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高第丕与早期白话文研究*——以《文学书官话》为例

2012-08-15 00:52:12李海英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半音位次官话

李海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高第丕与早期白话文研究*
——以《文学书官话》为例

李海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高第丕,美国南浸信传道会传教士。他与中国学者张儒珍合著的《文学书官话》刊定于1869年。《文学书官话》虽然影响巨大,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文学书官话》用汉语官话口语写作,并把官话口语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部正式的今话文文法书”(刘大白语)。它的特点是划分词类尽量立足于汉语实际;“名头”、“地步”、“位次”、“靠托言”等术语的提出,与后来的汉语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第丕;白话文研究;《文学书官话》

高第丕(1821—1902),又称高泰培、高乐福,美国南浸信传道会(Foreign Mission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s)传教士。咸丰二年(1852年)来华,曾在上海传教十二年,并编写了《上海土音字写法》,发明了以注音字母学上海方言的办法。同治二年(1863年)调往山东登州(今蓬莱)传教,后又到泰安等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义和团起义而返回美国,两年后去世。《文学书官话》一书编写于高第丕在登州传教期间,刊订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英文名为Mandarin Grammar,又可译为“《官话语法》”。该书著者署名为“登州府美国高第丕,中国张儒珍”。张儒珍,一说为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字挺秀,号珽修。其身份应为随高第丕到登州传教的教友。

《文学书官话》一书,作为十九世纪中叶的白话文教材,曾被日本学者金谷昭称赞道:“音论,字论,句法,文法,以至话说,用法,章解句析,逐一备论无所遗。盖彼国文法之说,实以是书为嚆矢矣。从此法分解论释百般文章,修辞论理之道,亦可以立也。”[1](P1)作为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官话口语教材,它在汉语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第丕对语言的本质有相当的认识。在《文学书官话》的解题中,作者一上来就提出:“文学书是论话字的用法。话是意思的声音,字是意思的形状。话字可以表明人心里所有的事情。”就笔者看来,这里的“文学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书”,而应该是文章、论文之意。高第丕的这段话与四十年后一位瑞士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位语言学家曾指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我们建议保留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后两个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2]说这些话的正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索绪尔。语言是声音和意义任意结合的符号系统,他的这一著名观点影响了几代人。与他不同的是,高第丕采用了当时中国人能理解的简单说法“话”和“意思”分别来代替了声音和意义,但两种言说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高氏甚至指出,“意思”是以“字”的形状呈现的。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学书官话》一书共二十一章,概括说来无非分为四大块内容。第一章“音母”,介绍官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第二章“论字”,就汉字的笔画、部首、偏旁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还顺带讲到按音节多少对语言片段可以做分类。这部分内容最为简略。第三到第二十章,涉及官话语法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词类、句式等。第二十一章“论话色”,多少带有汉语修辞简介的性质。本书作者将侧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其他几部分也都不乏精彩之处。

一、“音母”一章表现了高第丕深厚的语音学素养

高第丕认为,汉语官话中共有55个音母。音母,即今天所说的声母和韵母的统称。“一口话,像‘靠’、‘套’、‘炮’,可分二音,从口先出来的音叫上半音,后出来的音叫下半音。”一口话,也就是音节。上半音即声母,下半音即韵母。音母、上半音、下半音这些概念虽然与今人的称说有一定距离,但对高第丕本人来讲已经是有了相当的改变。早在1855年出版的《上海土音字写法》一书中,高第丕是用“韵母”、“音韵”来称说“声母”、“韵母”的。相比而言,十四年后出版的《文学书官话》叫法更加科学了。

在这一章中,高第丕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晚清登州语音的面貌。尤其对“上半音”、“下半音”做了详细的说明。

“上半音”就是声母。《文学书官话》认为上半音“是轻的,有用舌根作的,有用舌尖作的,有用舌中作的,有用唇作的,也有用舌与唇作的。”并且高第丕还就26个声母的发音部位仿照唐代守温“唇、舌、牙、齿、喉”五分法做了详细的分类说明。高第丕将其分为“舌根音”、“舌尖音”、“舌中音”、“唇音”、“舌唇音”五种。根据高氏的记录,我们能很明显地发现,一百五十年前的登州方言声母非常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但也有其特点。如将“记”、“气”归到“舌根音”,这说明一百五十年前登州方言喉牙音和齿头音在拼齐齿呼时发类似[k]、[k‘]、[x]一组音,这与现代蓬黄片区齿头音和喉牙音拼开合二呼时才发舌面中音[c]、[c‘]、[ɕ]的规律不一致。

