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2012-08-15 00:45杨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

杨跃

(宜宾学院高教所 四川宜宾 644000)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杨跃

(宜宾学院高教所 四川宜宾 644000)

晏阳初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所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及“定县模式”在我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理论及实践模式均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当时农村实际,今天,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实践模式对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启示

晏阳初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与践行者。20世纪 2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平民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并迅速发展为一项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他为平民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虑,献出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其平民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均有重大意义。

一、平民教育思想的渊源

晏阳初在《九十年自述》中说:“是三‘C’影响了我,那就是孔子(Confuis)、基督(Christ)、苦力(codies)。”

(一)孔子(Confuis),即中国传统文化

晏阳初出生于一个讲求实学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个塾师。在父亲教育、引导下,先后熟读了《三字经》、《孟子》、《论语》、《中庸》等古典书籍,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平天下”,“民为贵,君为轻”等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后来的言行,构成了他的民本思想的主流,形成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核心。

(二)基督(christ),即西方宗教文化

13岁时,他被父亲送到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学习新学,这里他接触到了化学、物理等现代科学,还接触到了基督教文化,并接受了洗礼,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人道主义、普世价值观对他的人生观同样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到耶鲁大学深造,而这里正是基督教气氛十分浓郁的一所学校。这样,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普世情怀以及民主科学观念,逐渐熔铸到他的心灵、血液,成为他后来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苦力(codies),即劳苦大众文化

一战爆发后,中国对德国宣战,限于国力,未派一兵一卒去前线作战,而是派15万劳工在英法战区和后勤区充当苦力。而当时急需精通双语的中国留学生去做翻译,这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随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在他接触、了解劳工后,发现:他们并不愚蠢,只是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并且深深地感到:他们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现,发现他们的潜伏力,于是,他决心来开发这个“脑矿”,开发人脑,用教育来帮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进而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逐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平民教育思想构成

(一)平民教育思想宗旨

1923年8 月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北京成立,其立会宗旨:“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是起点和方法,作新民才是目的和归宿。正如他自己所说:“运动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教成千上万个文盲去读书,而是把他们训练成为现代的公民”,“使他们成为有聪明才智和有进取心的中华民国国民。”

(二)平民教育内容与方式

晏阳初回国后,对全国19个省、市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访问,最后发现: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是:愚、弱、穷、私,并提出用四大教育来改变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

1.文娱教育。文娱教育包括识字教育、艺术教育,利用头脑中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愚。

2.卫生教育。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普及卫生知识,增强治病、防病的能力。

3.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克服农民自由散漫的习惯,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4.生计教育。生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其谋生的本领,学习一技之长。

为了搞好“四大教育”,他提出了“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这“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打破了原有少数人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且有效地改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对于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平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学前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这里作者个人认为: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位公民必须接受的、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教育化、普及化和人格化”。[1]当然,作者个人认为,它还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许会赋予新的内涵。

(二)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增强谋生的本领,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国民,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而基础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是每一位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是每一位未来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它关系着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局,社会未来的和谐、稳定。

今天,基础教育可谓是牵动着诸多“肉食者”的神经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说基础教育对于我们民族、国家、每一位公民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就会给我们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务必拿出战略眼光,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国情,尊重规律,适时调整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当年,晏阳初回国后,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考察、访问,足迹遍布19个省市,最后终于发现了问题,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是:愚、弱、穷、私,并提出了用“四大教育”来改变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

教育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活动,教育理论的诞生不可能离开现实的土壤,所以他曾说:“现在所谓‘新教育’,并不是新的产物,实在是从东西洋抄袭来的东西。日本留学生回国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回国来办英美的教育,试问中国人在中国办外国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各国教育,有各国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万不能乱七八糟拿来借用。现在的学生是在学日、学美、学英,弄得一塌糊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以许多大学生都在失业,而国家复闹人才缺乏的恐慌……这是充分模仿外国的结果,整个教育因此破产。”[2]

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还在我们耳畔回响。今天,面对世界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浪潮,我们就此坐视良机悄悄溜去还是迎头追赶呢?

