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新论

2012-08-15 00:47:37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纲领革命

莫志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新论

莫志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极为深刻,它包括:顺应时势,制定纲领,明确奋斗目标;实事求是,选择路径,确定工作重心;精心组织,加强建设,建立坚强堡垒;善用干部,打造队伍,发挥决定作用;加强领导,形成核心,高扬“精神旗帜”;整肃风纪,上下齐心,巩固团结统一。研究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内涵,对目前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管党、治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作用极为显著。它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科学,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启示

在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管理得最有成效、最为成功的现代组织,是当代管理思想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一个宝库。目前,管理学界有人把中国共产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形象地称之为“红色管理”。长久以来,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管理思想却缺乏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内涵作粗浅论析。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管理问题。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的纲领中,第三条就提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并在全党推行之。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确,从党的创建至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正是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顺应时势,制定纲领,明确奋斗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革命政党,制定正确的纲领,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对其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确定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就必须制定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行动纲领。由于党的性质所决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纲领中体现最终奋斗目标,而同时又要根据国内外、特别是依据本国国情需要,以及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制定出争取达到的近期目标。显然,只有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制定纲领,明确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步骤,党才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在28年的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势,制定和不断调整自己的纲领与行动目标,带领中国广大人民,一步步将革命引向胜利。

在中共“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在通过的纲领中提出了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即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确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正确的。但是,无论从当时自身的实力,人民的觉悟,社会现状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革命必须分阶段进行。而“一大”党纲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灭的时候……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1](1)的主张,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依据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与斗争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创新自己的具体纲领。至中共“二大”,党认为在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必须帮助资产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还指出,党的民主革命方针与党的根本目标是不矛盾的,二者有联系,有一致性。“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就成了后来党在革命中的行动指南。

至1945年3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变的前提下,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就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一般纲领及具体纲领向全党作报告,他说:“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应当懂得,“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共产党人如果不热心于民主革命而空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基于此,他提出:“在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在几十年中,我们的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是不变的。但是在这个大阶段的各个小的阶段中,情形是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我们的具体纲领便不能不有所改变。”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一般纲领,即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而具体纲领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立即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联合政府是具体纲领,它是统一战线政权的具体形式”[2](840)。

因时而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党的纲领,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内涵。

二、实事求是,选择路径,确定工作重心

纲领和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崇高理想。然而,理想的实现,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路线、方针、政策是纲领的具体体现。确立怎样的路线,确定怎样的工作重心,这对理想的实现至关重要。路线错误,道路不对,重心不明,理想的实现犹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在28年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围绕要实现的纲领和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相继提出并实施过一些基本的路线。这些路线的提出,由于有的反映了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是正确的,它指导革命的实践也是成功的。而有的由于违背了革命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本国实际,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没有被民众所理解、所接受,因而它指导的实践活动也就失败了。

依据党的历史经验,要制定正确的路线,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这就要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3](533)。二是正确路线必须从革命实践中产生,不能主观臆断,脱离实际。以中共“七大”路线为例,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斗争中,党要力争领导权,力争独立自主的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我们所确定的路线,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国送来的,而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用脚踩成的”[4](315)。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制定正确的路线呢?中国共产党人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来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与政策,就是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方志敏等一大批领导人从土地革命实践中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而形成的。制定正确的路线,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要眼睛朝下,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路线,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民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真心实意为民众谋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三是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制定的路线。对此,刘少奇曾说过:“如果政策有错误,就修正它,如果它是不完全的,就把它补充得完全起来。马列主义的领导,应该如此。”[5](403)

路线是党行动的指南,在实践中还得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实施,去达到既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封建主义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可以说在中共“二大”就已初具雏形。然而,走什么革命道路去执行党领导的以人民大众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呢?在1927年夏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际,坚持革命斗争的共产党人在中共“八七”会议前后,明确提出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各地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就是有力例证。可是,这些起义,最终都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些起义都是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在主客观条件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试想通过此道路去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夺取革命的胜利,这是毫无希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排除“左”倾路线与思想干扰,坚持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与革命实际的道路,他们把起义失败的队伍带往农村,最后,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9年,周恩来在党的《九月来信》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6](32)。此后不久,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它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是一条最正确和最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这和制定党的纲领、路线,以及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息息相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根据本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在明确斗争对象与所采取的革命总路线,以及革命的正确道路后,党的工作重心就顺理成章地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为日后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取得革命最后胜利的坚强阵地。