“下半音”即韵母。《文学书官话》认为官话中的下半音有29个,“是重的。都是用气嗓作的。有单音的,有双音的,有带鼻音的。”上下半音的区别是从发音感受上来描述的,轻重不同,应该是声带振动与否。他同时还注意到了鼻音的轻重,从他所举的例子来看,鼻音重的多数为后鼻尾韵,即以ng为韵尾的韵母。高第丕对韵母的分类法与今天的蓬莱话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的数量不一致,对研究登州方言韵母一百五十年来的沿革是有益的资料补充。

高第丕继承了此前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规律,如采用五分法记音,将舌头舌上归为舌尖音一类,对重唇音轻唇音未作区分,将飞、位、白、破、魔统归为唇音等等;同时,他又从登州语音的实际出发,采用了舌根音、舌尖音、舌中音、唇音、舌唇音等新名称,算是在吸收传统的音韵学知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深厚的学养加上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使得他的记录成为研究汉语语音学的宝贵资料。

二、语法研究立足于汉语实际

在《文学书官话》中,高第丕尽力依托汉语实际,对于汉语词类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词类划分

在《文学书官话》中,高第丕将汉语的词分为15类,即名头、替名、指名、形容言、数目言、分品言、加重言、靠托言、帮助言、随从言、折服言、接连言、示处言、问语言、语助言等。现代汉语所研究的词类,《文》已经都有所涉及,只是叫法不同,分类更为细致。而且,从类目的设定来看,充分考虑到了汉语词使用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名头(名词)、形容言(形容词)、分品言(量词)、接连言(连词)等词类内涵及语法特征的分析,虽然与今人相比有术语上的差异,但在对基本问题的看法上极为一致。

从《文》来看,其中也存在很多依据拉丁语法曲解汉语之处。英语中有代词属格、动名词、动词时态等现象。高第丕在处理汉语词的分类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受母语影响的痕迹:1)如“的”归类不清。认为“人的”是名头;“我的”是替名。这也是受属格影响的一个表现。今天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是名词,“我”是代词。2)误将动宾或连谓短语认作名词。认为“像‘孝父母是应该做的事’、‘念书出门能开眼’,‘孝父母’、‘念书出门’算虚总名”,将短语看成了名词。这很明显是受了动名词理念的影响。当时国内对于汉语的语法单位在认识上不够充分,来自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又有动名词做主语的习惯,以这样的语法理念来观照汉语,自然认为动名词的作用等同于一个名词。3)认为动词即靠托言有“三个时候”,“有标记”。“靠托言有三个时候,叫过时、当时、后时。像:‘我的朋友走了。’‘走了’是靠托言,过时。‘先生在书房里念书。’‘在’是靠托言,当时,‘念’也是靠托言,当时。‘我要去买笔。’‘去’是靠托言,后时,‘买’也是靠托言,后时。”“过时的记号是‘了’、‘咯’,当时没有记号,后时的记号是‘要’。这些记号,有个时候用,有个时候不用。所以要看一句话的意思才能知道这一个靠托言是哪一时用的。”其实,汉语是时态变化不怎么丰富的语言,基本上没有必要从标记角度来考虑汉语时态变化。毫无疑问,这一着眼点,不是完全从汉语的实际来考虑的。

当然,高第丕有上述认识似乎并不奇怪。这正是早期传教士语法的一个特点。以印欧语系为母语者,自然而然在看待其他语言时携带有原来的语言习得的印记。

2.诸多概念的提出

①“名头”及相关概念

“名头”即名词。高第丕等认为“名头是最要紧的一类字”,将“名头”分为定名、实总名、虚总名三类。再分析一下的话,实际包含两大类,三小类。两大类即“定名”和“总名”,分别指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总名”下又分实总名和虚总名,分别指具体普通名词和抽象普通名词。可以说,现代汉语的名词类别研究无非是在专有名词、具体名词、抽象名词的基础上又将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等单独列出,并因后两类名词经常做状语的特点而将它们与前几种分别开来。

②“三个位次”

在“名头”一章中,《文》还介绍了“三个位次”。“名头”是有上下层级的,所以讲求“位次”,“叫上位次、中位次、下位次”,“上位次是讲话的,中位次是听话的,下位次是提过的。”

