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 00:52肖陆飞梁建军刘义章周玲玲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化工行业高技能化工

肖陆飞,梁建军,刘义章,周玲玲,孟 飞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生化工程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专业目前有应用化工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分别开设于2003年和2005年.其中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2011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被列入2011年安徽省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我院化工专业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实行专业与产业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的“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 化工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1.2 行业发展背景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工业,属于国家支柱行业,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化工行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1,2].

以我省化工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安徽省历来重视化工行业的发展,将其列入六大重点行业之一.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同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皖政办秘[2010]119号),在目录中共包含了八大产业,其中与化工行业密切相关的有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发改地区[2010]97号)指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我省的化工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我院所在地滁州市的化工行业发展来看,化工是滁州市的传统行业,也是滁州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滁州市各类化工企业达到数百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近百家,滁州市化工工业业绩喜人[3].尤其是总投资286亿元,被列为安徽省“861”计划重点工程和省“十一五”发展计划“一号工程”的“煤化-盐化一体化”盐化项目落户滁州定远县,该项目涵盖应用化工、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行业.为了尽快将该项目打造成千亿元产业,自2011年起,滁州市充分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利用和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及周边地区能源优势,以该项目为推手,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如:将逐步形成定远县的盐化产业、来安县的精细化工产业、明光市的日用化工产业和天长市的医药化工产业等.

1.3 高技能人才需求

化工行业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省级、国家级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持,化工行业的发展一者将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二者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出现“用工荒”,“用工荒”的重点实际上是“技工荒”,而“技工荒”的本质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所造成的[4].化工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现代化工生产是一个规模化、技术化、系统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对人员要求较细的分工和突出的岗位针对性,工作过程相对复杂[5].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水平不高,化工生产过程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符合现代化工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6].有研究表明,一般生产行业中,技师、高级工约占到35%左右,中级工占到50%左右,而初级工仅占15%左右,而按照我国公布的相关数据,技师、高级工只占25%左右,中级工占39%左右,初级工达到36%,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匮乏[4].国内最早的人才招聘网站旗下的化工英才网,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用《化工人才需求持续井喷技术职位最热门》和《化工行业需求稳步攀升人才成黑马》报道了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知识、素质和技能上受到良好培养的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必将受到行业的青睐.

2 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取的教育教学构造形式和评价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关键[7,8].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可见其构成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目标体系,主要包含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级: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等;第三层级:保障体系,主要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评价等[9].

2.1 目标体系

2010年,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化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工意识和理念,能满足现代化工一线生产、建设等需要的,具有必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化工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经过对区域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通过对合作企业大量的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为:具有能够从事化工仪表、化工检验(质检和安检)、化工机械、化工操作和化工产品营销等岗位,具有必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化工高技能人才.

2.2 内容方式体系

2.2.1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10].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对于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融通;课程内容上应注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课程分配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融合.

综上所述,MRA是一项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可对烟雾病进行准确诊断效果良好,适当结合MRI平扫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的脑组织病变情况,将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

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施过程中,学院组建了由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高技能人员与校内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委员会,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区域化工行业发展状况,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能力标准,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隐性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在1~2学期开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人文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身体素质等,开设课程主要为计算机、政治、英语和体育等一些公共课程.专业必修模块开设在3~4学期,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如基本化学操作技能、电工学知识和技能、化工制图知识和技能等,开设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电工学、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在4~5学期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岗位群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如化工机械知识和维护技能、化工仪表知识和技能等,开设课程主要有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开设在4~5学期,主要是根据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和变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关课程将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委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隐性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一些隐性职业素养[11],一般在每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主要包含专业教育、化学发展史、化工安全知识和化学与人类社会等.

2.2.2 教学内容

现代化工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从业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确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后,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课堂与车间的对接,注重理论,突出、强化技能.根据课程体系的几个模块设置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注重资源的整合,删除一些重复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如长期以来在化工专业中,一般都要开设无机、有机、物理和分析四大化学,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反复调研和讨论,决定整合这四大化学为基础化学(含实验),以学生够用和基本的职业发展为标准,保留一些必须的理论和知识,目前已联合省内几所高职院校将基础化学编辑成教材,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2012年秋季即可投入使用.实践教学体系中,分析了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一主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三层面,三模块”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12,13].

2.2.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和职业发展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专业教学中结合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五个”对接,使学校学习和企业生产环境实现有效衔接.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已全部建立居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其中化工工艺、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三门课程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立项;专业必修课大部分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基础化学等已形成了自编教材教学;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部分课程已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学;隐性教学模块课程采取讲座形式进行;通识课程模块课程由相关教学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4 培养途径

在培养途径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具体表现形式为“2.5+0.5”,即学生在前五学期中参加校内学习,第六学期进入相关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形成了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有机结合与融入的,如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聘请企业一线高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与不定期的企业调研、厂中校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多种方式,突出“五个”对接;在顶岗实习阶段,将为学生安排企业带班老师和校方指导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转换,将企业环境与校内学习相互衔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技能、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转换和衔接等.

2.3 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智力保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双师型”;二是构建合理的梯队,包含年龄梯队、结构梯队、职称梯队等;三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四是注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五是拓展专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六是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制度;七是强化教师教科研工作能力.在强化“双师型”建设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双师”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现有各类专兼职教师15人,具有双师资格的占到80%.

2.3.2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厂所,是培养化工高技能人才的物质保障,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反复的实践和操作,必须要有实训基地的保障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多方筹措资金构建了校内化工综合实训平台,包括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仿真实训和化工工艺虚拟实训,基本建立了理论-仿真-实操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保障实训教学.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和滁州市金丰化工、金禾化工、瑞星化工和安邦聚合高科等近十家公司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每名学生有2~3个企业的顶岗实训岗位提供.

3 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十年来,已经有七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全部实现“双证”就业,且连续七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部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业绩突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尤其是近几年,有多家企业来商谈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计划(其中2007届和2012届已有“安邦高科班”和“金达石油班”两届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班顺利毕业).

目前专业教学团队工作业绩明显,专业教学团队中现有安徽省高职高专“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教坛新秀奖”获得者1人,出版教学专著2部,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高校自然科学项目各1项,校级精品课程、教研项目、规划课题等多项,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奖”多人,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多项.

2010年化工专业实训中心获得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立项,2011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大额经费支持,并被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

[1]万永敏,黄步军,张进明,等.构件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57-58.

[2]李健,赵秀堃.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1,(1):20 -26.

[3]侯金松,李永红,侯长平,等.滁州市化工行业现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5):127 -128.

[4]董奇.“技工荒”为什么旷日持久[J].职教论坛,2011,(16):11-15.

[5]沈发治,张新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92 -94.

[6]董永生.化工行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要求[J].安徽化工,2007,(6):65-66.

[7]石建敏,赵立影,孙国良,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48 -51.

[8]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3 -56.

[9]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0]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6:349.

[11]梁建军,江洁,肖陆飞,等.隐性课程建设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73-75.

[12]梁建军,江洁,周凯,等.高职化工类专业“一主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23-126.

[13]梁建军,孟飞,刘杰.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6):60-63.

猜你喜欢
化工行业高技能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抗疫情,石油和化工行业勇做贡献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7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成绩单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浪涌保护器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