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前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由于简牍帛书在20世纪的大量发现,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简帛”、“简帛学”这样的字眼,不但对于学术界和文化界人士而言,就是普通的公众,亦多耳熟能详。自上世纪90年代郭店楚墓竹简发现后,陆续又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耶秦简、北大汉简、北大秦简等接踵而至,颇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是近年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和北京大学藏秦简、汉简经媒体大肆报导、渲染后,简帛学,或至少说简帛,已经深入人心了。
早在1925年,王国维就说过:“古来之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1]207简牍帛书正是20世纪新发现的史料,它对于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学术史以及各领域的专门史研究,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简帛研究也因而成为中国古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简牍帛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亦愈来愈多,简帛学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中的“显学”。
在这样的学术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地处中原的文化大省,尤其是有着近百年传统与积淀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考古与文博专业的教学中,应如何加强简帛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教改工作,完善考古、文博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促进我校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尤其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深入思考。本文即根据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就如何做好简帛学的教改工作试作简要浅谈。
对简帛学的发展及研究历史,骈宇骞、段书安的《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2]、沈颂金的《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3]、谢桂华等的《二十世纪简帛的发现与研究》[4]等都有比较系统的概括,可以参看。这里仅就与教学研究相关的问题主要作几点简单的总结。
简帛学的发展与成熟,是由简帛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相关研究的持续进展所促成的。具体而言,有以下数端。
1.简帛的发现层出不穷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代,我国就有简牍帛书的发现及整理研究,可谓是源远流长。如武帝末年(公元前156—前87年),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等古文数十篇,其事见于《汉书·艺文志》等记载。所谓“古文数十篇”,亦即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战国时期的简书。汉代还有不少有关简牍资料发现的记载,例多不能枚举。其后,历代史书等又有不少关于古代简牍资料发现的记录,但多是偶然的发现,其实物皆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有关文献记载中约略知其梗概。
简帛资料的科学发掘,是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情。上世纪初以来,在今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内蒙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汉晋时期的简牍文书,内容广泛,既有官府的档案材料,又有下层军吏及百姓日常生活的记录,多可与正史记载相印证,或可补勘史书记载之阙误,因而价值十分重大。
而更多简帛资料的大量集中发现,则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湖南、湖北、河南等先秦楚国故地,集中出土了大批量的战国时期的楚系简牍资料,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于传世文献关于先秦时期历史记载的空缺或不明确之处,多有补充或印证的作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翔实的素材。更有如《诗论》、《老子》、《缁衣》等重要的经典文献的早期传本,令学界振奋。因此,有学者指出,20世纪是简帛惊人大发现的时代[4]144-169。
目前而言,先秦汉晋时期的简帛文献,已蔚为大观。其荦荦大者,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包山楚简、望山楚简、九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长台关楚简、新蔡楚简、慈利楚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等楚系简帛;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北京大学藏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关沮秦简、云梦龙岗秦简、王家台秦简、周家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等秦系简牍;张家山汉简、睡虎地M77汉简、马王堆汉代简帛、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走马楼汉简、张家界古人堤汉简、凤凰山汉简、谢家桥汉简、孔家坡汉简、尹湾汉简、阜阳汉简、银雀山汉简、八角廊汉简、虎溪山汉简、上孙家寨汉简、南越国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水泉子汉简、河西汉简、居延汉简、额济纳汉简、尼雅、楼兰、罗布淖尔汉简等汉代简帛;走马楼吴简、郴州苏仙桥吴简等三国简牍;郴州苏仙桥晋简、新疆尼雅、楼兰汉文简牍等魏晋简牍。其时代不限于先秦,而更延及至魏晋、隋唐。其内涵十分丰富,已不局狭于古代经典,而多有如司法简、黄册等官府文书,以及日书、遣策等反映日常生活的细节的内容;其所涉范围亦不单是王公贵族等,而更有关乎寻常百姓家的记载。前些年,有学者作过初步统计,包括已经正式发表和尚未公开发表的简帛,其总数超过24万枚。[4]144-169简帛资料的丰富集中由此可见一斑。目前,这些材料多已发表,可供学习与研究。
2.简帛整理研究硕果累累
简帛材料的整理研究,目前可谓是硕果累累。据粗略统计,近百年来,已发表有关简帛研究的论著数千种①可参看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一书的“论著目录篇”等。,这方面内容因太多而不能缕述。这里仅就目前简帛整理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总体上简单谈三点:
