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小人难保”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2012-08-15 00:45张文科贾海清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保民礼治小人

张文科,贾海清

(1.孔子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3100;2.青岛团校,山东 青岛 266071)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1](P2526)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误解,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更成为孔子“轻视妇女”的例证。因为把女子与“小人”并列,自然有轻视妇女的嫌疑。其实“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反映的是“敬德保民”之思想。

一、“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

“敬德保民”是周代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周灭商,是以属国灭上国。周初的统治者夺取政权之后,对商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周人认为,夏、商的统治者迷信天命,崇尚鬼神,忽视道德,不重人事,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夏桀、商纣“谓己有天命”,所以据天命而妄为,但不知天命的根本在“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也就是说谁有德,天就辅佐谁。而上天惠爱百姓,“惟天惠民”,民心也是随惠而定,谁给予百姓好处,百姓心就向着谁,“民心无常,惟惠是怀”。看天命在哪里的最好办法,就是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倾听百姓的呼声。因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观察一国之德,是从百姓那里看到的,保民就是敬德,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敬德保民”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在道义上证明了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为防止重蹈殷商覆辙总结了经验教训。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开了“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思想的先河。

1、保民的实质。保民,实际上是保有对民的统治,施惠是保民的手段。周人认为,民是上天交予王来统治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2](P180)君师是辅佐“天”来治民的。在天和君师面前,民始终居于从属地位。因此,“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虽然不是民本思想,然已含有民本思想的萌芽,即民是治国之本,民心向背是政治统治好与坏、得天命与否的标志;帝王君师禀承天命的主要内容是治民,只有通过治民,才能取悦于上天,保持上天对自己的垂亲。

2、保民的措施。为了保民,周初的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一是分地给农民。根据《孟子·梁惠王》,在周还未灭商时,周文王行仁政,先从划分田地开始。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得私田百亩。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二是不收商税。商贾往来,关市不收税,水泽里捕鱼不禁止。三是犯法不连坐。一人犯罪,妻子不连坐,民众因之感激文王之德。《诗经·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3](P524-525)文王要筑高台,庶民象儿子替父亲做事那样踊跃,高台很快筑成。四是亡奴归主。《左传·昭公七年》云:“有亡荒阅。”就是说,谁的奴隶归谁所有,不许藏匿。五是善待“顽民”。顽民原来是殷商的大小奴隶主,商灭后当了俘虏,丧失了过去的特权。他们顽固地反抗周统治。周公把顽民迁到洛阳,为他们筑城造屋,同时诰诫他们安心谋生,安居乐业,逐渐软化降服了这些顽民。

周文王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惠民”、“裕民”的政策。《康诰篇》上说:“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他禁止饮酒打猎,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家有蓄积,使之产生劳动的兴趣。《尚书·无逸》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周公训戒成王说,文王勤俭,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地上劳作,知道农夫的辛苦。文王亲自种田,与“不知稼穑之艰难”的商王,成显明的对照。因之周代“敬德保民”的思想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缓和了社会矛盾,使民安居乐业,保持了政权长期稳定,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对现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从“小人难保”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1、“小人难保”的含义

《尚书·康诰》云:“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2](P203)周代初期,周公平定管叔、蔡叔与武庚叛乱之后,将康叔分封到卫,《康诰》就是对康叔的嘱告。这里,“小人”指平民、小民。“保”,是“康,安”之义。周公认为天命可畏,因为天命在民情中显现,然小民的生活艰辛,故要使小民的生活得到安定和富裕,统治者必须要尽心尽诚,关注和改善民众的生活,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苟安逸乐。小民生活得到保障“保”,民情上达天听,上天高兴了政权就稳固了,这才是治理“小人”之道。

“小人难保”第一次提出了“平民百姓不易安养”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对老百姓应抱有同情之心,关心百姓疾苦,使其安居乐业;对上天应抱有畏惧之心,以对上天高度负责的精神治理好小人。这里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君子,指士、大夫、诸侯和王族,小人指平民百姓。《书·无逸》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论语》中所出现的“君子”、“小人”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两大阶级。“君子”是统治者,“小人”是被统治者。“小人”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存在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格卑劣的人。

2、何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从“小人难保”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思想的提出,时代已从西周的强盛渐进到东周的衰败。此时的周代王室衰微,诸侯称霸,战争频仍,民不聊生,“易子而食,析骸以爨。”[4](P761)“小人”难保,而在“小人”当中的妇女、儿童尤其“难保”,故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思想。这里的“女子”为妇女、儿童(未成年人)之意,“养”为保、教之意。也就是说,孔子对“小人”这一群体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小人”中的妇女、儿童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是“难保”中的“难保”,所以,应该更加重视“保养”他们。

