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我国高校每年培养数十万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但是用人单位却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失衡。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是动态的,适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人才群体的集聚化成长和动态化管理。因此,借鉴生物学中生态链及生态系统的思想,探讨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性能够很好地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由此推理,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概念对科学的界定人才生态链概念具有一定的启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密不可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的生存发展都需要能量的获取与转换,而这个过程必须通过食物链才能实现。所谓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链锁结构[2]。
参照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人为地设计人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的关系系统,即人才生态系统(talent ecosystem)。所谓人才生态系统就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与时间内,所有各类人才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科技环境等)共同形成的有机复合体。与各类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人才生态系统也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由多要素构成的有生机和活力的复杂生命系统[3]。
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然食物链维持生态平衡。同理,人才生态系统的建设,也需要人才生态链来实现人才生态系统的平衡。所谓人才生态链,是指处于不同类别、层次、作用和功能的人才种群,按照社会规律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维持人才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人才种群扮演着类似于自然生态链中的人才生产者、人才消费者和人才分解者,以人才的技能、知识、经验、成果等价值为纽带,形成了人才金字塔。据此,在高校这个教育系统范围内,大学生作为有机体,需要从高校这个环境获取自身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量和实践技能。
与自然食物链不同的是,人才生态链可以人为设计,具有管理特征。处于人才金字塔顶层的高层次人才种群以低层次人才种群为基础,低层次人才种群的教训、经验、成果等给高层次人才种群提供能量和营养,达到人才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经管类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人才生态链,是指人才生态系统的各人才种群,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分别处于人才生态链的不同节点上,并遵循食物链的运作规律进行价值的(知识、经验、技能、教训等)传递;第二类是与人才生态链配套的支持服务链,包括企业、政府及社会团体等,这些因素将从政策、环境、市场等各个角度影响人才食物链的构建和运行。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改进应该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和消费者处于最底层和次底层,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性作用。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扮演生产者角色,从事经济社会中最基础最广泛的行业。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会导致知识面偏窄,发展潜力不足。而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所以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健全的个性与人格,使学生成长为民族与社会的中坚。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统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使学生打好宽厚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然后进行专业分流,为学生择业、就业及转换职业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既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让课程由“专制”转向民主,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转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转向学生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还应该是“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形成自身的理解,使得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学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教学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这就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为了与之匹配,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也需要分层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人才的供求平衡。分层培养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目标定向和学生的意愿等差异,施以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即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往往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然而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互相补偿的,同时,人的能力又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提高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共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既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要求,又有利于造就一批优秀人才。
高校应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宗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和支撑,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有利于推动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政策环境,吸引和鼓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潜心投入教学,以便引领青年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学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积极建设精品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材;三是大力倡导使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四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优质先进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高校的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要体现和反应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使得教师和学生明确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针及自身发展方向,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根据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有关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高校应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开设经管类课程,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管理。
根据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及对经管类行业的调研和考察,选择不同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培训基地,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分层次培养。第一,要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第二,要针对国内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全程合作基地;第三,要加强与外企的沟通协调,建立外企实习、实训基地。
人才及人才成长环境构成人才生态系统,而经管类专业人才是人才中的重要种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构建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人才生态系统平衡规律,以实现人才种群的生态平衡。
[1]Arthur George Tansley.The early history ofmodern plant ecology in Britain[M].Journal of Ecology,1947:5,130-137.
[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4.
[3]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