一是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指简帛研究已不限于简帛文字本身记载的有关内容的研究,还涉及到简帛实物以及器物、遗址、墓葬等的综合研究;而对简帛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因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乃至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语言、文字、书法等各个方面而有所分工。
二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因简帛学涉及到众多学科门类的内容,因而吸引了众多相关学科学者的参与,致使简帛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三是国际化加强。现今的简帛学研究,不但有众多的国内(包括港台等)学者侧身其中,还吸引了不少国外学者的积极参与,简帛学已成为国际性的“显学”了。
因此,当前的简帛学研究,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
3.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渐趋成熟
随着大量简帛资料的发现,学界亦越来越意识到这些新出材料对于古代历史、语言及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自晚清以来,一些优秀的学者都纷纷“预流”②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对此予以关注,并积极加以研究。尤其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新证派”学者,在利用简帛资料研究古代历史、语言及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王国维和陈梦家等先生还较早对简帛的形制及其所反映的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予以探讨③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窗丛刻,1914年;又收入《王国维遗书》第九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9月;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91-315页。,并较早对简帛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5]。尤其是陈梦家先生,系统的将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简帛学研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④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2月;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27-144页。。
如今,简帛学已经是一门有着自身独特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学科。值得一提的是,高敏先生的《简牍学入门》[6]等较早的奠定了这方面的基础。目前,对简帛学理论与方法有比较系统的总结与探讨的有骈宇骞、段书安的《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2]、李零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7]等。
简帛学的分支学科,如简帛文献学、简帛文书学等方面亦有专门的论著予以讨论,如张显成的《简帛文献学通论》[8]、李均明、刘军的《简牍文书学》[9]、汪桂海的《汉代官文书制度》[10]等。
总之,简帛学及其分支都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成绩,都有深入的探讨,获得了新的进展。这些都说明,简帛学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当年,张政烺先生曾为《简帛研究》题词云:“辨析字形,理解文义,玑珠重联,审系篇题,终成图籍,补史之逸。”[11]如今的简帛资料整理研究,大体上也都是沿着这样的路子在进行的。
近年,简帛学在研究方法上逐渐突破以往历史学、考古学方法的局限,如将古文书学的方法引入简帛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了简帛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尝试借鉴西方新的理论和方法,如文化人类学、诠释学的方法从事简帛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研究阵容的扩大
简帛学的成熟还表现在简帛研究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过去,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简帛的学者屈指可数。当前,简帛学研究的队伍空前的高涨,已不再是以前的古文字学、考古学及先秦史等少数研究者孤军奋战的局面了,而包括历史地理、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法制史、文化史、经济史、科技史等学科的联合攻关作业,甚至文书史、会计史、审计史、体育史、兽医史等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也都参与其中,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另外,与之相应的是,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简帛研究机构,其中主要有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都为简帛学研究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近闻湖北省荆州博物馆亦在筹建“简帛研究中心”,相信凭借地利优势,一定会有较好的前景。有的还主办了专门的刊物,较早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的《简帛研究》、《简帛研究译丛》、《新出简帛研究丛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简牍学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简牍学报》、国际简牍学会的《国际简牍学会会刊》、中华简牍学会的《中华简牍学会通报》等。近年又有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简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出土文献》等陆续问世,成为学者发表见解的重要园地。
而且,简帛研究也不局限于国内。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都有不少专门从事简帛研究的学者,如日本的森鹿三、池田知久、美国的夏含夷等。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日本的木简学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中国出土资料学会,韩国的木简学会等,从事简帛学的研究与人才的培养工作。有的还出版了专门的刊物,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木简研究》、《中国出土资料研究》、韩国的《木简与文字》等。
自简帛学产生以来,诞生了不少这方面的专家与学者,老一辈的如王国维、商承祚、陈梦家、陈直、林剑鸣、高敏、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劳干、陈槃、马先醒、饶宗颐、森鹿三、大庭修、永田英正、伊藤道治、鲁惟一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对这些简册的整理和研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在中国古代出土文献这门学问中,开辟出一个生机勃勃、前景宽阔的新领域。[12]序言
