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三十六人受招安之地及时间考——析李若水纪实诗《捕盗偶成》

2012-08-15 00:44李海英桂士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招安起义军宋江

李海英 桂士辉

(1大名县北城明德小学;2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大名056900)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因为宋江接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学界对于宋江受招安已无异议,但是宋江何年、何地受招安目前尚无人论及,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对宋江起义和《水浒传》研究有所裨益。

一、元城县尉李若水及其《捕盗偶成》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作有纪实诗《捕盗偶成》,此诗的发现,确证了宋江等三十六人接受朝廷招安的史实,终结了学界关于宋江招安与否的论争。诗曰: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又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1]

李若水,《宋史》有传:“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上舍登第,调元城尉、平阳府司录。试学官第一,济南教授,除太学博士。”[2]南宋郭彖《睽车志》卷二有“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3]。宣和壬寅年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李若水于是年任元城县尉。《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一《靖康忠愍曲周李公事迹》称:“政和八年(1118年)嘉王榜敕赐同上舍出身。初任迪功郎,大名府元城县尉。时河朔盗贼起,以捕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宣和六年(1124年)春试学官,有司爱其文典雅近古,擢为第一,除济南府府学教授。”[4]

李若水宣和六年(1124年)春任济南府府学教授,在此之前,他“以捕护功”由元城县尉改任承仕郎,不久又授平阳府司录,据此可以判定,他担任元城县尉的时间是宣和四年、五年。《捕盗偶成》诗中有“去年宋江起山东”、“今年杨江起河北”两个时间点,这并非诗化的时间,而是真实的时间。《捕盗偶成》应当创作于宣和五年(1123年)李若水离任前。

纪实诗的内容都是当时的一些历史史实,《捕盗偶成》也是如此。李若水在诗中描述了两场起义:“今年”的杨江起义和“去年”的宋江起义。宋廷对宋江起义军实行招安政策,“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起义军头领一起被封官授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则是描述的宋江等人入城时气势威武、城内民众争相观看的场面。“今年”杨江起义,“战阵规绳”同“去年”的宋江一样。因有招安宋江的先例,所以这次对待杨江起义军,老百姓私下里议论,“又愿官家早招却”,希望这次朝廷能像招安宋江一样招安杨江。

究竟应采取何种态度对待起义军,在诗的最后,李若水申明了政治主张。他不主张招安,认为“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朝廷的官职不能随便授给杨江这类“草寇”之辈,要授予贤者。对待起义军,招安并不是通行的办法,而是“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即希望朝廷减轻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才能避免百姓造反,这才是上策。因为县尉官卑职微,他自知他的主张不可能达于皇帝,更不可能上升为治国国策,所以,最终只能无奈地发出“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的感慨。

李若水《捕盗偶成》的主旨不是为记述两支起义军而作,主要的还是要在这首诗中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时间

《捕盗偶成》对宋江接受招安及率军入城的具体时间不明确,但因为此诗作于宣和五年,由此推断宋江“三十六人同拜爵”的时间当在宣和四年。

宣和四年之前,宋江率众确曾在大名府活动过。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宣和四年正月十一日,中书省言:“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恻然于怀。”“赛保义”即宋江。宋江三十六人敢于“白昼横戈犯城郭”,与官军作战“杀人纷纷翦草如”,这是宋江在大名府境内活动情况的真实写照,《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北京城(大名府)的历史影子恐来源于此。

为剿灭宋江这股“河北群贼”,宋徽宗御笔诏书,“令大名府路安抚使邓洵仁选择兵将,河北漕臣吕颐浩、黄叔敖应副随军粮草,提点刑狱高公纯不以远近粘踪捉杀,廉访使者钱怿随逐监督,不踰一月剿除”。[5]在这次围剿宋江的战斗中,除河北路宋军外,还有一位将领折可存参与其事。据《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折可存墓志》):“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6]

“蜡贼”即指方腊。方腊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起义,宣和三年八月在东京开封府被斩,时距宣和四年正月宋徽宗下诏限期剿除宋江不足半年。折可存在擒获方腊之后“奉御笔捕草寇宋江”,时间上与宣和四年正月宋徽宗下诏剿除宋江的时间基本吻合。

虽然宋徽宗亲笔御诏并限定时限剿除宋江,但宋江三十六人战斗力极强,“(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7]在剿灭而不得的情况下,朝廷无奈实行招安政策。“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人接受了招安。

必须指出的是,《捕盗偶成》言明宋江接受招安,并非兵败被擒,而《折可存墓志》记载“不逾月继获(宋江)”明显失实,言称“继获”宋江是有违事实的誉墓所为。但是《折可存墓志》记载的“不逾月继获”,为考证宋江接受招安的具体时间提供了一个证据。宋徽宗于宣和四年正月十一日下诏剿灭宋江,“不逾月”宋江即接受招安,宋江接受招安的时间应该在宣和四年二月。《水浒传》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写到宋江于“宣和四年二月”受招安,三月上旬率部开进东京开封府城。这个时间与推考的时间一致,从时间节点推测,宋江接受招安后,率部入城的时间或应如《水浒传》所言,在“宣和四年三月”上旬。

三、宋江三十六人接受招安的地点

《水浒传》写到宋江受招安后,在“宣和四年三月”上旬率部开进东京开封府城,“东京百姓军民,扶老挈幼,迫路观看,如睹天神。”这与《捕盗偶成》描述宋江等人进城的情形“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几无二致。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时间与《水浒传》一致,那么率部开进的也是《水浒传》所称的东京开封府吗?笔者认为,宋江等人招安是在北京大名府,《水浒传》指称东京开封府是故事情节的需要。

