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的吻兽

2012-08-15 00:51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山西建筑 2012年31期
关键词:走兽正脊屋脊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0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为东方独立的木结构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不仅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而且式样奇巧、灵活多变也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从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枋等屋身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为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的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包括正吻和各脊兽等。

1 正吻

我国古建筑屋顶上有许多动物造型的装饰物“吻兽”,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博脊和戗脊上。置于屋顶正脊两端的称之为正吻,又称鸱尾或鸱吻。它的演变过程大体为鸱尾—鸱吻—正吻。唐代以鸱尾为主,宋代开始由鸱尾向龙头形鸱吻转变,到了明清两代才由正吻取代了鸱吻定名为正吻。鸱尾起初是由简单的鸮(xiao)鸟之尾作为造型而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如鸟形、鱼龙形等。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故又名“吞脊兽”。

传说这种鸱尾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原应为“蚩尾”,“鸱吻”一词可能系后人口传误记所致。唐苏鹗《苏氏演义》云:“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殿堂。今人多作鸱字。”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又说,这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之所以用“鸱尾”,据传说是汉时多火灾,越巫建议制作能激浪降雨的鱼尾置于屋脊,可镇火灾。如《唐要会》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压火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又《谭宾录》载:“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於屋脊。”《辞源》的解释为:“鸱尾(鸱吻)——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构件上的装饰,以外型略如鸱尾而称,又名蚩尾,祠尾。古人认为蚩尾乃水精,能辟火灾,故以为饰。”可见“鸱吻”是起源于避雷和防火的,而鸱吻的位置为最易遭受霹雳的脊端。在正脊两端安放两相对的鸱吻,用以封护屋面两坡,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

2 脊兽

在正脊以外的垂脊、博脊、戗脊上的吻兽较多,除有垂兽、合角吻(宋代称兽头)、戗兽外,还有走兽(宋代称蹲兽)、仙人(宋代称嫔伽)等。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又名望兽。垂脊兽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走兽多少不同,但取单数为制。

垂兽无论几个,第一个都是骑凤仙人。骑凤仙人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泯王,在一次与秦交战之时,大败而逃,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后有追兵,前有波浪翻滚的大河拦住去路,齐泯王仰天大叫我命休已,这时忽然飞来一只大鸟落到齐泯王的面前,齐泯王情急之中骑上大鸟飞至大河对岸,逢凶化吉。”这个传奇故事一直流传。从宋时古建中就把它安置在垂脊的脊端,以表示后有追兵前已无路可走之意。其实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也强调翼角翘飞的凌空感,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斜面砖来固定的。

“仙人骑凤”向后,走兽排列第一位就是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第二位是凤:古代传说中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神鸟之意。旧时比喻有圣德之人,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龙、凤在古建筑中多是成双出现,寄意“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生活美满”之意等。

第三位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用在古建筑上称为神兽勇猛威严之意。

第四位天马:就是西域传来的汗血马,《史记》:“大宛多善马,汗血马,其先天马子也。”意为神马,象征吉祥的化身。

第五位是海马:亦叫落龙子,能入海入渊,逢凶化吉,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

天马和海马皆为吉祥的化身,象征着帝王的威德能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第六位是狻猊(音酸泥):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与狮子同类。《尔雅·注》:“狻猊,狮子也,出西域。”《尔雅·释兽》中说“狻猊,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将其用于装饰屋面,大概是象征镇灾降恶的意思。

第七位押鱼:海中异兽,形状似鱼,有鱼身,鱼鳞,但首如狮,有足,是鱼与兽相结合的一种瑞兽。据说它亦可兴云作雨,是灭火防灾的能手。

第八位獬豸(音谢至):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外形似龙,尾部似狮却生独角,十分奇特,一说形似牛,又说似羊,与狮子类同。然而,究竟为何种动物,却一直没有定论。《辞源》中说,獬豸可能是羊,也可能是鹿。权威辞书《辞海》则干脆没有指明獬豸为何物,把它笼统称为传说中的神兽。古书对此亦是莫衷一是,《史记集解》《后汉书》都认为獬豸是鹿,王充在《论衡·是应》中指出獬豸是“一角之羊”,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为獬豸“似牛”。但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杨孚《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后两句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总之,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选择獬豸装饰殿宇,含有主持公道的意思。

第九位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虬有独角,螭无角。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亦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十位行什:因排列在第十个,故称“行什”,是压尾兽。其造型像猴子,但背上有双翼(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手持金刚杵,很像民间传说的雷公,或许是用来避雷的。

3 吻兽的功能及象征性

我国古建筑屋脊吻兽的使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在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都有详细论述。以清式为例,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仙人”,之后“由仙人数起为(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且根据建筑的等级规定设置脊兽的数量,岔脊上有垂兽,走兽安放在垂兽和仙人中间,其数量的多少决定建筑的等级,最高等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走兽最多,最前面的是仙人,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走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走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走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垂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最前面“龙”较稳定,不易被减掉。因此,行什在一般古建筑上极少使用,只在北京故宫太和殿上可见到,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

把这些走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和灭火防灾及主持公道之意。同时,这些吻兽构件在建筑上还有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处容易渗入,吻兽严密封固瓦垄的顶端,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在鸱吻和走兽的腹腔内,均施有脊桩,直插入其下的扶脊木、脊檩或角梁等木构件中,以保证它们的稳固。古人把构件的建筑功能与艺术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除有保护建筑之功能外,更使古建筑显得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而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都是猛兽或猛兽的化身。自然界中的狮子凶猛无比,无需雕琢。天马则不同,在马的两肋处凭空添加了两个翅膀,故称天马。马善奔跑,有“奔跑如飞”的形容,古人还感不够,加上了翅膀,恐怕就不是“奔跑如飞”,而是“能飞”了。斗牛外形似牛,古人觉其忠厚老实,不够凶猛,故将其装扮成身披鳞甲、神态似龙的异兽。海马、押鱼,却被古人雕琢得面目全非,海马似马,押鱼似龙(古代传说中的“虬龙”即有角的小龙,尾部带鳍似鱼形)。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增加了几分威严与尊贵。

[1]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六卷)之《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卷)之《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臧丽娜.鸱尾考略[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9-83.

猜你喜欢
走兽正脊屋脊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屋脊山之春
中国写实走兽瓷画历史发展及特色研究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浅谈乐山古建筑脊饰艺术
浅谈高跷走兽中“梅花鹿”的表演特征
浙西屋脊清凉峰
对对子
在西藏
正脊调曲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