三、精心组织,加强建设,建立坚强堡垒

组织是实现纲领和路线的保证。只有加强组织建设,建立起坚强的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从“一大”时的50多人到“七大”时拥有121万党员,再到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拥有400多万党员,党的组织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党的组织建设,组成强有力的革命队伍。列宁曾指出: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中国共产党对列宁的指示是能深刻领会的。1923年,在中共“三大”后不久,毛泽东就指出了加强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党内组织为党的中心工作,一切对内对外发展,均与之有密切关系。”[7](299)。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组织建设,组建强有力的革命队伍。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高度重视组织建设,以下几点尤为突出:第一,在组织中确立先进的共同的价值观。一个组织一旦确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就会具有巨大的行动力。没有共同认可的先进的价值观,组织最终如同“一盘散沙”。党的共同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而形成的信念、理想和精神等因素。怎样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着重抓从思想上建党。由于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党吸收了不少农民入党。农民入党后必定带来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要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那就必须加强党员的思想改造。为此,在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强调要对党员加强思想教育。在红四军“九大”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怎么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又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运动,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直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开展整党运动。正是通过这些举措,党不断强化了共同的价值观。第二,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形成严密的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并以此来“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8](278)。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上到下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因为有迅速发展而又有力量的组织这个根本保证。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党又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来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适应时势,围绕中心,统分结合,动态平衡”,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领导机构的选举制,党的代表会议制度,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等等,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在28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逐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指挥若定,坚强有力的战斗团队。第三,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1928年,周恩来在为传达六大精神而起草的告全体党员书中就指出,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员素质,“造成党的新生命,这是目前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主要的道路”[6](12)。事实证明,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的关系,提高党的战斗力,这也是党的组织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要争取革命的领导权,就需要自身有坚强的组织。为此,议决案将“章程上有5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的规定,修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7](245)。从此,党的基层组织即明确称为支部。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基层党组织的任务、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何适应形势与党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之所以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是因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依靠支部在群众中日常的宣传组织工作,才能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口号、主张、政策之下,进行革命运动”[9](81-82)。显然,重视支部建设,就是为了发挥它在革命运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善用干部,打造队伍,发挥决定作用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内容,即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队伍状况如何,对于能否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作用。正如刘少奇所说:“我们党的干部问题,实是中国人民事业中决定一切的问题。”[10](72)1937 年 5 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也明确提出了指导伟大的革命,需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他说:“在一个四亿五千万人的中国里面,进行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领导者是一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见、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1](277)之后不久,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更加鲜明地作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重要论断。他还说:“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3](526)

既然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如此重要,那么,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究竟怎样抓干部队伍建设呢?首先,抓好干部的选拔工作。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熟知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亦深知正确用人的极端重要性。在使用干部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反对“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所谓“贤”,即“德才兼备”。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将德、才的内容概括为三方面:“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是‘任人唯贤’的路线。”[3](527)

其次,抓好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党的创立时期,各地党的早期组织就举办了工农干部的培训班,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在广州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培训农民运动干部,使培养的干部真正成为党发动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红四军中建立了教导队、政治学校等,对部队和根据地周边各县的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之提高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抗战时期,为了担负起领导抗战的重大责任,1936年6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西北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并明确提出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除了“抗大”与在西北、华北、华中所办的分校外,中共中央还在陕北根据地办起了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央研究院,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10多所培养军政干部及文化、科技人才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它们所培养的各类干部后来都成了党在各条战线的革命骨干,成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排头兵,亦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第三,抓好干部的使用工作。1938年9月,陈云在《论干部政策》的报告中谈到使用干部时,一定要“气量大,用得好”。显然,所谓“气量大”,就是要敢于使用工作必需的各种人才,使这些人才真正“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谓“用得好”,就是要大胆地放手使用,使任用的干部能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敢于承担工作责任。在使用中,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干部,注意保护其工作积极性。干部在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也可能会犯错误。中国共产党对待干部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以人为本,关心爱护,这体现在尽可能地用心帮助干部解决各种困难,而对犯错误的干部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使其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样做,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加强领导,形成核心,高扬“精神旗帜”

