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然
(新乡学院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商品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商品学等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该课程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门学科,它以商品体为基础,围绕商品—人—环境系统,从技术、经济、市场、法律、环境、资源和消费需要等多个角度系统地、综合地和动态地研究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商品质量和品种,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的课程。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以商品为媒介,使学生树立适应人与环境要求的现代商品观念,掌握必要的商品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充实一定的商品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商品学》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相关学科知识,增强商品品种和质量意识,提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素质。因此,探索《商品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从《商品学》课程历年的教学实际效果看,学生普遍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掌握不牢。这一方面使得教学计划、组织、评价、考核等工作失去意义,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商品学》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学问题的认识或反映。当前,《商品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结构的讲解,较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也较少涉及应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外,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学》中包含的商品大类越来越多,如食品、日用工业品、纺织品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商品大类,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将课时平均分配给每类商品,泛讲所有的商品大类,必然会导致重点不突出,进而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过的内容用不上,而部分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
目前,《商品学》实际教学中几乎都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师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技术性,授课内容较为枯燥,忽视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考,通过课后布置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等,但由于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此外,由于《商品学》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理论部分较为枯燥,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沿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期末突击复习,很少与教师沟通交流。
《商品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教学中不仅涉及相关基础理论,而且需要介绍一些典型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商品,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演示。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品学》的教学软件、教学案例、教学工具等开发力度较小,没有专业教学图片、录像、模型、幻灯片等。个别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通常采用传统黑板式教学,很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导致教师工作量大,上课效率不高、学时浪费;同时,由于表达不生动、不直观,也不便于知识的传播,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和抽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当前《商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应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观念的变革总是处于所有变革的最高层次。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自身直接或间接教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商品学》的学科性质及教学目的,结合《商品学》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学科的特点,重点突出“商品”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质量—商品适应性这条主线,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有效地指导顾客正确选择和使用商品。
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商品学》课程的有用性。第一,有助于相关课程的学习。《商品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理论知识与物理、化学、营销、管理等学科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学习《商品学》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第二,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处于市场经济时代,掌握相关商品的基本知识是很重要的。例如,了解常见的商品分类方法后,可以在超市快速选购商品;掌握商品认证标志、商品检验方法等知识后,能够更好地鉴别假冒伪劣商品。
积极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促进其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尝试,组织开展了“商品小常识”活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请4名学生到讲台上,各介绍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商品或商品的某一方面,每人3分钟,再由教师或同学提2~4个问题,整个活动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师记录每位同学的材料准备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简洁讲评。角色转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增加了学生的商品常识,使其在胆量、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有益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一学期下来,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每位学生还多掌握了50多种商品小常识,对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在《商品学》教学中,仅凭书本描写和教师讲解很难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为此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课堂演示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现实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带领学生观察超市中商品的摆放,直观地了解商品储存和销售情况;搜集各类茶叶带到课堂,通过茶叶感官评审实验,使学生准确地辨别茶叶种类,判断茶叶质量;链接《每周质量报告》的相关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实际生活中商品的状况,增强其是非辨别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把所学的商品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和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传达方式丰富、生动,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建议《商品学》教师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将需要讲解的内容在课件中作简单陈述;增加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容,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认知的时间。
[1]毛胜男.商品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