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浅析

2012-08-15 00:50徐卫兰郭莉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9期
关键词:商业信用分配

□文/徐卫兰 郭莉莉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江苏·苏州)

一、引言

信用形式多种多样。按照是否有中介人出现,有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之分;按照信用主体或信用标的的不同,又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等。其中,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实际上是前两种信用的衍生形式。这样,我们可以把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看作是最基本的两种信用形式。本文主要对商业信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商业信用是商品交换者在货币运动与实物运动时间上不一致的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实物让渡为前提、以偿还为条件、具有合作互利功能的契约关系。自1960年Meltzer首次观察到商业信用在融资活动中的作用以来,商业信用问题便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最重要的方式;而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商业信用也正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工具。商业信用也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资金来源,融资性需求已成为企业对商业信用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信用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在金融机构作为专业的信贷供给组织存在的条件下,企业为何还会向客户提供融资性信用?或者从信用接受者的角度说,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的融资手段在银行信用存在的条件下因何继续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商业信用研究的焦点。

二、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

Meltzer(1960)首次强调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作用。他假设易于获取银行信用的公司比受到银行信贷市场歧视的公司更能增加商业信用的发放。Meltzer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验证了这一再分配观点,特别是在货币紧缩时期,这一现象尤为明显。Petersen和 Rajan(1997)是第一篇利用美国公司数据研究再分配作用的研究。他们以小企业金融调查数据为样本,发现获取金融机构越多的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从而表明商业信用在金融机构和缺乏正规金融渠道的企业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Ramey(1992)和 Nilsen(2002)继续了这一研究,得到了支持再分配观的类似结果。这些研究都说明商业信用起到了将一个经济体中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资金用于最佳用途的传导中介作用。商业信用的再分配功能在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体中更为重要,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正规融资渠道还欠发达。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通过国别比较研究发现,在银行为主要融资来源的国家,企业向顾客提供了更多信用。当银行系统的股权更集中、经营更有效时,这一关系更为突出。Kohier,Britton 和 Yates(2000)通过研究那些直接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英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去帮助那些正处于资金困难时期且对银行借款有依赖性的企业时,发现确实存在商业信用这一融资渠道,帮助处于资金困难时期的企业缓解融资困境。Fisman和Love(2003)的研究表明,在金融中介欠发达的国家,商业信用提供了重要的替代资金来源,使用商业信用更为密集的行业经历了最显著的业绩增长。Love et al.(2007)运用来自6个转型经济国家的公司样本数据,研究了金融危机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他们发现,虽然商业信用的提供在危机之后马上增加,但随后急剧降低,而商业信用提供量的降低源自于危机后银行信用的短缺。他们的结论与商业信用提供的再分配观是一致的,即通过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向财务状况差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将银行信用进行再分配。

余明桂、潘红波(2010a)基于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易于获得银行信用的企业会将这些信用以商业信用的形式再分配给难以获得银行信用的下游企业,从所有权性质出发,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检验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信用再分配功能,结果发现,尽管国有企业获得的银行信用显著多于私有企业,但提供的商业信用净额却显著少于私有企业。而且,国有企业获得的银行信用与提供的商业信用不相关,而私有企业获得的银行信用与提供的商业信用显著正相关。谢诗蕾(2011)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规模、成立时间、行业竞争性等因素后,银行短期借款越多的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支持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研究结论还表明,利用银行信用提供商业信用再分配的现象只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存在,这与余明桂、潘红波(2010)的实证结论一致。并且还发现盈利情况较差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意味着在这些公司商业信用的提供可能是一种被迫采纳的举措。此时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本文试图从商业信用竞争假说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

Fisman和Raturi(2004)及Van Horen(2005)提出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竞争假说认为,商业信用可以作为供应商的一种竞争手段,当供应商面对的同行业竞争者较多时,客户能够很容易找到替代性的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能够施加可置信的威胁转移到其他的供应商。因此,为了避免失去客户,供应商愿意提供商业信用来锁定客户,即使对于那些受到融资约束因而商业信用成本很高的企业也是如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盈利情况较差的非国有上市公司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余明桂、潘红波(2010b)从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出发,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证明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并且发现,由于私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大于国有企业,所以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多地以商业信用作为产品市场竞争手段,在加入金融发展这一因素后,发现商业信用的竞争效应主要发生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而在金融发展较差的地区,私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竞争并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私有企业易于在市场化地条件下获得银行信用,进而有较多的资金来源提供商业信用。这一实证结果也支持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

四、可能存在的风险探析

从上述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和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中,可以看出,商业信用起到了将一个经济体中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资金用于最佳用途的传导中介作用。具体来说,融资约束少、获得更多银行信用的企业为受融资约束多、受到信贷歧视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缓解他们的融资约束,解决他们的融资困境,进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并没有考虑到商业信用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众所周知,信用是存在风险的。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会因为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损失。信用风险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的发生与经济周期无关,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商业信用也不例外,也存在风险。因此,在制定商业信用决策时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商业信用决策是一个涉及多个公司运营层面的交互作用过程,此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既有公司财务层面融资能力的权衡,也会受到成本分担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层面需求率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时是否也能从上游企业获得商业信用,否则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对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带来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信用关系一旦在某一环节断裂,往往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商业信用再分配观是建立在企业获得更多银行信用基础之上的,此时需要考虑企业获得银行信用的资金成本是否低于提供商业信用可能带来的收益。从收益角度看,企业在提供商业信用之后,企业市场层面的需求率是否有所提高。获得商业信用的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行为,产生事后的道德风险,进而对商业信用提供方来说,面临的违约风险增大。

五、小结

企业在获取更多银行信用的基础上提供商业信用,发挥商业信用的资源再分配功能,一方面缓解了面临融资约束企业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然而基于商业信用的这两种理论都忽视了信用风险问题,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就会出现裂痕,同时,企业自身是否也会发生违约风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谢诗蕾.所有权性质、盈利能力与商业信用的提供[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3.

[2]余明桂,潘红波.所有权性质、商业信用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J].经济管理,2010.8.

[3]林加奇.第三条融资渠道:解读现代商业信用[M].江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商业信用分配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