一个团队组织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好的领导就是组织中一面高扬的“精神旗帜”。领导者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决策正确,协调一致,才能使下属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28年的战斗生涯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自觉地担负起革命的领导责任问题,曾走过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化认识,而形成革命的领导“核心”和“中心”、“重心”等思想观念的。建党初期,党的领导人曾存在轻视和放弃党的领导责任,尤其是轻视领导武装斗争的错误思想,最终使蒋介石等人篡夺了革命领导权,而使大革命遭致失败。后来,党内领导人在加强党对革命斗争的领导问题上,也犯过种种错误,对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加强学习,深刻反思,提高认识,从而形成了党的正确领导思想。1945年,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谈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11](1098)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领导者是不断开创新事业和使事业不断迈向新境界的发动者、领路人、指挥者。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革命的领导责任?概而言之,其经验主要在于:其一,党的领导是靠正确的政策和模范工作。1940年,毛泽东在关于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一文中指出:“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3](742)周恩来也指出:“起着领导作用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个人。”[12](392)而党的政策不出错误,关键在于领导者和领导机构要重视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的实际调查,要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和修订政策。其二,要高度重视思想领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事实证明,党的领导者如何带领整个队伍以弱胜强、转败为胜呢?靠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3](522-523)其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提倡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党的领导集体,是党的各级领导班子。领导者,包括书记和委员。如果领导班子指挥失灵,动作不齐,就休想带领千百万人去作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是: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真正做到: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分工去办。其四,改善领导方法,讲究领导艺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也证明,实现有效的领导,必须改善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在决策、计划、沟通、协调等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中,共产党人尤其注意根据实际不断地采取合适的方法,讲究领导艺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的党委会的十二条工作方法,其现实指导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六、整肃风纪,上下齐心,巩固团结统一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整个队伍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坚决反对破坏纪律的行为。谁破坏了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从建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组织纪律问题。1928年,毛泽东、朱德等人在井冈山建立工农红军时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又丰富发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铁的纪律,使红军赢得了反对国民党军队“围剿”的胜利。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鉴于张国焘在长征途中破坏党的纪律的分裂行为,党中央特别郑重申明了切实加强纪律性的重要性。1941年,中央在做出的《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指出:应该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党性,严格遵守和自觉维护党的纪律。对此,陈云曾强调说:“纪律是我们重要的武器,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必须用纪律来约束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延安时期,党通过整风运动使全体党员去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等不良风气,养成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三大作风”在党内的实行,使得全党风清气正,纪律严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不断提高,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也得到极大地巩固。

怎样来约束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党还有一条经验,就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做到“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可以说,这“四个服从”,全面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质,既保证了民主,也保证了集中,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也是全党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作风”、“四个服从”等这些铁的纪律的贯彻执行,从而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地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极其深刻,本文仅就其中的主要内容作了粗浅探讨。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是一个值得挖掘的精神富矿,深入学习它、研究它,不仅有重大的思想价值,而且,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一研究将大大丰富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内容。这一研究对目前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管党、治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作用极为显著。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的丰富与发展。

[1]中共中央文献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陈 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刘少奇.论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A New Probe into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Red Administration”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MO Zhi-bi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dministrativ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s very rich and deep 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It includes,“being in tune with the times,setting up guiding principles,making objective of the struggle clear”;“seeking truth from facts,selecting the right approach,determining the work focus”;“organizing carefully,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building a strong fort”;“being good at appointing cadres,building teams,putting into fullplay”;“strengthening leadership,forming a core,highly exalting the‘mental banner’”;“purging discipline,superior and subordinate being of one mind,solidifying solidarity and unity”.To stud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dministrativ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learning and fully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the Party’s self-policing as well as self-disciplining.Furthermore,it also has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overall progress in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nagement sci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anagement thoughts;connotation;enlightment

莫志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发展史研究”(10YJA630119)中期成果

(责任编校:彭大成)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纲领革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51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普京的总统竞选纲领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竞选纲领
统一俄罗斯党的竞选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