5.保护方法的成熟与研究技术的进步
简帛学的成熟,又体现为对简帛资料的保护方法的不断进步与成熟。过去,尤其是在古代,因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简帛资料出土后,多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据文献记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前281年),盗墓者在今河南卫辉魏安厘王墓发现大量竹简,政府派当时的学者荀勖、束皙等加以整理研究(事见《晋书·束皙传》等),此即后来闻名学界的汲冢竹书。这是早期较为典型的由政府行为支持的简牍整理研究活动。而更多的这样的资料,则被毁坏而致湮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南方地区的楚墓出土大量的战国时期的楚系简帛资料,学者们多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出土简牍资料较多的湖北、甘肃等地,成立了专门的竹简保护中心等机构(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荆州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前些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大批楚简,随之也在上博成立了专门的简牍保护研究机构(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近年,清华大学又从香港抢购回大批楚简,亦借助该校和有关技术力量,专门斥巨资建立恒温恒湿实验室,并成立了专门的简牍研究与保护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从事竹简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都是这方面较好的例子。这同时也说明,国家和政府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乃至简帛学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视的。如近年还成立了专门的简牍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也是这方面的极好例证。
同时,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如简帛上因残损不清而难以辨识文字,可以借助于红外线阅读器来配合释读。目前,国内已有多家机构拥有这样的设备。
简帛资料因其自身的特点,蕴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因而其整理研究工作亦需要众多学科门类的学者联合作业才能攻关。目前而言,简帛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文书学、历史学等关系最为密切。除少数简帛资料系非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外,其他多系考古发掘所获,因而首先需要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加以整理研究。其次,对于简帛文字的释读与深入研究,又具体牵涉到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文书学及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需要具有上述多种背景知识的学者,或不同学科的学者的参与。另外,简帛资料又涉及到诸如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文化、军事、名物、礼俗、法律、哲学、思想、书法、文学、艺术、学术史、科技史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因而亦需要相关学科的学者共同努力。总之,简帛研究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礼学及文书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共襄其事。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现的各批资料,如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皆是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由各方面学者组成整理小组,负责整理、释读工作,效果非常良好。
过去,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从事简帛保护、整理研究的学者较少,主要是古文字学者、考古学者在作这方面的工作。如今,随着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简帛学研究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但在保护整理过程中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其后续研究工作也吸引了大量不同学科的学者。近年,从事简帛研究的学者除古文字、出土文献、考古学及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者外,还有各专门领域和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参与其中,就是较好的明证。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多学科门类的学者的共同努力,才使有关问题的讨论更进一步趋向深入,简帛学也得以长足发展,这是我们所不应当忽视的。
基于以上对简帛学发展概况的总结,作为大学阶段考古、文博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的简帛学,其教学工作自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以便能更多更好的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对考古学等相关专业来说,也能够起到夯实学生的基础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具体而言,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牵涉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
就教师教学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对本领域应有较好的素养和一定的精深研究。唯其如此,才能将时代跨度较大,内容纷繁复杂的简帛学的最基础、最精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课程中对材料有所取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如何使对简帛学仅有一知半解的学生,在短短一学期的课程中,能掌握其纲要;对目前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能得其要领。这是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问题曾作过深入思考,并吸收了甲骨学殷商史、中国青铜器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如在刚开始的“绪论”中,我们对相关的学术史及每一批简帛资料的出土与整理研究情况,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因考虑到课时的和学生知识面、兴趣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对大量的原始资料又进行删繁就简、取其精华,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与案例进行讲解。