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浅析苏轼儋州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金 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黄冈438002)
儋州时期的苏轼诗作是苏轼创作的另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诗作的特色是道艺合一,真实自然,呈现一种圆熟之美。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新意和妙理迭出。艺术风格上平淡简远,体现了诗人这一时期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儋州诗;艺术特色;艺术风格
苏轼的创作历程与其生平境遇密切相关。早年深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念影响,有“奋励有当世志”的抱负。出任杭州通判以后,苏诗的特色,呈现出缤纷繁华的色彩;“乌台诗案”发生前,诗作多是牢骚满腹,遇事即言,对新法多有指摘;贬黄州后,诗意多所寄托,心境上有所调适,诗文境界日趋圆融。元祐年间,虽然获得重生,但仍受小人诽谤,于是自请外任,诗风清俊;至绍圣年间,贬至惠州、儋州后,又回复到黄州的贬谪模式,创作了不少好作品,诗风由雄健豪迈转为追求淡雅高远,艺术成就上趋于圆熟,体现了诗人淡雅致远、高风绝尘的情操,所以儋州时期的诗作已是臻于炉火纯青的最高人生境界。本文即以苏轼儋州时期的诗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略作分析。
苏轼的文学理念,突破了传统文道观的局限,他的道,既已突破历来的道学家、古文家、儒家道统之局限,转化成生活实践中致用应物的道。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云:“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1]“有道”虽掌握了“神与万物交”的创作规律,但是无技艺以表,则心虽识其所以然,而手则难将“形于心”之客体和盘托出。故仅是“有道”,还须配以精熟的技巧,即是“有艺”。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云:“求物之妙,如繋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2]苏轼认为,文学艺术的“道”是指“使是物了然于心”,即经由对生活经验的体悟,才能够高瞻远瞩地全面出发创造艺术的形象。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须集中精力,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如此才真正做到“了然于心”,文学作品方能呈现出“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3]的独创风格。“了然于口与手”即艺术的表达,也就是文学艺术的“艺”。有了这道艺合一,兼容并蓄,掌握了规律性的创作原则,将熟练的艺术技巧应用在作品中,即产生了得心应手的佳作。
苏轼道艺合一的文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结合,反映社会问题。因宋诗重义理是其主流,诗人对生活事理有所感触,于抒写之时,在诗中表明对事物的态度和人生哲理。如《和陶劝农六首》其二,诗云: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珍怪是直。
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击狼食。[4]
海南早期尚未开发,地方官吏并未尽心力去拓荒开垦,教导百姓如何播种百谷,任由良田荒芜,让“兽蹝交缔”[4]2120、“猛豯夜逐”[4]2121现象,四处流窜,这都是由于贪官污吏所致,他们的行径犹如鹰狼般肆虐蚕食。苏轼以诗歌来揭露当时政策的不当,民生的艰难,乖谬腐败的官吏,表现了他虽是贬谪身份,但仍不忘关心民瘼,以主观的情感将社会的真实面貌抒写出来,颇有社会意义。
苏轼重视主客观的和谐一致,要能达到身与物化,神与物交的境界,这一点在他的题画诗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如他的题画诗《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诗云: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5]。
“为竹写真”与“与石传神”都是表现其内在精神的真谛,将意念专注投入画中,画境中的传神之貌自然显露其中了,道艺相融,得心应手,自然便可意会传神。
谪居儋州的苏轼,以诗遣性,任真率直,将其情感思想表露在诗意中,反映现实的心情与观感。《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6]一诗中“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梦中与汝别,作诗记忘遣。”之句,以浅显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情,“汝去莫相怜”“梦中与汝别”,流露出彼此的相知相惜之情。
苏轼寓居儋州,虽然以旷达自处,但也有怨言,“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7]诗意内容是尽和渊明的真意,表达尊崇、钦佩,希望效仿陶渊明,任何处境皆能安然处之,虽有怨言,不失率真。
托物的比兴法,是诗人欲借外在事物景象,来寄托内在情思的悲喜,兴会所至,乃可以吟咏。儋州时期的苏轼诗作,多所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表心绪。
如《汲江煎茶》,诗云: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8]。
这首诗取材虽小,在构思上却奇特,表面上虽是描写煎茶煮茶的过程,实际读来却情致绵长,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此诗:“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是苏轼晚年托物言志的名作。
首句言煎茶之法,离不开活水活火之源。水是刚从江流中汲取的,故是活水,炉火烧得猛烈,故是活火。由一个“活”字开篇,显示出苏轼思想的周严缜密。
“自临钓石取深清”,描摹了一副灵活悦动的东坡自取清水图,白发萧疏的诗人,对煎茶小事,仍是事必躬亲,踏上钓石,临深取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具体描述江水之清。细腻地描绘出诗人汲水的情景。在月色下,诗人正用大瓢舀水,引发奇特的想象,感觉好像把荡漾在水面上的月影,一把掬起,盛入瓮中,又用小勺把浩浩荡荡的江水分入自己的瓶中。诗人借由“归春瓮”、“入夜瓶”的托物手法,表明自己的心志和江水的清美是相辉映的。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这两句把煎茶的过程,写得十分生动自然,描摹了茶叶在水中翻涌的状态,汤面上泛起雪白的乳沫,煮好时,注入瓶中的一刹间,呼呼之声,犹如松间之风。
最后二句“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与前几句诗描绘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夜深人静,苏轼枯坐桌前,目视着眼前的杯中物,此刻耳际传来由短渐长的更鼓声,凄清寂寥,更是道出了苏轼汲水煎茶的目的,正是在于排遣孤寂的生活方式。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9]在一定的法度章程中,能够推陈出新,创新意于作品中,心有所感悟,即能达意。意达明畅之后,事理便能穷尽通晓,妙理于是生,进而达到无入而不自得的最高境界。
在儋州,苏轼生活虽然枯寂,但诗意的境界却呈现出精深圆融成熟之美。昔日行文赋诗,常是直抒胸臆,经几次的贬黜后,有所收敛。思想由儒家的积极,渐入佛道的超脱意境。苏轼在儋州的作品中,即有新意与妙理于其中。如《次韵王欎林》,诗云:
晚途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水自翻。
汉使节空余皓首,故侯瓜在有颓垣。
平生多难非天意,此去残年尽主恩。
误辱使臣相抆拭,宁闻老鹤更乘轩[10]。
此诗言明着“晚途流落不堪言”的苦楚,被贬儋州,处处不便,带来着极端郁结的情绪,姑且以开朗超脱的态度面对,不过心中北归的浓度,丝毫未减,北归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心境的悲凉与反抗心理。于风烛残年时,仍然不忘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发出“此去残年尽主恩”的心声。诗意内涵富有新意,虽有牢骚“平生多难”但“非天意”,认为臣之事君不是随事迁而变,建功立业的信念丝毫未减。用最自然、最简单不雕琢的手法,抒发了他忠君报国的理想。