有学者认为,按作者高第丕、张儒珍的意思,似乎是指以传播性和使令性动词为谓语的复杂语句中的不同“名头”:“上位次”系指传播和使役行为的主体——执行者所处的地位,“中位次”指传播和使役行为中涉及的对象——接受者所处的地位,“下位次”一般表现为事物宾语或者兼语的宾语。[3](P134)而对《文》下过一番功夫的日本学者大槻文彦则认为“位次”指的是与人、物、事相关文章中,其“名头”的各自位置,根据位置情况而分为上中下。也就是说,大槻文彦认为,位次实际是指名头在句子中顺序的先后,即语序问题。有学者指出,大槻文彦的解释没有说清楚,是只看到了表面的形式。[4]

③六个地步”

《文》中还提到,“名头有六个地步”,即“行的地步、有的地步、受的地步、用的地步、得的地步、余的地步”。比如,“先生可以使笔给学生写字”,“先生是行的地步,笔是用的地步,学生是得的地步,字是受的地步”。

六个地步来源于印欧语言的六格,即主格、宾格、与格、属格、呼格、离格等。《文学书官话》其实也是以六格来总结名词充当的几种句法成分的,在此基础上有所丰富而已。比如,增加了工具格,其间考虑到了做独立语的情形,还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文》力图借用拉丁语法的标记来学习名词的掌握,如“的”、“之”为属格的标记等,并且将“的”视为属格名词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受拉丁影响的表现,但观察更为细致。单独的名词作状语,已经注意到了。

④“承接”

“有的时候有两三个名头承接起来,都在一个位次,连在一个地步里的。”《文》中的用例,实际是指的同位短语。即几个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所指相同,语法地位相同,从而形成同位关系。如“我使徒保罗耶稣的仆”、“一个老人姓孙”、“学生刘注”、“我的学生赵凤华的兄弟凤云”等都是同位短语。

⑤“靠托言”及相关概念

“靠托言一类的话分两支,叫动字、静字。动字就是走、飞、想、讲、写、打、吃、来、去、行、开、爱、恨、信,这样的话都是活动的。静字就是是、有、值、站、坐、死、住、在、为。这样的话都是寂静的。靠托言必有名头或是替名为他的根本,动字是显出他根本的行为来,静字是显出他根本的形势来。名头为君字,靠托言为臣字。”上面的表述涵盖了以下几个意思:动字基本属于今天所说的动作动词或者是心理活动动词;静字即非动作动词,或者非及物动词;名词或者代词是动词的根本;动字是表行为的,静字是表形势。名词在句中为主,动词在句中为辅。

另外,《文》还提到了“尽头”(宾语)的问题。“靠托言都要靠他的根本,许多要归到尽头去。”“‘人天天要洗脸。’‘洗’是靠托言,动字,靠‘人’为根本,显出他的行为来,归到脸为尽头。”要么,靠托言靠到主语来,要么归到尽头(宾语)去。当然,尽头可有可无。结合上文“名头为君字,靠托言为臣字”的说法,我们有理由推断说,《文》的作者注意到汉语句子一般不缺少主语或者宾语的情形。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汉语中的非主谓句如叹词句(如:啊!),形容词句(如:好得很!),动词句(不带宾语的。如:起来!),拟声词句(如:哗啦!)等,也比比皆是。《文》中“名头为君字“的说法在当时应当是没有顾及这些汉语句子的实际存在。

《文》充分注意到了动词的连用。“有两三个靠托言,扣起来,都靠一个为根本的。”几个动词连续使用,来陈述同一个主语。其实,《文学书官话》不止在一个地方提到这种连谓结构。在“读”即短语中,又提到了“扣目读”,即连谓短语中后一个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作者认为,“我的兄弟要上城去买一处房子”,“你要来吃饭”中,“买一处房子”,“来吃饭”就是扣目读。

《文》还指出,靠托言有过时,当时,后时“三个时候”。过时、后时还可能有记号“了”或“要”。如前所述,时态在汉语中也属于不怎么明显的语法特征。毕竟,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形态变化不丰富。

《文》还提到了靠托言的“三个口气”和“三个行法”。三个口气即直说的口气、问的口气、使令的口气。句子是有语气的,单个的动词没有“口气”。《文》的安排不符合汉语实际,似乎失之偏颇。“三个行法”即顺行、退行、逆行。“顺行的,根本在先,靠托言在中,尽头在后。退行的,根本在先,尽头在中,靠托言在后。逆行的,尽头在先,根本在中,靠托言在后。”三个行法,说到底就是主、谓、宾在句中的语序问题。照今天看来,语序的这种改变对汉语动词本身的影响不明显。而语序,恰恰是按照结构分析汉语句型的一个绝佳的角度。不过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在没有多少像样的汉语语法著述可供参考的条件下,《文学书官话》所做的这些尝试也是难能可贵的。

