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2-08-15 00:44陈今园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学人格思想

陈今园

(福建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以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国学院为标志性事件,近几年,“国学热”从民间行为走向政府行为,进而被纳入到教育体系。教育的话题从来就是沉重而充满希望的,我们从这里总结过去,也从这里展望明天。国学的兴起让我们从繁华的现代世界里突然看到了长衫的朴实,听到了古韵的优雅。《四书》、《五经》、《论语》、《孟子》飘溢着墨香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再度返回到人生根源处寻找它的原始意义。而今天,在被国学擦拭过的人性空间里,我们看到对一个生命本真人格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思想教育的范畴。国学在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一切衡量标准都摇曳不定的时候履行着薪尽而火传的职责。“薪,乃以喻一些可指数之具体之物。人亦自然中之一物。物必消散有尽,而道则可承可传。然可传之道,即薪尽而火传。”(《庄老通辨·庄子薪尽火传释义》,《钱穆先生全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传火的责任。国学是一份厚实的传世文化宝藏,时至今日,我们应当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并吸收它。

一、国学的定义及价值重估

何谓“国学”?普遍说法如晚清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在1906年撰文所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还有章太炎先生的另一说法:“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诸子百家、文史、制度、内典、理学等都囊括在内。通俗的说就是国学有别于西方学术,它独具特色而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理念。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1]在先秦时代中华文化已极博大精深,所留下的典籍建起国学的辉煌殿堂,而后世之辈则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国学就这样在学习、探讨、修补,甚至有时在稀释、歪曲的路途上发展着。在笔者看来,国学的定义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世纪里的国学是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开拓创新的一门人文科学的学问。”[2]在章人英教授看来,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受益的也恰恰是人。就因为国学灌输的是人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国学就成为了一门有着三千年历史而又永不衰老的科学。国学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我们以冷静的态度考察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够发现:首先,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其次,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正如庄子所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

“一群乌鸦噪晚风,众生齐放好喉咙”似地读经只是教育的形式,当前我们要的是思想上的净化和升华。现在,国内部分高校成立了国学院,研究兼容并蓄的国学以指导商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中国对外汉语文化传播项目已经启动,许多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这些都表明,国学在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上有着很大的能量。

二、国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天下之乐而乐”,“吾日三省吾身”等美好精神境界已很少被人们提及,更不用说去追求这种境界,这就使国人的人格失去了很重要的部分,人保持着的自然状态无法进步为应然状态。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的驱使与影响,自我价值与拜金主义的膨胀等等。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国学采取了忽略或偏激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道德素质的主动力,它具有品质化的特性,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是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成型的、成熟的人格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质的实践活动。简言之就是教导人们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这种活动在古代就是道德教育。[3]国学的四书五经里蕴含着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知义明耻”、“和为贵”等社会人伦价值观正是国学精粹;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正是塑造人的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国学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当代大学生需要这样的营养补给。国学的学习还可以拓展人的思维,阅读温柔的儒家经典,感受大气磅礴的诸子散文,如身临其境一般,让思想自由而纯净。同时,国学还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会发生如本节开头所提的尴尬现象。国学在一定程度上填平了人格沟壑,已经触及思想教育的最深层面。将国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本质上陶冶人的性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将国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说过:“大学是培养高尚的地方。”[4]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新时期的道德规范,需要厚实的文化补充,更要了解怎么做“中国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德育人的素质教育,国学在这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国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调整和创新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陶,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图像、声音、动画配合文字,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并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将国学普及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首先,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古代的启蒙教育里就有许多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等等,都传扬了勤学苦读这一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针对一些大学生入学后出现的懈怠、懒散的学习态度,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其次,培养大学生勤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认识这种美德并受到感染,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传承。

第三,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颜渊》中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表现了人们信守诺言的美德。孔子就曾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思想,能够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创造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改革变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第五,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春华秋实,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实践的基础指导,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我们要学会接受、整合和使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能从国学的字里行间学出实践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补充,也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第六,将国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都是将国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的范例。这也正是他们的讲堂那么受欢迎、书本那么畅销的原因所在。这样的通俗化让大家都觉得国学其实真是自己生活和生命里的科学,不遥远也不晦涩。比如从《弟子规》普及泛爱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尊重、孝顺、爱护和感恩。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活动等文化活动,缩短了看似很高深的文化与我们的距离。

“重视国学教育,以及矫正现代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国学自古就是人性之学。”[5]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种种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需要传承,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否则便是数典忘祖。因此,今天高度重视国学,揭示其价值并按照现代理念进行改造、融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大势所趋。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秉持正确的理念,用恰当的方法,投入积极的努力,这是对“人性呼唤本真,人格需要思想,思想回应教育”的一种积极答复。以国学之力擎起人格之鼎,这项薪尽而火传的伟业必然能在国人的思想中灌注丰富的文化底蕴,进而成长为苍天大树般伟岸的思想。

[1]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05-26.

[2]章人英.国学是学习做人之道的一门大学问[EB/OL].(2001-12-01)[2011-12-08].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000/13/2006/12/li7890555931131216002213 95-0.htm.

[3]戴少娟.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G]//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教育管理优秀论文汇编,2006.

[4]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为2007年第一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作专题报告[EB/OL].(2007-05-12)[2011-12-08].http://www.ceat.edu.cn/XYZB-Browse.aspx?xyab=289.

[5]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4):51.

猜你喜欢
国学人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思想与“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