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淦 段新准
课堂面貌的变化。教室里没有讲台,40 多名学生被分成6 个小组,各组学生团团围坐,四周都是用于学生展示的黑板。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站在学生中间,只在关键时刻偶尔插上几句话,对肤浅的问题进行深化,对重点内容、规律及易错点加以点拨、强调。
教师理论与专业水平的变化。在“临帖”“读帖”“破帖”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普遍发生了转变,学习、钻研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热情高涨。
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实施“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以来,课改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极大提高,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冶市在改革道路上积极探索,先后开展了“师德建设年”活动、“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出台了“教师八不准”规定等规范文件,但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堂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全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经过多方调研和缜密思考,全市把课改目光定位于“三个关注”,即关注人文、关注课堂、关注效益,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尊重规律,依靠科学,逐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结构的转型、教学模式的转轨和教学手段的转化,实现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创新升学评价制度。面对课改,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学校管理层担心学校的业绩,任课教师担心学生成绩的量化排名。为了让课改试点学校在“构建高效课堂”道路上轻装上阵、大胆前行,大冶市教育局规定,凡在过程性检查和专项评估验收中成绩突出,被认定为“构建高效课堂”专题活动达标的市级试点初中学校,其实验年级学生毕业升学时,教育局把省级示范高中指令生招生指标按照该校前两年升学最高水平对待,并适当倾斜,直接分配到该校,解除了试点学校的后顾之忧。
创新项目资金扶持办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启动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在一个乡镇区域内,在16 个试点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内部,其发展情况是不均衡的。为了激发各校的课改热情,2011 年起,教育局设立了“构建高效课堂”项目专项扶持资金,从全市教研教改专项经费中列支,对样板、试点学校予以每年不少于5 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2011 年,教育局还向市政府争取了每年50 万元的教育教学科研质量奖励资金,其中专门设立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项奖励资金,为改革注入了新的激励因子。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市在借鉴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各学校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一切课堂教学资源为基准,以学习小组建设和导学案编制为两冀,让高效课堂自由飞翔。2010年,市教育局向全市各中小学专门印发了《课堂新视觉》2000 余册。2011 年,灵乡镇、还地桥镇“10+30”(教师讲课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低于30 分钟)自主学习模式初具雏形。2012 年,课堂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大冶市试点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一是成立“督查组”。每天两个值日领导、蹲点领导、年级主任每人至少“跑课”一节,对课堂实施“跑课式”听课。二是成立“验评组”。“验评组”成员对课堂实施推门式“蹲点”听课,并进行打分,与教师的学期综合考评和年度绩效工资挂钩。三是实施“过关课”。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必须上“过关课”。四是建立“12345”反思工程。每位教师每一节课必须写反思,班主任每天对学生两次反馈小结,每月每个学科组上三节公开课,每月举行四次“业务论坛”,每月班主任对科任教师进行五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