3、如何“养”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指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后,紧接着孔子提出了如何养的方法。即在使他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子弟进行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指出,既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严厉,太亲近了容易使他们骄慢,太严厉了又容易使他们潜生怨恨和苦闷情绪。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使他们能够通过受教育而自强自立,从而具备“仁”和行仁的能力,不仅可以自保自养,而且还可以敬德向道,逐步实现“大道之行”的“大同”理想。这便是孔子的平民教育思想。

三、孔子对“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对周人“礼治”文明的赞同和肯定

孔子生活在一个“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时代,他夜梦周公,昼操《文王》,仰天长叹:“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吾从周”的慨叹,正是他继承文武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呐喊。孔子认为,周人的“礼治”文明是对夏、殷二代文明的继承,他以周人“礼治”文明继承者的姿态,明确表示遵守周人的“礼治”文明。

周人的“礼治”文明是当时社会政治文明的概括和总结,孔子对周人“礼治”文明的遵守与肯定,也就包含了对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的肯定和认可。

《论语·子路》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厥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1](P2506)这里孔子强调“正名”,实际上强调了社会秩序、伦理规范对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伦理规范才能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地运转,从而使社会得以稳定。从孔子对“周礼”的态度上,充分体现了其对“礼治”文明的肯定。

2、对周人“礼治”文明的批判和改造

尽管孔子对摆脱“神治”思想束缚的周人“礼治”文明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这种肯定中又包含着否定,是一种批判和改造。这种批判改造首先表现在把周人的“礼治”思想从“神治”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对“神治”思想的否定。

周人的“礼治”思想笼罩在“神治”思想的束缚之中,具有浓重的宗教神秘主义特征。与周人“尽人事”的宗教神秘主义“礼治”思想不同,孔子的“礼治”思想脱离了宗教神秘主义“神治”思想束缚。《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对周人“礼治”文明的改造和批判就集中体现在对“礼治”神秘主义的“神治”思想的批判和改造,把“礼治”还原为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伦理规范。

3、由“礼治”到“仁治”

《说文解字》云:“仁,从人从二,仁者爱人。”考其本意,仁字的甲骨文为从人从上,右边不是二而是个上字。意为“上等人要爱下等人,君子要爱小人,统治者要爱被统治者。”

孔子倡“仁”,赋予了“仁者爱人”之意,对君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爱所有的人,还要做到使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以及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相互爱。孔子的“仁”不仅仅是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血缘亲情层面,还将“爱亲”推向“爱人”、“泛爱众”的层面,从而把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这就把“仁”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接近于“德”而指向“道”的层次。

孔子的“仁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周人“礼治”思想中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从根本上冲破了“神治”思想的束缚,剥离了周人“礼治”思想中所充斥的神秘主义的“神治”成分,建立起“以仁释礼”的政治思想体系,实现了从“礼治”到“人治”(仁治)的转化,其包含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老百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的理论形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特色。

四、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所想到的

文王、武王、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因而“保民”,“裕民”和“惠民”;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从“仁”和“仁政”的角度对社会“失德”的补救,是通过对“小人”的保养教育,尤其是对“女“和”子”的保养教育来补救失去的“德”,挽回社会的“道”,重现尧舜禹时期“协和万邦”、国泰民安的景象,这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巨大进步,开创了重建社会大道的新途径。然“天下失道已久”,孔子无力回天。“女”和“子”却是社会的未来,保护“女”“子”就是保护社会的未来。

当今世界,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文明大冲突,环境大污染,文化大融合,个性大张扬,所有这些矛盾使当今世界的“女子与小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难养”,象伊拉克、利比亚在飞机轰炸下的“女子与小人”,象美国在世贸大厦倒塌下的“女子与小人”,象日本福岛在遭受核辐射侵害下的“女子与小人”,他们处在那样的境况下是何其难养啊!

然而,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其道,万变皆不离其道。人类社会失道而德,失德而仁,失仁而义,失义而礼,物极必反,反而必归,终归于道。归道之途,先修礼法,再行仁义,心存大爱,扶正保德,厚德载物,道其远哉?

[1]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1980.

[2]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1980.

[3]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1980.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保民礼治小人
摄影作品
Nonlocal advantage of quantum coherence and entanglement of two spins under intrinsic decoherence*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掘进队长范保民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木勺小人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碧水美京城 畅流保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