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2006年,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指出:“学理工的学生,要学一点文史、艺术,这更有利于成才。”[1]随着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正从规模发展逐步向内涵提升转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问题不容忽视。特别对于工科类专业,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
人文素质是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内化为稳定的、综合的、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简言之,就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素养。[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健全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其内在品质的教育过程。[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目的和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针对工科类学生开展了一次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抽取了部分学生以座谈会形式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979份,回收率为97.9%。其中一年级学生414人,占42.3%;二年级学生441人,占45%;三年级学生124人,占12.7%。
在被问及“大学期间,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相比,哪个重要”时,63.5%的学生认为同等重要,23.4%的学生认为两者虽然都重要,但是“职业技能”相对显得更重要些,8.2%的学生觉得“人文素质”远没有“职业技能”重要,3.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在大学生活中是可以忽略的。共有89%的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提升能增加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系统,有26.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开展,有5.6%的学生认为提升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和工作影响不大。
与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评价过高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缺乏。对于我国的4大名著,全部读过的学生为22.8%,读过3本的为23.7%,读过2本的为26.3%,读过1本的为17.8%,还有10.2%的学生从未读过。能背出唐诗宋词20首以上的学生有37.2%,10首左右的有37.5%,有25.3%的学生甚至背不出完整的1首诗。能正确说出《兰亭序》作者为王羲之的学生占68.5%。对于“沈阳、天津、上海、重庆4个城市中,最先解放的是哪一个”这样的中国历史问题,回答正确率为42%。对“电影《乱世佳人》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类外国历史问题,回答正确率仅为30%。
当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素质进行评价时,26.1%的学生觉得非常满意,64.1%的学生觉得较满意,8.5%的学生觉得较不满意,只有2.9%的学生觉得不满意。从调查问卷的其他题目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盲目乐观,评价普遍偏高。
虽然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大学阶段有意愿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学生所占比例却不多。在问及“大学阶段最希望提高和有待加强的是哪一方面素质”时,身体心理素质占23.1%,工作能力素质占43.2%,创造性思维能力占35.2%,自我身心调节能力占22.6%,独立性占16.6%,文化知识水平占12.8%,专业技术知识占29.5%。仅有12.8%的学生选择“文化知识水平”。学生平时看的课外书籍,动漫占23%,言情小说占17.4%,散文占21.2%,中外名著占24.7%,科幻小说占20.2%,其他占21.1%。业余爱好为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占47.5%,看书学习、写作的占30%,文娱活动(听音乐、唱歌、看电影)的占29.4%,体育运动的占25.8%,旅游、逛街等其他活动的共占17.6%。不难看出,有一半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网络和游戏占据。
对于周围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语言粗俗等不文明行为,35%的学生表示深恶痛绝,41%的学生觉得不怎么好,12%的学生会上前坚决制止,13%的学生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在完成某项工作时,70%的学生愿意与人合作,17%的学生愿意独立完成,1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在被问及“你如何看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时,57%的学生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12%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对于“如果一位青年因见义勇为或救他人而牺牲了,你的看法是什么”这个问题,40%的学生觉得很值得,36%的学生觉得不太值得,22%的学生觉得不值得,5%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当被问及“当一个陌生人需要帮助时”这一问题时,回答“会热情帮助”的学生占27%,回答“看情况再说”的学生占66%,回答“怕惹麻烦”的学生占8%,回答“觉得于己无关”的学生只占4%。有80%的学生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大概时间,其中53%的学生能准确说出具体日期,18%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4%的学生甚至从未关心过。
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注重顶层设计,做到有的放矢,遵循发展规律,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从内容上看,人文素质教育是由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经济等诸多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与专业教育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从形式上来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或者活动,而应是融课程、讲座、活动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因此,只有通过系统地规划和设计,才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要立足高职工科学生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育体系的设计必须抓住重点,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注重情感的交流、沟通和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丰富,精神生活更充实,审美趣味更高雅。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普及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深化知识、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从而领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杨福家院士指出:一进大学就分入很细的专业,学生与家长就把它与将来的职业连接起来。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不符合当今文化、科技发展的规律。这些做法也会使很多学生在将来感到难以弥补的遗憾。[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工科学生的特点,以工科学生人文素质需求为切人点,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了“三结合、递进式”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三结合、递进式”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指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讲坛和人文素质活动相结合,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操作上遵循高职工科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传授人文知识、开展人文实践、提升人文素养,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推进,体现了教育的实效性。
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所好的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类课程应占总课程的30%左右,这是体现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品位的主要标志之一。[5]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在现有“两课”的基础上,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
人文素质必修课主要有《应用写作》、《商务礼仪》、《大学语文》等,通过这些必修课普及必要的人文知识;开设《音乐鉴赏》、《文学鉴赏》、《摄影艺术》、《哲学》等50多门人文素质选修课,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选修3门以上人文类选修课,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专业课教师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专业课教师更受学生信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内容,如在实训中开展5S管理,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文明素质等渗透其中。同时,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人文环境。
潘懋元教授在“海峡两岸高校人文素质通识教育”论坛上发表“金融危机应引起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的演讲时指出,“我们要检讨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我们培养人才的时候,没有培养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6]
为全面拓展学生人文素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院级“机电讲坛”、系级“专业讲坛”和学生“青春讲坛”三级讲坛,让学生与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学生干部“零距离”接触。“机电讲坛”主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政治、经济、人文等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专家学者的丰富人文素养,在拓展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系级“专业讲坛”主要邀请行业、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方面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感知。“青春讲坛”以校友为主,讲述他们的奋斗历史,阐述他们的亲身体会,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三级”讲坛不仅传授了人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与审美能力。
人文社科类活动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升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探究、合作和交流。
“三大”活动是指专题研讨、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研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为出发点,围绕主题,引导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如每年一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与人文素质相关的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式主要为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自觉融入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在研讨中通过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认同,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研讨活动以其主题的集中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互动性和氛围的民主性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竞赛是一种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形式,自主性强,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竞赛形式多种多样,如人文知识竞赛、新生才艺大赛、演讲、征文、合唱比赛等。各类人文竞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学生在展示自我和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增长了人文知识,感悟了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功效。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真理。[7]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爱孤寡老人、专题调查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回馈社会、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三大”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习得的人文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通过体验、实践,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得到不断提升,最终内化成自觉的行为,升华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
[1]邹声文.温家宝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生[N].人民日报,2006-05-05.
[2][3]金 燕,张秀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3):27-29.
[4]杨福家.科学与文化[N].文汇报,2012-09-15.
[5]崔世忠.构建科学高效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模式[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12):98-99.
[6]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9-04-06.
[7]贾甚杰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