作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各地情况相异,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或者法规不可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组织大批专家、学者深入基层、农村、草原、海岛,广泛深入地展开调查研究,摸清第一手资料,汇总、梳理成文,再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再将意见汇总、梳理,对照原来的政策、法律,不断修改,使之不断完善、成熟,适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法律或者法规,同时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法律(法规)、政策来办教育,让教育家来办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使我们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2.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晏阳初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加之有多年的欧美学习、生活经历,深深感到:“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3]尤其是民众教育对于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具有巨大的基础性作用。他说:“中国正经历着一个真正的文艺复兴时代,它不仅属于知识分子,而且也属于人民大众。这是广大民众新生活的起点,是东方新文明的黎明。”[4]

他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基础巩固不巩固,全看全体国民有没有知识。国民如果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能够同心协力、对国家负责,那么国基就巩固。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艰巨的任务,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二战后的德国、日本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他们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甚至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最后短短几年日本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西德也迅速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些生动的事例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肉食者”足够的重视吗?

今天,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必须具备战略眼光,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假如大厦基础不稳固,后果会如何?结论自不必说。这里必须明确一个朴实的道理:抓教育也是政绩!这是为后代子孙谋福的千秋大业!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该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尤其是经济待遇,使他们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

3.要有灵活多样的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课程就要围绕这四大教育而进行。关于文艺教育的教材,主要围绕农民的识字与明理进行组织,比如编写平民千字课本,包括国语拼音读本,简笔字抄本,平民袖珍字典等,培养农民识字、读报、写作等知识力;生计教育教材围绕提高生产力组织,比如育种和选种、畜牧业、园艺、农具、肥料、植物病虫害、养蜂和农业经济等;卫生教育教材,主要是建立‘县乡村保健制度’,使农民在得到科学治疗的同时,学习大众卫生与健康知识;公民教育教材主要是结合文艺教育,把历代伟大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反映人民优良美德的风俗习惯等编进‘千字文’、新‘三字经’等教育农民。当然以上四种教育不是分离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缺一不可”,[5]同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也是交叉进行,教学时间、地点灵活安排,要么在农闲时进行,要么在田间地头施教,一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今天,新课程改革方案正在实施,它加大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的课时比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 6-8%,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怎么能用一套统一规定的课程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呢?且各地情况不同,这样的教育能使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由于整齐划一的课程模式,哪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人才呢?作者认为: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开发一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另外,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尽量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入社会、进入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区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彰显个性,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尽可能培育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正确引导,耐心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4.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开放、先进的教育理念,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都能成才”这样一种信念,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种最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

当年,晏阳初平民教育实施的原则是:A.全民性。教育对象可谓“有教无类”,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穷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愿意学习的都欢迎来参加。B.以平民需要为标准。他们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很有针对性、时效性。C.适合平民生活状况。当时,平民绝大多数都很贫穷,很多时候要下地劳作,只有很短暂的时间能用来学习,课程教材的安排力求简单实用,时间安排也很恰当,不可能很长,因条件所限,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四个月。

今天,新课程结构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面向每一位学生,标准应为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和外语在内的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充分说明:新课程已经大大降低了难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其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尖子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更重要的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劳动者、接班人,在同一个班学习,接受知识不可能都一样的效果,一样的分数,肯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学业成绩暂时欠佳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歧视、体罚、挖苦、讽刺他们,更应该特别关心、尊重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特别要多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障碍者,多了解、多关心、坚信:人人都会成才,只是时间、途径不同而已,尽量为他们提供最需要、最适合的教育,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5.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一对一”帮教活动,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为我国尽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

当年,晏阳初携妻儿老小及一大批博士、教授来到贫穷落后的定县,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送来了知识、信息,树立起了自信心,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存状况,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可谓是功德无量!

今天,我们的高校应该与一些中小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或者是“一对一”的帮教活动。高校的职能本身就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一些高校的博士、教授应该走出自己的书斋,走向社会急需的地方去开展服务活动,到这些中小学校开展送教活动,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时地传授给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使他们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或者是开展“一对一”的帮教活动,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帮教活动,逐步提升现有中小学老师的职业水平、专业能力;或者是与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一道来探讨一些教材、教学中的困惑,探讨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问题,从而促进我们的大中小学老师们一同进步、一同成长;或者与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一道开展合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分析教师职业生涯中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给学生做一些心理干预,解除他们心理上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老师愉快生活!

我们的高校老师们,应该主动走向自己的实验基地——中小学校,开展传经送宝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以讲座的形式与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分享;或者给未取得相应资格的老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使他们达到规定的学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或者鼓励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们发奋学习,尽早去读与之“手拉手”学校的一些老师们的研究生,逐步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研究能力,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必须优先发展,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注释: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P143.

[2]宋恩荣.晏阳初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P17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137.

[4]晏阳初.晏阳初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P38.

[5]黄英杰.试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10(1),P57.

本文为宜宾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0Q 06)部分研究成果

杨跃(1968-),男,四川仪陇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宜宾学院高教所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2011-09-16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