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角下的员工培训

2012-08-15 00:46郭宁月段朝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伦理学技能培训

郭宁月,段朝阳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伦理学视角下的员工培训

郭宁月,段朝阳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与发展、拥有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条件是人才储备。如何利用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员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经济利益,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在员工培训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提高员工的道德素养、伦理品质,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促进员工培训工作和谐、有效的发展。

伦理学;员工培训;意义;问题;策略

员工培训是指拓展员工知识、技能,端正员工行为、态度,以达到组织目标的系统工作过程。[1]它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略,是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员工技能才干以及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方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局面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竞争和现代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衍变成人才战略的竞争。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增值主要是通过员工培训实现的,员工培训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要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员工培训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现实的培训实践留给我们太多的困惑和尴尬,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培训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打击了企业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本文基于员工培训的重要意义,从伦理学视角分析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员工培训的有效性、科学化和合理化。

一、员工培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足发展的核心。而这些价值观、文化能否被员工接受、遵守,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充分发挥伦理学中的德育功能,调节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断强调核心价值观、工作理念,深化企业文化,促使员工经过培训,践行这一价值体系,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和精神将其融入今后的工作中。久而久之对企业文化形成一种认知、习惯,并且自觉去遵守、维护,从而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谐的团队精神以及强大的凝聚力。

(二)有利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员工培训最主要且最基础的目标就是根据岗位所要求具备的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和职责对员工进行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使新员工符合上岗要求,另一方面,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各项技术技能为适应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员工上岗后在巩固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也需要不断摄取新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学习更高领域的岗位技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巩固提高现有岗位技能、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以适应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秀的岗位。员工培训是企业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正如老子所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企业真正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下屹立不倒。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壮大自己,改革创新,增强员工忠诚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员工培训使员工之间的伦理关系实现最佳协调,从根本上将企业的伦理文化深入人心,构建自身的伦理品质,建立具有特色的伦理文化,以稳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在面对扑朔迷离的竞争环境和激烈挑战时,仍然可以赢得顾客和市场占有率。

(四)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了奋斗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引导员工从培训中获得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获取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智力资本,提高道德品质修养。从而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提高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增强职业稳定性,为构建学习型组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培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筑学习型企业,更有效地促进员工之间的理论交流、技能培养与创新实践,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学习氛围。在互相学习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使其游刃有余地胜任本职工作,并且为日后晋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员工培训使员工从心理上、精神上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参加培训学习的热情。

二、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教师侧重于讲授,忽视实践 达

在员工培训中,培训教师常常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只注重培训过程中的填鸭式教育,忽略了培训教师与培训对象的互动空间,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内在感受和通过实践自觉形成的意识和行为。在培训的实践环节中,培训教师没有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导致培训内容与现实工作脱节,教学与实践这一系统工程断裂,不能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岗位职责、服务水平起到促进的作用,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

(二)培训内容单一,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文化认同

企业管理者在培训理念上存在偏差,希望培训效果立竿见影,即“缺什么,补什么”。管理者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将培训重心放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上,却忽视了对员工进行工作责任感、职业道德、人际交往以及心理适应能力上的培训,不能将企业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培训之中,也没有向员工传输企业文化。管理者并没有深入分析培训的需求,导致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化、随意化,只是追求形式而没有针对性,不能有的放矢。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培训目的脱节,不能够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职业道德情怀,没有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凝聚力,服从企业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三)培训对象积极性低,学习意愿被动

员工参加培训往往是响应企业号召并非完全主动参加,缺乏对培训目的和效能的重视,只是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参与培训。而且,培训开设的课程有限,对员工的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所有员工自身的职能需要和技能需求,迫使员工选课往往是随波逐流,并不能将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注入到实践工作之中。此外,员工培训所占用的时间一般是业余时间,导致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心不在焉、萎靡不振,对培训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迫不及待想下课休息,没有真正吸收知识提高技能,只是在整个培训过程都倍感煎熬。这些都导致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去理解企业理念核心和企业文化,更加不会主动地学习本职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服务,毫无热情的学习导致无法到企业培训的预期效果。