如楚简部分,选择资料最为丰富、研究最为深入的清华简、上博简、郭店简、包山简等作重点的授课内容;又从每一批材料中选择最有代表性和学界目前讨论最集中、最深入的几支简向学生介绍,以引领学生在把握基本材料的基础上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从而使其不但学到了知识,也起到了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的作用。又考虑到因猛然间接触大量的简帛资料会使学生难以应付,便在每一章节之始,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或将简帛的发现、搜集和流传,简帛的形制与制作等易于接受的知识先行讲解,而将简帛的内容与分类、文本复原与内涵探究、以简帛为材料的语言文字与历史、地理学等研究等相对复杂的内容逐步展开,以收循序渐进的效果。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制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从基本的释读文字开始,到简文的断句、文义的理解等,都让学生试着自己去主动学习与理解,藉以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以及善于发表见解的能力。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对比来看,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简帛学是一门较为精深的学问,对一般本科生而言,多半是一知半解。而且,毋庸讳言,还有一些学生对本课程甚至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毫无兴趣,那又怎样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致呢?这就要求教师至少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教案准备要精要,对于基本的知识点,前文已述,要面面俱到,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同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则求细求精,使学生能把握要点。
二是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语言要凝练、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地说,就是要详略得当,条理性强、概括性高。但有时却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反其道而行之,即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同时,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有时看似一个简单的手势动作,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还有必要在教案的PPT中尽量多安排一些实物与背景图片,在讲解过程中针对某一项资料的有关背景知识、相关学界轶闻趣事等向学生介绍,同时会也起到扩大其视野的作用。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人演独角戏,学生的参与也很重要。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志之一。
现在的大学课堂已然不同于之前的中学阶段了,由于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加繁杂,以及大学里各种各样活动的举行,使得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排斥性增强。再加上考古、文博专业的课程与社会现实隔膜,深奥复杂,更使学生对于古典知识望而却步,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收获不尽如人意。
就简帛学这门课程而言,因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似乎是高不可攀,认为其涉及的文字古奥,又难以接触第一手材料,所以对其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逐渐失去了深入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激起其这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为此,我们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些平时比较低调、不爱交流的学生,我们甚至采取主动提问等方式,积极引导其多参与、交流。通过对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课后反思,以及征询学生意见等途径,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低,实际上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有:
第一,学生对这门课是否有兴趣,这是最关键的。前面我们说过,简帛学是一门专门、精深的学问。学生对其真正有兴趣的较少,以后想立志从事此项研究者则更少。有些学生选课主要是看该门课程是否有用,还有些是为了应付选课任务,甚至有的单纯就是为了学分,或因为该门授课教师易说话,学分好挣而选修此课程的。因此,面对这多元复杂的心态的学生,教师如何能够抓住学生的心思,积极加以引导,而使其对本课程有兴趣或有部分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对比其他课程等方式,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浓淡,实际上与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把握、驾驭以及讲解的方式都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对课程的知识很熟悉,教案准备充分、认真,课堂教学娓娓道来,生动、活泼而有趣,学生不但能学习到知识,还能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即使是开始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也会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产生一定的兴趣;而有兴趣者,其激情则会被点燃。
第二,学生是否觉得自己就是这门课的主人。我们知道,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在的大学教学,很多还如同中学课堂,多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被动的教,学生在被动的学,双方都很无奈、甚至很痛苦,从而也就无从得到教、学的乐趣,教学相长更是侈谈。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这门课程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涉及到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的问题。
第三,学生是否有参与的心理负担。很多学生都被中学的填鸭式教学熏陶惯了,因此,在他们看来,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好好学习,积极圆满的安排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是好学生。在大学阶段,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那又应如何去做才能改变这种积习已久、广泛存在的陈旧思维呢?
