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萌 刘晓霞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学分制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一种进步表现,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对原有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所进行的改革。学分制的实行是高等院校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学体制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高校教学“人性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有了很大程度的自由,使学生由原来听从于因材施教发展到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采用学分制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学习个体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学分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分制的实行必然带动高等教育中一系列相应的改革,进而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变革,推动高校的进步和发展。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适应教育发展的考试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分制的顺利实施。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考试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要想适应学分制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考试的功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可避免的要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由学年制向学分制逐渐转变,然而很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评定成绩,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行,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日益突显出来,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需要。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
1、考试功能异化。考试的功能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并且是一种双向检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偏重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考试往往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甚至能否毕业的依据。由于存在考试目的的错位,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方法呆板,多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也只能为考试而学,学习不够积极主动,不重视知识的深刻理解,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也很难在学习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体会。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对考试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地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这种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某方面素质,或者说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正素质和能力。
2、教考不分离。多数课程的考试仍采用教学、考试、评卷由同一教师完成的“教考合一”制,这就导致了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学生也只是掌握所学到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整体吸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诱发了部分教师在教学、出卷及评分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从而削弱了考试的检测功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考试模式、成绩构成单一化。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而检验学生学习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考试运用较少。一方面考试形式单一化,仅靠一次期末考试,加之考试时间有限,很难使试题做到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将精力集中在期末考试前的突击上,难以发挥考试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作用;另一方面成绩构成单一化,仅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成绩作为学生学科成绩,未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4、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单一化的考试模式势必导致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一份试题往往不能全面覆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目前,很多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仍然停留在“一份教案、几套试卷,多年循环使用”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少,缺乏创新,自然学生也就难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学科发展前沿知识。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只埋头书本、眼界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以致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学分制“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也就无从谈起。
5、对考试的分析反馈不够。考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反馈功能的充分发挥,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讲授,进而不断改进的作用。由于多数课程考试安排在期末进行,时间紧迫,阅卷工作量大,教师在阅卷及成绩录入完毕后,只是填写一份试卷分析单。这种分析方式过于单一化、形式化,无法做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的反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总之,传统的考试制度会造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思考;重笔试,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重课堂学习,轻课外实践。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创新,同时也阻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1、实行“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相结合的命题模式。“教考合一”是指教师可以负责确定、评判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内容或部分考试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指反映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考试分开,由专门的命题和阅卷小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统一命题,根据标准答案统一评卷,这样做既体现了教学和考试内容的统一性、客观性,又减少了教学和考试的随意性。
不论“教考合一”还是“教考分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果单一实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负面效应。但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却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操作起来,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对于一些新兴学科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学科,如经济类、司法类等学科,为了有利于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可以加大“合”的比重,或以“合”为主,这样做教师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观点融入到平时教学以及考试中,体现了考试的相对灵活性;对于一些发展缓慢平稳、内容较为固定或一些更注重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科,如语言学、数学等,则可以加大“分”的比重,或以“分”为主,这样能够体现教学与考试的统一性、客观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可采用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撰写论文、调研报告以及实验操作等形式,或者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评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不管是何种考核形式,都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选择,只有进行有机的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扬长避短。
3、注重成绩构成的多样化,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当前情况下,多数课程的考核仍然是最终“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即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构成,而平时成绩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出勤、作业及平时表现给分,其构成比较单一。要使考试成绩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如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那么课程期末成绩的构成随之而然会多样化。教师应根据不同性质特点的课程,以及同一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采取作业、小论文及平时测验等多种多样的考核环节,并将这些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按照适当比例计算,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总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期末成绩,改变以往临考突击的学习态度。
4、加强对试卷的分析反馈。考试不是课程教学的终结,我们往往能通过考试发现许多平时教学中无法发现的问题。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等任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对试卷的分析、总结,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反馈和整改提高等后续工作。考后分析不仅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各项分析,同时要对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情况做进一步研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试卷分析,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是在考试后再上一节课,讲一下该课程的考试情况,并对教与学做全面总结,然后再与学生面对面地相互交流,让他们提出对该门课的授课与考核的意见或建议;或者利用网上课堂,学生可从平时课堂教学、期末试卷等方面对本门课程提出意见或建议,并反馈给教师。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发挥教与学的互相促进作用,使考核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最后将考试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与试卷一起归档,上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使考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试题的水平也反映了教师的水平。为了保证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考试改革要与教学改革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要求教师在本专业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设计出新颖的、综合性强的题型,并具备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能力。
第二,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考试改革的推行要从教学改革开始,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自身素质提高外,还要将大量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走创新学习之路上。教学中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探究能力,不断发现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从出题到阅卷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做出的新颖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判断分析,引导鼓励学生走创新之路;同时,主观题型考核结果的评价本身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就需要教师保持高尚的师德师风,在评分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公正。
总之,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考试改革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它的开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与学生的支持,需要相关方面的改革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培养创造条件,才能使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1]许鹏奎,蔡中宏.论大学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2]王建军,许鹏奎.学分制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2003.6.
[3]刘玉群,朱慧.学分制下推进考试改革的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