3.《文学书官话》的影响

《文学书官话》的影响如何呢?学术界的观点并不统一。

一种认为影响不算大。刘大白曾说:“一八六九年(民国元年前四十三年,清同治八年)更有了美国人高第丕氏和中国人张儒珍氏共著的《文学书官话》,是一部正式的今话文文法书。但是以前的那些,固然是不成系统,不能称为文法,而且都是仅仅说明古话文底虚字助字之类的;而《文学书官话》,又仅仅短期地流行于外国人社会和基督教社会间,现在差不多已经不存在了。”[5](初版序)在这批学者看来,一部仅仅流行于基督教信仰者和外国人圈子的著作,且仅仅过了七十年便不复存在,其影响力似乎真的非常有限。

可是也有人持完全不同的看法。高第丕、张儒珍之前,西方学者研究汉语语法学的著作不少,目前所知的较早的是西班牙人瓦罗的《华语官话语法》(1703)。其它比较著名的如马约瑟《汉语札记》(1728[1831])、马士曼《中国言法》(1814)、马礼逊《汉语语法》(1815)、雷慕萨《汉文启蒙》(1822)、洪堡特《论汉语的语法结构》(1826)、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1864)、儒莲《汉文指南》(1866)等,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1867)涉及语法的内容也很引人注目。有的学者注意到,早期西方学者研究汉语语法学的著作以汉语口语作为分析对象的不少,直接用汉语官话口语写作,并把当时官话口语作为研究主体,而且在中国刊行的,《文学书官话》是一个特例。更为重要的是,参与研究的学者已经不只是西方学者高第丕,还有中国人张儒珍。张儒珍的参与,他所做的编写与订正工作,对于汉语官话口语研究的可信性来说必不可少。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国内汉语语法学著作,白话文语法大量出现是五四运动以后,而最具影响力的白话文语法的代表作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是1924年才出版的,与《文学书官话》相距50余年。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学书官话》用汉语官话口语写作,并把官话口语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合璧的一本白话文语法著作,是著者非凡的学术魄力与眼光的体现。

《文学书官话》的巨大影响力,可以它在日本的传播为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大槻文彦所著《支那文典》(1877)刊行,它所“解”的原本正是《文学书官话》。经过有关学者的比较研究发现,《支那文典》虽远不及《文学书官话》的语法学术含量那么充足[4],但它标志着日本现代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起始。另有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大清文典》,是《文学书官话》的日本整理本,由日本人金谷昭训点。它与大槻文彦《支那文典》不同,但受重视程度同样很高,可见《文学书官话》在日本影响之大。

[1]高第丕,张儒珍.大清文典[M].金谷昭,训点.青山清吉出版,1867(日本明治十年).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张延俊,钱道静.《文学书官话》语法体系比较研究[M].北京:崇文书局,2007.

[4]李无未.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M]//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3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大江书铺,1932.

Gao Dipei,a Missionary from America 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and Study on Early Vernacular Chinese——TakingMandarin Grammaras an Example

LI Hai-ying
(School of Lit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Gao Dipei is a missionary of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He wroteMandarin Grammarin collaboration with Zhang Ruzhen,a Chinese scholar,and published it in 1869.Unfortunately,strong as its influence is,people lack recognition of this book.Mandarin Grammarwhich was written in spoken Mandarin and took spoken Mandarin as its object of study,is a formal book on Mandarin grammar(Liu Dabai).It classified parts of speech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l status of Chinese.Many terms like"名头”,“地步”,“位次”,and“靠托言”,etc,took the same research perspective as the later Chinese studies.

Gao Dipei;Vernacular Chinese;Mandarin Grammar

H 146

A

1673-2103(2012)03-0110-05*

2012-03-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近代来华传教士汉语研究文献之研究”(项目编号:10YJC870017)。

李海英(1971-),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献学。

(责任编辑:王建)

猜你喜欢
半音位次官话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生活(2022年9期)2022-10-21 20:11:20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列”义释疑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上海戏剧(2017年10期)2017-10-24 11:42:16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北方音乐(2016年23期)2017-01-11 11:07:57
Negative transfer of Henan Dialectto English Pronunciation
青春岁月(2015年21期)2015-12-15 11:52:47
2015年上半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办公室业务(2013年2期)2013-12-04 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