我们认为,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理念,即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所谓教学不单单是老师的教,或学生的学,是二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的一种互相探讨与进步。其次,学生应不囿于教师的权威与成说,而要积极思考,敢于对老师的说法提出质疑,共同切磋。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反复给大家强调,首先,我们是平等的。若对课程或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欢迎随时主动提出来,以及时沟通解决。而不要怕老师会觉得没面子,怪罪于你,或其他同学对你有看法。其次,我们是民主的。对于一些学术观点、尤其是学界前沿问题,欢迎你们积极参与讨论,哪怕不成熟、不正确,以共同切磋,共同促进。若是你觉得老师讲得不全面、不准确或者不对,可随时加以纠正,而不必顾忌。相反,我还得感谢你,否则,我还有可能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再重复类似的错误。
总之,只有让学生觉得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任何的人为的差距感和障碍感,觉得自己是这门课程的主人,从而努力去想如何才能积极与教师做好配合,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真正对简帛学这样专门的学问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把这门课程学习好。
以上我们主要谈的是课堂教学。但若想学好一门课程,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再者,课堂还受时间、地点、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外,同样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搞好简帛学的教学工作。就近年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有下述几种情况值得重视。
考古学、博物馆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简帛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是一味的纸上谈兵,而没有任何的观摩实物与亲身体验的经历,要想做好简帛学的教学工作,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从与历届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期盼能有机会去考察考古工地,参观出土简帛实物。
基于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时,我们都努力安排至少一到两次组织学生到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的机会,以增强其感性认识,使其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收到从无字处读书之效。
如2011年上半年,我们便组织学生去安阳殷墟遗址及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大家反映特别好。通过这次参观,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比以前都明显增强了。待条件成熟时,我们还准备组织学生到湖南长沙、湖北荆州等简帛资料出土较多的地方去实地参观考察。
前文已述,简帛学发展到现在,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问。作为基础课的学习和专门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我们积极应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同时还要努力做好相关的配套实践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科技手段的运用。
简帛研究过程中通常有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环节,就是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这就要对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制图软件能熟练把握。
近年,我院在教育部支持下,建立了文物数字化实验室,这为我们的简帛学教学工作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计算器设备及网络条件已不是问题。大量信息和有关技术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学习,教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即可。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教学,通过网络请专家在线为学生讲学。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其有关设施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如简帛出土、保护、整理等环节在书本上很难获得感性认识,而在博物馆等地方也不能感觉到的内容,进行计算器现场模拟实验等,以配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多方位的共同做好教学工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制作简帛的过程,利用简帛制作一些艺术图片、动画等,利用简帛文字制作出更多的书法艺术字体,从而加强简帛教学的趣味与魅力。
当前,简帛学等专业学术网站十分流行,其中人气较旺的如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简帛网①网址:http://www.bsm.org.cn/。、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②网址:http://www.gwz.fudan.edu.cn/。、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③网址: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index.html。、清华大学简帛研究(Confucius2000)④网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日本“战国楚简研究会”⑤网址:http://www.let.osaka-u.ac.jp/chutetsu/sokankenkyuk。、“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会”⑥网址:http://www.shutudo.org/。等。这些网站为简帛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我们都可用来辅助于简帛学的教学。
前已述及,简帛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故而在教学上,也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注意其他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此外,还应鼓励他们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多加交流。
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著名简帛学研究者来校讲学,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为了配合教学工作,还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较多的与校外专家交流。因为任何一个教师,其个人的学识和眼界都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学好这样一门专业的知识,最好是能聘请国内外著名简帛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外界学术信息,以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与兄弟单位的互相学习与交流。
目前,我院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多毕业于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的重镇;有些教师与国内外著名的简帛研究学者都有联系与往来;与在简帛资料发掘一线工作的田野考古工作者也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完全有条件来做好这一工作,以配合做好简帛学的教学工作。
另外,鉴于当前简帛学研究的盛况,国内外有关简帛学的学术会议时有举行,我院开始研究型学院建设等情况,我们也可以适当地选派学生代表参加一些简帛学会议,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亲身体验学术前沿的机会。
[1]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M]//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谢桂华,沈颂金,邬文玲.二十世纪简帛的发现与研究[J].历史研究,2003(6).
[5]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高敏.简牍研究入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7]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4.
[8]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李学勤.简帛研究:第1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2]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