首先,《捕盗偶成》是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的纪实诗,北宋时期的元城县附郭大名府城(治今大名县大街村)。李若水描述的“嗷嗷赤子”“又愿官家早招却”,希望朝廷像去年招安宋江一样来招安杨江,李若水所能听到的声音只能是在其辖区大名府元城县,而不是数百里之遥的东京开封府。此可推断,宋江等人是在大名府接受招安的,“去年”宋江等人被招安后,率部开入的城应该是北京大名府,而不是东京开封府。因为只有在大名府,身为元城县县尉的李若水才有可能真切地看到宋江入城的具体情景,也才有可能有“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如此形象的描述。

其次,杨江起义军亦可证宋江等人是在大名府接受招安的。《捕盗偶成》仅记杨江起义在“河北”,未详具体某地。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对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军研究到的有:北京大名府杨天王、郓州李太子、密州徐靖、沂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等各率义军,号称万人,“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8]这里的杨天王应该就是《捕盗偶成》中的杨江,杨江是本名,天王应是部下对杨江的尊称。因有宋江招安先例,对于杨江起义军,百姓们“又愿官家早招却”,一个“又”字就指明了宋江受招安之地与杨江起义之地是同一地域。杨江是在大名府起义,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地点也是在大名府。

第三,若宋江等人果真是在东京开封府接受招安,开封府人才荟萃,应该会在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此事。《宋史》卷二十二和《辽史拾遗》卷十二记载,宣和四年三月宋军伐辽,六月结束,历时四个月。时伐辽军兴,用人之际,战斗力极强的宋江所部在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随宋军参加了这次伐辽行动。据《三朝北盟会编》卷6记载,宣和四年,宋金相约攻辽,宋徽宗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率宋军伐辽,童贯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杨志。关于杨志的身份,《三朝北盟会编》卷47称杨志为“招安巨冠”。[9]此杨志无疑就是宋江三十六人中的杨志,宋江等人招安后,率部参加了这次伐辽。这可能是《水浒传》中宋江率部北上征辽的历史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考证,可得出结论:宣和四年二月宋江在大名府受招安,之后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李若水是当时的亲历者。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不过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水浒传》将宋江受招安后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宋江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伐辽。

四、杨江大名府起义结局的推测

李若水的纪实诗是因杨江起义而附带出宋江招安一事,这里有必要对杨江领导的大名府起义军的结局作一交待。

在李若水的眼中,杨江起义军的“战阵规绳视前作”,其影响丝毫不亚于宋江。关于杨江领导的大名府起义军的结局,大名旧志均没有记载。《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八《林泉野记》韩世忠事迹称,韩世忠与张俊“俱破郓贼李太于碱河、何威于洺州、大名贼于超化寺、内黄贼于祁州、徐靖于莒县、张仙于擂鼓山、潍贼于方村,并济南贼”,遂定河北、京东。[10]大名府起义军被宋军镇压,在超化寺战败。《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九《林泉野记》张俊事迹与韩世忠略同,明确记载了大名府起义军在超化寺战败的时间是“(宣和)六年”,余部被官军“追至内黄”。[11]

韩世忠、张俊二人事迹中仅记“大名贼”,没有直书“大名贼杨江”,此后的史料中也不见杨江的事迹。如宣和六年十二月,“时转粮以给燕山,民力疲困,重以盐额,科敛加之,连岁凶荒,于是饥民并起为盗。山东有张万仙、张建,河北有高托山,众皆十余万,自余二三万者不可胜数。令内侍梁方平讨之。”[12]在宋军镇压下,高托山接受招安。在这次饥民起义中,河北起义军有高托山,而杨江不在其列。

杨江的结局成谜。对于杨江起义军,老百姓的态度是“又愿官家早招却,”当时的大名府知府对前后两人政策不一。宣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因大名府知府王革“治郡惨酷无状,捕盗措置乖方”。改官延康殿学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13]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以兵自卫”。徐处仁继任大名知府,“处仁至,即大开城门,撤牙内甲兵,人情遂安。……在宣和间,数请宽民力以弭盗贼。尹大名,以刚廉称。”[14]

大名府知府徐处仁实行招降政策,《三朝北盟会编》不书“大名贼杨江”,杨江极有可能接受了招安,张俊、韩世忠率宋军所“破大名贼”或是其他活动在大名府境内的义军,但是也不排除杨江尚未接受招安就在与宋军作战中阵亡。若是这样,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他或许就是《水浒传》中绰号“托塔天王”晁盖的原型之一。

当然,纪实诗中所述宋江起义在前,杨江起义在后;《水浒传》里则是“托塔天王”晁盖起义在前,宋江“落草”在后,二者顺序不一致。《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其描述围绕人物形像的塑造,若有这类变动是可以理解的。

论影响不在宋江之下的杨江的事迹湮没无存,其结局无可察考,实在是件憾事。

注释:

[1](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二)》[M]。《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68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元)脱脱等,《宋史》[M],第131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册)[M],第40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第6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77册)[M],第6964、69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

[6]朱一玄、刘毓忱,《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资料丛刊》第二册《水浒传资料汇编》[C],第2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7](元)脱脱等,《宋史》[M],第111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五册[M],第217、21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第40、3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第15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宋)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第157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清)《历代通鉴辑览》卷8l[M],《四库全书》第338册,第3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00册)[M],第39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4](元)脱脱等,《宋史》[M],第115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招安起义军宋江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
”官迷“宋江
论招安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