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君,徐承香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血液科,山东 威海 264400)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骨髓增殖性疾病范畴。所有病例均有JAK2V317F或其他功能相似JAK2基因突变[1]。临床以红细胞数及容量显著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升高为特点,出现多血质及高黏滞血症所致的表现,常伴脾肿大。PV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发生各种转化[2]。因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易于发生漏诊或误诊,现对2010年3—5月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PV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病例1,男,60岁,因“反复头昏、胸闷伴心慌3年,加重4 d”于2010年3月2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既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病史,未留有后遗症。入院时血压 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速。未进行血常规检查,门诊给予降血压、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于2010年3月3日转入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体:患者面部潮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90次·min-1,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约3 cm,触之无疼痛感,边界清。行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行腹部彩超检查示:脾大,左肋下4cm,表面光滑。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正常心电图。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170 g·L-1,红细胞计数8×1012L-1,白细胞计数 13×109L-1,血小板计数 400×109L-1。即行骨髓穿刺涂片示:各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显著,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诊断:PV,继发性高血压。给予羟基脲、a-干扰素及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于2010年3月28日好转出院。
病例2,男,54岁,1年前出现面部及双手掌发红,瘙痒感,夜间难以入睡,于2010年5月7日在当地医院以“过敏性皮炎“给予诊治,患者瘙痒感能够减轻,但面部及手掌潮红无明显改善,停用抗过敏等药物后,再次出现瘙痒感,病情反复发作,于2010年5月27日转入本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50/100 mmHg,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可触及,质地软,无明显触痛;面部及双手掌潮红,无皮疹及皮损。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 10×109L-1,红细胞计数 7×1012L-1,血红蛋白 213 g·L-1,血小板计数 325×109L-1。 彩超检查示:脾脏肿大。即请血液科会诊后考虑PV,给予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及巨核系增生活跃,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行骨髓JAK2基因检查阳性。综合诊断:PV。给予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干扰素、羟基脲等药物治疗后,患者周身潮红及皮肤瘙痒感明显改善,于2010年6月20日好转出院。
PV发病率低,以中老年发病较多,起病缓慢,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常因查血常规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或B超示脾脏增大,而进一步检查诊断[3],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神经症状。早期有头昏、头痛、眩晕、健忘、肢体麻木等感觉障碍,也可以出现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2)多血质表现。面红、唇紫等。3)高血压。4)血栓形成和栓塞症状。可发生在脑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等后果。5)出血症状。常见牙龈出血、鼻出血和皮肤瘀斑等。6)脾肿大等易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及皮肤病。基层医院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以心脑血管疾病或皮肤病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从而造成漏诊、误诊。在本研究中,2例患者分别以“心脑血管疾病及皮肤病”就诊。约78.3%PV患者合并高血压,86.9%以上患者有脾肿大,24.1%以上患者有肝肿大[2]。对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或脑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注意排除PV;对于面部潮红伴反复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患者也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患者出现皮肤瘙痒与机体高组胺有关,10%患者可伴有荨麻疹,对有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反复溃疡、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血尿酸增高的患者应排除PV,同时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及对患者体格检查,触及肿大的脾脏可以提示临床医生想到PV的可能性,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28-2529.
[2]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68-670.
[3]赵峰,李明景.羟基脲与干扰素联用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3,23(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