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吓建,黄志雄
(1.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船舶交通职业学院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001)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是我国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必然需求.随着福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健身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体育在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体质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居民健身休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社会体育专业在办学目标、培养规格、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如何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健身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福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类型和目标的简要表达,是高等院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反映出高等院校适应市场需求的领域和层面,它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模式.因此,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院系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地方性、有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各高校体育院系办学定位的出发点、也是立足点[1].福建省是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近些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快速崛起.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基本上定位为体育健身技能指导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福建省及其他省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分基本上按教育部规定进行课程设置,其中本科160学分,专科120学分左右,见表1.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可看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差异较大,专业必修课学科和术科开设的课程门类不同.学科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等,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均有开设,术科课程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项目为主.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大多依据教育部规定的三大主干学科和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进行设置[2],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由四个平台课程构成,即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构成;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专业公共选修课)、综合类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而福建师大人民武装学院课程体系仅由公共课程必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3块组成.由此可见,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表1 福建省及其他省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1.2.1 公共基础课
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平均比例是22.7%,略低于我国目前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25%~26%的平均比例.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最高,达30.9%,而福建师大人民武装学院比例仅为19.4%,属全省最低.国外体育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比例为30% ~34%,可见,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比例最为相似.从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情况看,对一般外语交流能力的要求偏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1.2.2 术科技能知识
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球类、武术、健身体操、健美操、游泳等,所占课时比例大,学分高(50学分左右),在限制选修课程中,开设篮球、田径、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艺术体操等课程,进一步完善学生技能水平.国外高等教育理论认为,学校设置选修科目的必要性在于防止缺乏远见的专门化和无计划地选择互无关联的选修科目[3].当前比较热门的体育项目,如瑜伽、拉丁舞、滑轮、棋牌、网球等课程在任意选修课中有所涵盖.但由于任意选修课开设门类偏多(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任意选修课程数竟达70余门),同时又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福建师大人民武装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专科层次,没有设置选修课,术科类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全部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并充分发挥人民武装学院的办学优势,开设了极具自身特色的术科课程,如轻武器射击、警用搏击等,增加该院特有的专业技能知识.从福建省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技能类必修课设置来看,以球类、田径、武术、游泳、体操等项目为主,对比各自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类课程设置,存在相当程度的趋同性,缺乏社会体育专业技能类课程设置的特色性.根据福建省人才市场需求态势,应适时地将瑜伽、棋牌、拉丁舞和区域性运动项目等作为专业技能必修课,以区别于体育其他专业的技能类课程设置,体现社会体育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特色.
1.2.3 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
福建省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技术课程)比例相差不大,而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与专科社会体育专业相比,两种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学科与术科比例相距较大,见表2.福建师大人民武装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与术科比例高达28.1%∶71.9%,其中只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学时所占比例大于术科,两者之比为53.6%∶46.4%,适应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需要.纵观国内外课程设置态势,术科课程比例日趋减少(国外16.6% ±7.6% ,国内 10.7% ± 4.6%),基础理论课程比重日趋增大(国外 30% ±6.7% ,国内为 22.8%±4.7%).对比国内外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与术科课程设置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表2 福建省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与术科课程学时情况
国外体育院校非常重视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模式,即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4].调查发现,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集中实习为主,实习主要安排在毕业前一学期,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安排在第三学年(分实训和实习两个阶段).实习单位主要有:中小学、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直营销店、体育装备营销公司等,而很少学生选择到街道处、社区实习.
从全国范围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较为笼统,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脱离了社会体育发展实际和大众健身需求.只有把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考虑现有教学条件,才能准确定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清晰,专门培养健身市场所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但其培养的精兵强将占据湖南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大部分市场,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远高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突出了自身办学特色,这给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带来一定的启示.
目前,福建省共有7所体育院系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拥有一支439人的师资队伍.各高校体育院系专业师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分别见表3和表4.
表3 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职称结构
表4 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学历结构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师职称结构(1∶3∶4∶2,即正高1名,副高3名,讲师4名,助教2名,亦即:正高职称10%,副高职称30%,讲师40%,助教20%.)和学历结构(硕士以上占40%)的规定[5],从表3、表4可知: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专业师资学历、职称基本符合教育部规定,但部分高校院校师资职称、学历与教育部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专科体育院系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来源专业性不强.
福建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见表5.从表5可知:福建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人文素质能力三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92.5%、83.7%、88.4%,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在管理能力、科研与教研能力方面满意度相对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表5 福建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教师业务能力满意度调查结果 %
高校体育院系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产生惯性的影响,而其中师资对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影响首当其冲.从师资队伍来看,福建省高校本科体育院系师资较为雄厚,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体育高职院校,除了拥有专业体育师资力量,还拥有一支高级教练团队.而福建师大人民武装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由于办学起步较晚,办学层次不高,师资相对较为薄弱,大部分专业教师是从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聘请过来.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被省体育局授予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从侧面反映这些体育院系培养的师资力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涉及面较广,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陈院长访谈得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高职体育院校,其专业师资要求60%是兼职的,以提高学生一线实践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采取专兼职相结合,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制,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健身俱乐部的优秀教练和优秀体育企业管理人员[1],为学生灌输一线的实践经验.但调查发现: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除了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几乎是其他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原班人马”,普遍缺乏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
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的调查显示:76.8%的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业任务比较繁重,参与的比例较高年级相对较低.在对平时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调查显示:67.5%的学生觉得自己能够胜任社会实践工作.影响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为:指导健身方法不当、沟通交流能力不强、自身运动能力有限.可见,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侧面反映出课程设置存在偏差.调查发现:学生实习以集中实习的方式为主,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第一学期或前一学年,实习单位以中小学校、健身俱乐部、企事业单位、体育器材营销公司为主,很少学生选择去街道处、社区实习.
毕业生就业率不仅体现高校体育院系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关系着体育院系的社会声誉,影响生源状况和专业发展前景.笔者通过统计分析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及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显示:一次性就业率仅为56.8%.对170名就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结果,见表6.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之中,真正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仅33.9%.可见,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就业对口率偏低.通过调查福建省在校的100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学生对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看法和意愿,结果显示:只有55.9%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社会体育行业.就业状况是检验“课程设置”优劣的最重要标准,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表6 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状况
1)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呈多元化,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培养和课程的设置特色不突出,与社会体育人才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2)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从职称、学历结构来衡量,基本上符合培养师资的要求,但师资来源专业性不强,师资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除了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外,大多缺乏具有一线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3)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不够强,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偏低,毕业生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具超前性,充分考虑福建省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课程设置应积极融入地方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健身舞蹈类、传统武术类、体育保健康复等领域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条件许可还应积极开设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高尔夫、蹦极等,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知识、能力结构,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制,积极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健身俱乐部的优秀教练和优秀体育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3)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使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培养,提高其从事社会体育工作领域的专业性及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4)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定期进行调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缩短对社会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滞后”反应时间,使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5)各高校在专业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学校类型与办学层次,结合本校特色专业,打造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势品牌,定期加强本科、专科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1]刘锡梅.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体育职业教育论文报告会文集[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冯晓霞.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现状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3]李壮志,周海云,李长虹.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与教育,2007(3):150-151.
[4]刘强,戴金彪.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特征匹配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11):114-115.
[5]张坷.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