(四)培训评估形式单一

在员工培训中,培训评估具有信息反馈的作用,通过评估检查培训效果,归纳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日后培训提供宝贵经验。但是,在现实培训工作中,往往采取的是急救式的培训评估,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粗放式管理,带有很大随意性。第一,培训后只是对培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考核,并忽略在考核时的监督,导致培训评估形式化。第二,评估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有笔试,缺乏科学细致的评估方案,忽视对培训对象在技能改进及实际效果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三,培训评估范围不全面。培训结束后往往只是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却忽视对培训教师、培训方案、培训过程的考核。评估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低水平层次,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

三、伦理学视角下员工培训的对策

(一)讲授与践行并举

朱熹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称之为“教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方法。朱熹认为教育过程中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笃行之”这一环节中。他认为“致知”与“力行”相比虽然“力行”为后,“致知”在先,但是“力行”要比“致知”更重要。“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2]可见朱熹非常注重实践。员工的培训也是一样,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做到“知行同一”。一方面,培训者重视对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企业文化认知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广泛汲取知识,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使自己的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对象的践行环节,为培训对象留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实战型培训,更加强调一种体验,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培训对象要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岗位实践技能,增加凝聚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归属感与认知感。

(二)完善培训内容,注重道德素养教育

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强化了对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对个体从社会责任感到自我人生实现的教导。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他认为培养一个人应先从道德信念、远大志向以及情感认同等方面入手。[3]一个有坚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专业的操守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人在学习岗位知识技能、职责规章制度等方面更容易游刃有余、开拓创新。因此,管理者应该更新培训理念,端正培训态度,丰富培训内容。第一,从员工需求分析、企业文化使命出发。根据企业文化特征、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培训对象的文化层次和道德修养开设一些教育伦理学课程,例如《弟子规》、《论语》等。第二,注重反思,结合培训内容启发员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克服自身缺陷,提高自我道德素质修行。第三,针对培训的内容,鼓励员工与培训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工作责任感与认同感,从而使具有不同价值观、道德信念、工作作风的人组成统一和谐的工作整体,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向心力以及内部凝聚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发展。第四,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制订多层次培训方案,尽量满足大多数员工的培训需求。提高员工道德素养,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真正达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三)激发培训对象学习热情,提倡“勤学、善学”

孔子教育伦理学的核心是注重学习,他提倡“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强调对待学习必须要重视、有热情、虚心好学。《礼记·学记》中也指出从学之道:“尊师敬长、为学要务本、勤学、善学”。[5]也就是说,要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使其勤学、善学。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员工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形成全员学习型企业文化。第二,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引导培训对象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使其明白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了今后发展道路更为平坦,认识到培训是赢得人才竞争、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努力完善自我。第三,丰富培训内容。基于培训对象的能力、技能及需求分析,制订科学、有效、丰富、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与员工现实需求紧密相连。激励培训对象由衷地努力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善于从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提升,以最微观的主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有效性评估体系

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企业的活动、工作中,人是唯一具有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要素,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人的发展、不断创新来实现,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归结于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使以人为本的伦理取向成为必然。[6]正如儒家所提出的“贵人”伦理思想,即宇宙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所以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应该重视主体性。第一,建立真正的“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教育员工”的评估制度,尊重员工自身的需求,建立员工成才、成长机制,对员工考核进行监督,确保考核过程的合理化、透明化、公正化。第二,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通过考勤、问卷调查、试卷考核、学习心得以及实践考核等形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奖惩机制,激励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第三,对培训教师、培训方案、培训过程及培训结果进行有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培训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不断完善,使整个培训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1]陈凤平,陈辉平.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9):40-43.

[2]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6.

[3]刘艳菊.孔子教育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6):4-6.

[4][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6,91.

[6]贾劝宝.对“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经济伦理学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11):59-61.

[7]罗 伟.成人教育知识转化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8-10.

[8]蔡成芹.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13.

C931.3

A

1008-6471(2012)01-0091-04

2012-02-12

郭宁月(198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伦理学技能培训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