在利润表上体现。而这些未来交易或事项在风险水平和收益水平上都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通过将综合收益引入利润表的方式,让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2.向投资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可以杜绝企业利用未实现收益操纵利润的现象。比如,原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动时只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企业出售处置资产时,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记入“投资收益”,企业通常利用这一规则调整经营成果。而现在由于将综合收益纳入利润表,使未实现收益透明化。即使企业想通过调整未实现损益来影响经营成果,但是,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此消彼长,最后的综合收益总额还是不变的。所以,综合收益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综合收益观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价值相关性是指当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或发布,投资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考虑此信息,即该会计信息会导致资本市场做出反应。

净利润作为传统收益项目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经营成果,投资者自然而然会将自身的报酬期望和经营成果作比较,所以净利润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报表项目之一。大量的国内外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1968年,Ball,R,J.和P.Brown首次通过实证方法证明会计盈余变动对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郭旭芬、熊剑通过实证证明会计信息在中国市场的相关性,每股盈余和每股收益二者联合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1:净利润有价值相关性。综合收益让绕过利润表的未实现损益浮出水面,既体现了传统历史成本属性下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又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下的其他计量属性下的利得损失,尤其为解决好公允价值属性导致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收益列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综合收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2:综合收益有价值相关性。在前面的理论分析中笔者已经指出,相比净利润,综合收益反映的企业经营业绩信息更全面、质量更高,应该更能让投资者全方位了解企业,因此,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比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更强,而综合收益与净利润之差在于其他综合收益。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3:其他综合收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设计

Robert W.Holthausen,Ross L.Watts 将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方法总结成事件研究法、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三种。本文采用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方法。相对关联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的会计数据与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差异。增量关联研究主要是研究在给定一定会计数据的条件下,增加其它会计数据是否能够有助于增强对公司价值的反应。无论是增量关联和相对关联研究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估值模型来完成,主要包括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报酬模型仅仅反映价值与会计盈余的关系,忽略了价值与净资产的关系,因此采用更能全面反映价值内涵的价格模型。本文使用修正后的Ohlson价格模型,即以股票价格代表公司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如下:

其中,Pi代表第i个样本在第N年年报报出后的第二年即N+1年四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具体如下,2009年年报财务数据对应的交易日是2010年4月30日;2010年年报财务数据对应的交易日是2011年4月29日;2011年年报财务数据对应的交易日是2012年4月27日。BVPSD■i代表的是第i个样本的每股净资产,EPSi代表第i个样本的每股净利润,CIPSi代表第i个样本的每股综合收益,OCIPSi代表第i个样本的每股其他综合收益。a0、b0、c0代表截距,ε代表随机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是在2009年上半年出台的,所以,我们以2009年到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同时进行以下条件的筛选:(1)剔除银行、保险业公司。此类金融公司会计业务处理较为特殊,不能代表大多数上市公司统计结论。(2)剔除ST、*ST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经营异常,财务数据不具有统计意义。(3)剔除利润表中没有披露其他综合收益或者其他综合收益为0的样本公司。这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文件出台时间不长,且最初没有给出具体列报的要求导致,而且此部分样本对回归分析没有实质作用。

经过筛选共计608个样本。本文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新浪财经网站。采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应用软件是SPSS和EXCEL软件。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股票价格 (Pi)的最大值在51.24、最小值在 12.31,每股净资产(BVPSi)最大值在11.59、最小值在0.39,均说明选取的样本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每股其他综合收益(OCIPSi)均值在-0.03,负数说明现阶段我国未实现损益主要表现为损失。从构成来看,每股其他综合收益(OCIPSi)的均值是-0.03,每股收益(EPSi)的均值是0.44,其绝对值是其他综合收益均值的绝对值的14.67倍,说明其他综合收益对综合收益总额的影响微乎其微。每股收益(EPSi)的标准差为0.45,而每股综合收益 (CIPSi)的标准差为0.53,说明每股综合收益的稳定性不如每股收益,这可能是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等文件出台不久,并没有引起上市公司的足够重视,在报告时存在随意性或者并不清楚如何列报导致各个公司列报的尺度不同。

2.相关性分析

表2 回归结果

在表2中可以得出,三个模型均通过F检验且sig为0.000,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综合收益、每股其他综合收益对股票价格总体上有较好的解释能力。首先,三个模型BVPSi通过99%的T检验,且回归系数分别为.196、.315和.208,证明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其次,其中模型1的EPSi通过sig为0.000的T检验且系数为0.362,模型2的CIPSi通过sig为0.000的T检验且系数为0.267。这都说明了根据年报中披露出来的净收益和综合收益计算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综合收益均可以向资本市场传达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计信息,且方向为正。假设1和2成立。最后,通过比较模型1和2,发现模型1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259,模型2的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241,说明相对综合收益、净利润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模型3中的每股其他综合收益(OCIPSi)系数值虽然为0.050,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测试。结合前面模型1和2调整拟合优度的对比,说明其他综合收益并不能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性,假设3不成立。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9到2011年沪市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证明了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对公司价值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综合收益体现的价值相关性显著低于净利润,即其他综合收益没有显著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说明利润表的改革并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重视。另外,实证证明了净资产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与其他大多数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二)改革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综合收益观深入人心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 《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的统计数据,在2009年在市的1 714公司中只有839家公司披露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占公司总数的一半不到。并且值得反思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签字方能公布。这个结果说明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乃至整个行业都没认真对待利润表的改革,对综合收益涉及到的概念理解含糊、认识不清。这就需要政策制定机构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深对综合收益观的深刻理解,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2.改进会计准则和相关解释

(1)完善概念界定。证监会发布的《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称,不能“将权益性交易、指定计入资本公积项目核算的国家划入资产等导致的资本公积增加均列入其他综合收益”,但是,并没有给出权益性交易的标准定义,导致实务操作时的概念界定出现分歧。同样,我国更是需要尽快给出综合收益的标准概念,方便理论界进行深入研究,更好指导实践。

(2)增设会计账户。由于资本公积涵盖的内容较多,建议在资本公积下设置二级账户“其他综合收益”或者直接设置“其他综合收益”一级账户。不仅可以将资本公积和其他综合收益分开确认,同时也方便填列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3)改进利润表。一是将“利润表”改成“综合收益表”。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里都不再提“利润表,只提“全面收益表”或“综合收益表”,我国应该尽快趋同,方便横向研究。二是列示的其他综合收益明细项目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将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另一类是“不能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三是删除利润表的“每股收益”下的“基本每股收益”,新设“基本每股综合收益”和“稀释每股综合收益”。四是将重要的原先在附注中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信息纳入表内。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包含表内报告和表外披露两部分,但是,由于阅读习惯原因信息使用者往往更关注表内信息。将表外信息引入表内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重视。

(4)取消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行的做法是既在利润表里面列示“其他综合收益”,同时又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二者信息重复,而且实务中经常发现勾稽关系不清,容易导致投资者理解错误。建议取消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3.改进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在现有的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法里包含了大量跟净利润有关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应引入综合收益的概念对原有指标进行改进。如将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由原来的“净利润”变成“综合收益”,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风险和报酬。将综合收益观引入财务评价体系可以增强投资者对综合收益的重视程度。

[1]郭旭芬,熊剑.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是否价值相关[J].广东商学院,2003(6).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N].中国证券报,2009-09-30.

猜你喜欢
利润表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201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利润表
2019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利润表
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利润表
2020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利润表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