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伟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 福州 350108)
自2003年以来,香港国际武术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界.几年来,经过赛事组织者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借助香港这个开放式的平台,成功地把该赛事打造成了一项国际性的民间武术活动,吸引了美国、巴西、芬兰、波兰、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日本、泰国、台湾、香港等众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的大量运动员前来参赛.同时,赛会还积极邀请了大量武术界、影视界的名家前来参会,进一步提高赛事的知名度.由于运作成功,香港国际武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观看,就第一届比赛观众人数就达到1 000多人,与国内的大多数武术比赛的观众寥寥无几的状况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目前,赛事已经逐步朝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参赛国家多、参赛人数多、比赛内容丰富等特点.不仅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武术的机会,为中国传统武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促进了各武术拳种的交流,而且对中华武术在国内外的普及以及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基于当前国内多数传统武术赛事运作不成功的状况,有必要对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成功举办进行一番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之路.
在多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现场进行考察,访问赛事工作人员、裁判员以及不同地区的领队,查阅相关武术赛事文献,以了解香港国际武术节赛事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2.1.1 赛事的定位和社会认可度较高
从赛事的规格方面来看,香港国际武术节虽然是由民间组织发起的一项武术赛事,但赛事一开始就定位在“国际级赛事”的级别上.在参赛对象上,组委会把它定位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武术人士”.与其他国际级体育赛事相比,组委会对于运动员的参赛形式、性别、年龄等均没有设置太多的限制.参赛费用上,作为一项国际级的赛事,组委会秉着“低费用、高效率、不断创新、宣传武术文化”的精神出发,因而运动员收取参赛的费用也相对低廉.与此同时,为了扩大赛事的国际影响力,组委会积极邀请大量国内外武术界的知名人士赴港参加盛会.如国际武联名誉主席李梦华、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香港武术联会主席霍震寰、亚洲武联名誉主席徐才、原中国武协主席张耀庭、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著名作家金庸等一大批知名人士都曾经应邀前往参加.此外,内地作为主要参赛运动员的来源地,各省市不仅对该赛事均持比较认可的态度,且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多数能得到各单位的认可.正是由于赛事所获得的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促使内地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高校均派出大量的运动员前往参赛.
2.1.2 比赛内容、奖级的设置丰富
纵观历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比赛内容,呈现出拳种多、流派多、器械多的景象.组委会对此也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尽可能按参赛运动员的报名需求设置比赛内容.据粗略统计:拳种有太极、形意、八卦、少林、武当、长拳、南拳、通背、八极、劈挂拳、翻子、地躺、木兰、象形类及少年规定拳.流派仅太极拳就分二十四、四十二式,陈、杨、吴、武、孙式、赵堡,现又出现了古传太极拳及其他太极拳;器械有刀、枪、剑、棍及双器械、软器械;还有徒手或器械对练、三人对打及集体表演、名家汇演等[1].由于比赛内容之多,故而在项目的设置上也随之“水涨船高”.就首届比赛来看,参赛的项目达到1 841项,第二届达到了1 785项.如此多的比赛项目设置可以堪称为“武术奥运会”.
对比赛成绩的奖励,赛事组委会为充分体现的“参与性、广泛性、特色性、平等性、公平性”的办节宗旨,每一届赛事都设立了个人套路全能奖、武术演练风格奖、武术套路团体奖、最佳武术推广贡献奖等众多奖项,并随着参赛项目的不断增加,奖项设置也越来越多.其数量之多,涵盖面之广,是其他体育项目比赛所无法比拟的.几乎做到能参赛几乎都能获奖,皆大欢喜的场面.因而,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武术界人士前来参赛.
2.1.3 独特的地缘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各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生活,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具有魅力的大都市.东西方文化的长期交融,使香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作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旅游中心之一的香港已成为海内外的一个文化旅游胜地.而对内地多数公民而言,香港长期处于西方的殖民统治,即使回归之后也不是每个内地公民随便可以过去的.因此,在各方面条件允许之下,赴港旅游对多数内地公民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各种名目的武术拳种散落在祖国各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武术的发展,曾对全国范围内的武术进行过全面的挖掘整理.然在武术朝奥运会奋进思潮的影响之下,国家的相关政策逐步偏向竞技武术,导致传统武术赛事较少,只有少数竞技武术运动员活跃在各类竞技武术赛场上,而多数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因为缺乏赛事这个平台,无法得以展示.所以,相对于竞技武术运动员而言,我国内地有数以百万计的传统武术人口潜伏在各省市区.因此,在武术交流、赴港旅游的双重欲望的作用下,促使内地潜在的武术人口大量前往参赛.
2.1.4 媒体传播和巨大的明星效应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日渐深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香港国际武术节从创办之日起就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主动和寻求媒体的合作.从第一届比赛开始,香港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新闻媒体和报刊开始就给与了大量的关注和报道,香港各大报纸媒体也通过各种文字的形式将武术节的点滴信息传递给香港市民.此后,国内参赛队各省市的主流媒体,也把武术节作为一个重要新闻做详细报道.如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对比赛进行了全程录制,并出版发行VCD光盘.强大的媒体介入,使得武术节得到了全面的报道和宣传,在海内外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比赛过程中明星云集,其中不仅有武术界的泰斗如张山、蔡龙云等,又有于海、赵文卓、梁家仁、张万强等影视武打明星及世界武术冠军获得者等.为促进参赛运动员与明星的零距离接触,组委会还组织了名家、明星见面会等互动活动,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与名家、明星见面、交流、合影的平台.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赛事的吸引力,促使更多人对武术节有了深入的了解.