又如《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一诗,云:
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
端如径寸珠。堕此百玉盘。
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起舞者谁歟,莫作三人看。
峤南瘴疠地,有此江月寒。
乃知天壤间,何人不清安!
床头有白酒,盎若白露溥。
独醉还独醒,夜气清漫漫。
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弹。
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11]。
以丰富的语言,描绘在夜色中对月的情境,营造出一种流畅自然的气氛。在皎洁月色中烘托出“起舞者谁歟,莫作三人看”的情景,赏月者的心情是明镜如月,此时佳景,有酒相伴随,在半醉微醺之下,慨叹天壤之间,“何人不清安”,邀上好友邵道士,乘着一叶扁舟,直下苍梧滩。语言平淡自然,但细致品读,却能够领略到诗人心灵的空明,意在言外,妙理在诗中。
苏轼善于将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结合融汇,将二者凝结成曼妙动人的艺术。在条件艰苦的儋州,苏轼以旷达自适的态度,面对起伏诡谲的人生风雨。这一时期的创作,从早期少年提倡豪放、雄壮的风格,转为尊崇平淡朴质的风味。他在《评韩柳诗》一文中云: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12]。
苏轼推崇“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风格,这种诗风的特点是浓烈的感情,如涓涓细流般淡淡而出;丰富充实的内容以精练的手法表达。初看是枯淡、干瘪,但仔细品味,则蕴藏着动人的韵致,体现出一种淳然无遐的性灵美。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诗作的艺术风貌丰富多变且极具特色。
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13]。
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14]。
梦幻去来,谁少谁多。弹指太息,浮云几何[15]。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16]。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17]。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18]。
以上列举的苏轼儋州诗作的内容,皆能体现出平淡简远的风格。苏轼用云淡风轻的叙述方式,抒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呈现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宋诗扩大题材,反映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往往把日常生活中琐细事物入诗。苏轼更将此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善于将日常琐事细腻地入诗,于平淡中见真味。如《谪居三适》[19]显现出苏轼于“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气浮”的海南,以闲适轻松的态度,去适应气候环境上的变化。“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谁能更包裹,冠履装沐猴”,一切尽人事的宿命,不必争求太多,觅得一块可读书、可休憩之所就心安。
概而言之,苏轼儋州诗作的特色,看似平淡,实是意蕴深远,乃在用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来品味生活的乐趣,风格冲淡超脱,将其艺术风格推向最高峰。
[1]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M].//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65.
[2]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M].//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1418.
[3]苏轼.净因院画记[M].//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367.
[4]苏轼.和陶劝农[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20.
[5]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207.
[6]苏轼.和陶王抚军座送客 -再送张中[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71.
[7]苏轼.和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80.
[8]苏轼.汲江煎茶[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211.
[9]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64.
[10]苏轼.次韵王欎林[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229 ~2230.
[11]苏轼.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230~2231.
[12]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13]苏轼.和陶还旧居[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17.
[14]苏轼.和陶九日闲居[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22.
[15]苏轼.和陶停云四首·其四[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27.
[16]苏轼.独觉[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40.
[17]苏轼.观棋[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31.
[18]苏轼.和陶西田穫早稻[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66.
[19]苏轼.谪居三适[M].//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41 ~2143.
Analysis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tyles of the Poetry Written in Danzhou by Su Shi
JIN Ya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The poetry of Sushi written in Danzhou period is another peak of the creation of Su Shi,whose characters in this period are true and natural,showing a mellow beauty.Using some objects to express the author's ideas shows some new ideas and philosophic admiration.Their artistic style is far from plain,reflecting the generous attitude towards life of the poet in this period.
Su Shi;Danzhou poetry;Artistic characteristics;Artistic style
I207.22
A
1672-1047(2012)02-006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2.02.18
2012-03-01
金 燕,女,湖北罗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高职语文教育。
[责任编辑:郭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