2.2.1 赛事门槛较低,规模设置的合理性不够
从历届武术节不断递增的参赛人数来看,为了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人员前来参赛,赛事采取了较为宽松的参赛态度,对于参赛运动员几乎不设“门槛”.在项目设置上,考虑到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差异,几乎每个项目都分成多个年龄组别,由此造成参赛项目过于繁多.其中就首届比赛而言,参赛项目达到1 841项,第二届经过改进之后也达到了1 785项.与此同时,组委会还不断增加新的项目的申报,并承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审议和立项.如第八届增加了跆拳道、双节棍、金陵祁式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等新项目.在这种条件的刺激下,赛事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参赛人数从首届的1 200多人到第八届人数已达7 000多人,参赛人数急剧膨胀.而在这种赛事规模急剧膨胀的背后,我们却发现在繁荣的背后,赛事有点过于急功近利,过分注重赛事的人数和规模,导致组织难度不断扩大.不仅赛场十分拥挤,检录处、上场通道等往往出现水严重堵塞,成绩公告栏、领奖处也是人满为患,导致整个赛场像赶集一样,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况.因此,无限制的扩大赛事规模必定无益于赛事质量的提高,也无益于赛事长期稳定的发展.
2.2.2 组织机构的运作和接待能力不足
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参赛的人数越来越多.庞大的运动员队伍对赛事组委会的组织和接待都提出了一定地挑战.在组织方面,由于项目和人数的剧增,而比赛场地有限,整个比赛像菜市场一样,处于一种纷繁无序的状态.不淡出现了大量运动员在等待比赛的现象,而经常出现运动员找不到自己的比赛场地或是比赛过后运动员才来场地报到的现象,导致无法及时参加比赛.在食宿和交通接待方面,由于人数的庞大,周围宾馆和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导致组委会所预定的宾馆或酒店无法满足参赛队伍的需求,很多参赛队伍无法得到组委安排宾馆或酒店.为应对这一问题,赛事组委会在充分考虑参赛者的个人经济能力的同时,只能通过待定或自行联系的方式,积极为参赛者提供饮食、住宿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状况导致很多参赛队伍的食宿远离比赛地点,给参赛队带来交通方面的不便.
2.2.3 裁判队伍的执裁和水平存在质疑
与参赛人数剧增相对立的是场地和时间受到限制.为保证比赛能如期完成,组委会不得不充分利用比赛场地,导致多数的比赛项目少则2~3人上场比赛,多则5~6人同时上场比赛.这样的上场人数,使得裁判员要在短时间内同时为几名运动员打分,往往是裁判员还没有看清楚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比赛就已经结束,而不得不随便打出一个分数,导致很多裁判员的执裁受到质疑.与此同时,在组委会邀请的裁判员的中,其中有相当数量是竞技武术运动员出身,对于传统武术的了解甚少,故而在打分过程中对于判罚并不十分准确,经常出现师徒一起参加比赛,而师傅的分数却比徒弟低的现象.此外,由于赛程十分紧凑,很多裁判员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在赛场上无法集中精力,有时裁判员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整理记录等,根本就没有认真观看运动员的动作的情况.因此,在比赛过程中,经常出现运动员对裁判的执裁引发争议,如此下去,很容易引起业内人士和社会对赛事的质疑.
对日益庞大的参赛队伍,赛事运作方适当延长比赛的时间,可以采取分阶段比赛的方式,把参赛人数较多的项目分割开来.如第一阶段举行太极拳专场比赛,第二阶段举行传统器械专场,以此类推,把一些人数较少的项目组合成一个专场.这样既可以提高比赛的质量,也可以解决庞大人数带来的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困扰.此外,在赛事组织方面要积极引进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人才,一方面强化对赛事运作的管理,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吸引赞助商的眼球,为赛事筹集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如服装、武术用品等相关的体育产业,进而把赛事做成一个品牌赛事,同时也打造出全新的武术和体育产业交流的平台.
对比赛中裁判员出现的问题,建议赛事运作方进一步加强武术人才教育过程,加强岗位培训和在职进修,培养一支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的武术裁判队伍[2].如在业务学习上,建议邀请各个拳种流派的代表人进行讲座,强化裁判员对各个拳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在每次比赛结束之后,要求裁判员对该场比赛的判罚进行及时地总结和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此外,应采取轮休制度,适当控制裁判员的工作强度,保证裁判员在场上有充足的精力执裁.
目前武馆、武校、武术产品、旅游、广告、音像等方面也在逐渐进行产业化的尝试,“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现象也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3].赛事庞大的参赛人数是一个巨大旅游资源,建议主办方应该主动与相关的旅游部门相互协作,让运动员在比赛之余可以去参观香港的名胜古迹,做大比赛与休闲相结合的规模,突出香港这一区域特色,让运动员在比赛之余得到充分的休闲.与此同时,赛事可以与影视公司进行合作,积极发现和探索武术人才,为影视表演提供后备人才.形成一条以武术为龙头,带动旅游、影视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多数传统武术赛事无法得到持续开展.唯有香港国际武术节自开办以来,不仅赛事得到延续,而且参赛人数、地区、国家也越来越多,这是其他传统武术赛事所无法比拟的.这个开放式的平台,使海内外武术友人有机会交流优秀的武术文化,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内容丰富,对中华武术在国内外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武术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以借鉴之路.
[1]昌沧.武术发展的一片蓝天[J].中华武术,2004,(4):53.
[2]王楚泽.中国武术运动市场化问题探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42.
[3]初学玲.论武术产业化趋势与武术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